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6,209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頓河

2013-03-03 20:27:36

One Day More


One Day More

不出所料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成為《悲慘世界》上映後部落格上流行的一句暗語,映襯我們為「乳」和「房」焦慮時,一聲悲憤的嘆息。

近年來,在討論海外電影引進的可能性時,看不見的「政治正確」成為我們揮刀自宮的一條潛規則,今年的奧斯卡系電影,以為過度解讀會出在直接呼喚民主平等的《林肯傳》上,不曾想一部音樂劇《悲慘世界》才是最明晃晃的諷刺。所謂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問題從來不出在草木風聲上,出在聽風者、踏草人。我們那麼多電影被扣上隱喻的帽子,恐怕有錯的不是無心插柳電影,而是這個慌腔走板的年月。

那些為草木風聲而心驚肉跳的人,其實太低估經典文學作品的境界,雨果創作了《悲慘世界》150年後,各種版本的文藝作品依然能常演常新、打動人心,不在於它是戰鬥檄文,或宣傳號角,在於它描繪了波瀾壯闊的人間萬象,專權者看出風起雲湧、多情者看出兒女情長、自省者看出人生救贖。

因此,比起慷慨激昂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我更喜歡決戰前夜的「One Day More」,慷慨赴義者準備了犧牲的勇氣,一見鍾情的情侶期待相見的忐忑、有污點的聖人和潔癖的殉道者狹路相逢,蠅營狗苟的投機夫婦不謀而合,再加上孤苦相思的少女,冷眼旁觀的庸眾:這種經典的敘事多線糅雜、復調交織共鳴,宛若黎明前的黑暗沉悶而洶湧,為後來的情感宣洩,蓄積了排山倒海的情緒能量。

《悲慘世界》里豐富的人物關係,既有愛憎分明的黑白對立,在深度和廣度兩個個維度又有深淺不一的灰度過度。它的壯麗之處,更在於它不是歌頌偉大的成功,反而詠嘆偉大的失敗。青年學生的慷慨就義沒有換來市民的支持、血染長街,與此同時,意志堅定的沙威也無法面對人生信條,縱身殉道,這些偉大的失敗,不就是悲慘世界裡一直渲染的「One Day More」?他讓理想主義遠離功利主義的侵襲:希望是悲慘世界裡奮鬥的目標,而不是投機獲利的籌碼。

看完《悲慘世界》,是我少有的在電影院,聽到普通觀眾自默默摸鼓掌。我相信人們是為勝利歡呼,也是為犧牲而感動,像恩佐拉那樣不被呵護的青春熱血、像愛波尼那樣不被垂憐的愛情,像冉阿讓和沙威那樣糾結而委屈孤獨的人生。我們的文化習慣為勝利者著書立傳,將成王敗寇的理論發揚到極致,成就了一堆雞賊還沾沾自喜的文化產物。於是乎,《悲慘世界》這種寬容和慈悲,這種在現實主義里浸染的理想主義,才會顯得如新鮮,和動人。

不是每個犧牲都有回報,因為犧牲本身就是價值。
愛護他人,就是上帝存在的證明。為明日而奮不顧身,就是今天的意義。
One Day More。

Ps:雨果在蓋納西島流亡的時候寫完《悲慘世界》,他指出19世紀法國面臨的三大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如今看來,是那麼的親切。少時讀書,我完全不相信指鹿為馬、掩耳盜鈴這樣違背基本邏輯的故事,對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粥」這樣的話更覺得蠢到不可思議,現在我只相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為何不食肉粥?或許只是他冷漠的幽默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