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靈勇氣--Promised Land

应许之地/心灵勇气(台)/骗地谎言(港)

6.6 / 33,655人    USA:106分鐘

導演: 葛斯范桑
編劇: 約翰卡拉辛斯基 麥特戴蒙
演員: 麥特戴蒙 泰瑞肯尼威 法蘭西絲麥多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易速利

2013-02-24 14:26:00

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產生衝突的時候,美國人的選擇其實也不多


自然資源豐富應該算上天的恩賜,在這一點上美國比較容易遭他人嫉恨。美國能源結構中煤電比例逐年下降,蒙大拿、懷俄明一帶的粉河盆地蘊藏的煤炭自己用不完,所以希望向中國出口。從目前的需求看,僅吉列煤田一處即可供中國燒100年以上。北達科他等地最近幾年陸續有大型油田投入開採,一系列入煙稀少的地方進入蓬勃發展的狀態,一幅局部重現當年西部開發盛況的景像,我聽說已經有華裔性工作者聞風而動,紛紛遷居寒冷的草原為石油工人服務。過去經濟發展勢頭並不看好的紐約上州、賓夕法尼亞、西維吉尼亞、俄亥俄一帶最近這些年突然成為天然氣高產區,蘊藏量足夠滿足美國未來百年的需求,同時還能大量出口。不過上帝給你幸福感的時候,一般不會忘了搭上點麻煩配套。電影《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中,賓州一個虛構的偏遠小鎮麥金利有著我實際去過的那些美國小鎮的種種魅力,夕陽染紅的白色穀倉、一年三季顯出豐收景像的農田和極低的PM2.5數值,小鎮上的人們突然面臨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重大抉擇:要發展,還是要環境?
一家大型天然氣公司準備在麥金利小鎮租賃土地開挖天然氣,史蒂夫(馬特·戴蒙扮演)和同事蘇負責挨家挨戶上門做說服工作。他倆帶著合同,只要當地居民動心,簽上名字以後即可得到以百萬美元計的經濟補償,條件是允許天然氣公司在自家土地上鑽井採氣。麥金利的居民數量應該遠遠低於中國一個城市居民委員會的轄區,不過面對唾手可得的財富,大家仍然有各種不同的反應。鎮上的官員接到史蒂夫送上的信封以後已經基本被搞定,如果還有不滿,那也只可能是嫌錢太少。在一個明顯處於經濟蕭條中的小鎮上,普通居民的生活離悠閒富裕很遠,他們每天都要為維繫中產狀況而掙扎---房貸車貸、孩子的大學學費、電費汽油費有線電視費,付清每一張帳單都需要努力。對他們來說,天然氣公司的經濟補償已經遠不止雪中送碳,他們可以終身不再為帳單發愁。
史蒂夫和蘇說服這兩種人比較容易,他們的工作遇到第三種人以後才開始出現麻煩。當地居民聚集到高中的體育館行使民主權利,他們打算通過投票最終決定是否與天然氣公司合作。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放在經濟發展上,灰白頭髮、眉毛濃重的老先生法蘭克屬於例外,或者用中文說叫釘子戶。他擁有康奈爾大學的博士頭銜,退休以後發揮餘熱到當地高中當老師。法蘭克將話題引到開採技術上,相關的術語叫fracking,全稱為hydraulic fracturing,即液壓破岩採氣。從紐約上州往西南經過賓夕法尼亞、西維吉尼亞直到俄亥俄,地殼深處分佈著富含天然氣的頁岩。天然氣藏身頁岩已經很久,至少自恐龍橫行世界的時候就有,但液壓破岩採氣技術最近這些年才完善起來。鑽井深入到地下3000米左右,接著高壓水注入頁岩擠壓出若干通道,天然氣因此得以釋放。法蘭克建議在座的居民都上網去Google一下,看看fracking這種技術到底意味著什麼。從我自己Google的結果來看,除氣體滲漏導致空氣污染等可能的事故外,液壓破岩採氣的過程中,為了確保破碎效果,高壓水中需要添加進幾十種化學物質,地下水遭到污染的可能性比較大。天然氣公司有能力向民眾顯示微量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無害,但當兩杯水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一杯沒有化學物質,一杯有幾十種採氣以後殘餘的微量化學物質,任由他們出示「無害」的科學證據,你恐怕都會選擇前者。有什麼好猶豫的?
史蒂夫應對法蘭克的當眾挑戰時承認,天然氣並非完美,但他堅信,比起煤炭和石油來,天然氣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很多。與他推銷的天然氣一樣,史蒂夫本人也並非完美,他說服當地人簽合同的時候,對小鎮地下的天然氣儲量有些低估。他提供的數據是價值3千萬美元,但學術研究機構的數據為1億5千萬。除此以外,史蒂夫其實一直抱著為當地人辦好事的誠摯在推銷天然氣。他來自中西部的愛荷華,當家鄉的一個工廠關閉以後,整個地區的經濟陷入凋敝,他因而認定單靠農業已經無法維繫一個小鎮的生計。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史蒂夫接觸當地人以前,特意到鎮上的雜貨店買了件法蘭絨襯衫,這種服裝是美國小鎮藍領人士的標示之一。身穿剛買的深藍色法蘭絨襯衫,腳蹬祖父留下的舊皮鞋,開一輛鐵鏽色的破皮卡,史蒂夫希望讓當地人覺得自己也是小鎮的一份子。
支持破岩採氣,當地經濟可以得到根本改善,但環境將遭到污染,從前的小鎮生活方式可能一去不復返。拒絕破岩採氣,當地經濟只能持續低迷,但環境質量將得以保持,小鎮的地方特色可以延續下去。電影展開這個衝突以後,立即陷入無法提供解答的困境中。在呈現爭論雙方各自立場的同時,電影自身的觀點其實比較清晰,故事講述者們反對破岩採氣,但他們無法應對一系列的挑戰。小鎮的前景在哪裡?即使麥金利小鎮投票拒絕採氣,但如果周圍的其他小鎮允許,從環保的角度看,哪怕擁有一位康奈爾的博士,麥金利又怎麼可能獨善其身?天然氣開採過程中對環境損害的增加與天然氣使用過程中取代石油和煤炭以後對環境損害的減少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大家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電影中的另一個細節宣示了破岩採氣衝突中包裹著的人生真相。史蒂夫進到一戶農家,主人順手摘下了他新買的法蘭絨襯衣上的標籤,這種溫暖親密的姿態讓史蒂夫有些吃驚。主人向史蒂夫提問的時候顯露出的期盼讓史蒂夫繼續吃驚,出現在鏡頭前的小鎮居民顯然是一個勤勞工作的農夫,而且家庭的經濟狀況處於掙扎中。史蒂夫給了他渴望的答案,「你可能成為百萬富翁。」農夫沒有發聲,但嘴角翕動,眼光里充滿期待。這種眼光灼熱又真誠,它基本上可以照亮美國破岩採氣的前景。
雖說電影沒有為大的衝突提供任何解答,但編劇導演們安排史蒂夫本人經歷了一個覺醒的過程。他為當地人排憂解難的信念逐漸動搖,那些環保人士對錢的冷漠讓史蒂夫意識到,世界上或許還有比美元更重要的事情。如果環保人士中剛好還有一個漂亮姑娘,那麼覺醒的過程只會更快、更堅定。高中老師愛麗絲是那種每一部關於美國小鎮的電影裡都有、但我的實際旅行經歷中從未遇到過的年輕女性,她原本在大城市工作,為了繼承和保護父親留下的土地才回到家鄉,她是那種微笑一次可以讓人忘掉一個月煩惱的姑娘。電影中她出現的每一個場景里都在微笑,魅力自然無法抵禦。愛麗絲的微笑有時自然可愛,有時神秘莫測,有時莫名其妙。不管怎樣,她與史蒂夫在酒吧的偶遇最終促成了史蒂夫做出違背天然氣公司利益的選擇。
在美國生活十多年以後,我的注意力開始更多地放在中美兩國的相似而非不同上,再現美國當代社會環保與發展衝突的《應許之地》基本上可以完整移植到今天的中國。雲南怒江地區某個偏遠貧窮的小鎮上,水電建設總公司派人動員居民拆遷。如果中國官員的貪腐程度與美國接近,那麼拆遷費可以讓當地居民徹底脫困。為了與當地人更好地融合,他特意買了件中國農民喜歡的那種不貴而且從來不用整燙的西服穿在身上。但環保人士開始攪局,國際國內的NGO都有。他們認為,即使怒江項目帶來各種發展上的好處,但當地的環境將遭到破壞,電站可能誘發地震和各種地質災害,小鎮清貧卻清靜的生活方式也將成為歷史。水電總公司的那位代表開始覺醒,他在當地的卡拉OK廳裡遇到一位長得像周迅或者郝蕾的鄉村教師後,轉而堅定地反對建水電站。最後,電站仍然還要建,而且是梯級系列電站,但他毫無懊悔之意,只要能留在當地繼續和鄉村教師唱卡拉O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