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兇暴的男人--Violent Cop [1989]

凶暴的男人/小心恶警/ViolentCop

7.2 / 9,009人    103分鐘

導演: 北野武
編劇: 野澤尚
演員: 北野武 白龍 川上麻衣子 佐野史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橋之暗面

2013-02-18 06:16:34

小心,北野武來了——評<凶暴的男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包含輕微劇透)
先談一下北野武出場的那齣戲。
一個半俯視的靜止長鏡頭,在作惡的少年與友人道別後,北野武從鏡頭的角落走出來。這個鏡頭已經包含了北野武日後的兩個招牌要素:行走方式,靜止。

在北野武的電影中,行走方式可以說有極鮮明的標籤——直視前方,面無表情,鞋子踢著地面,好像無論發生什麼,上身都要保持直立。這種走路方式幾乎已經成為了北野武的一大招牌,你可以在他電影裡一遍又一遍地看到不同的人物這樣迎面走來,我印象中唯一的例外是在。

說到行走方式,曾有件有趣的事,在北野武的自傳中曾提到他早期剛參與電視拍攝時,有次要求在聽到「突擊!」時立刻衝出去,當攝影師跟在後面拍的時候,北野武卻突然回過頭面向攝影機像螃蟹那樣張著腿橫行。工作人員對他說,剛才的表演是很好笑,但是這是場嚴肅的戲。北野武後來寫道,考慮到當時自己只是客串,所以沒有立場生氣,但自己確實滿肚子火。

不知道是不是在那個時候北野武就已經對行走方式產生了特別的意識,以致於在後期自己的作品中如此重視演員的行走方式。據參加過的演員河原描述,他最初被要求的演技表演就是表演步行。而且北野武曾對他說,兩手要伸的筆直,不要插在口袋裡。可見他對行走方式的重視。

在里,北野武反覆的、用不同角度的拍攝不同人物的行走。有時會很難理解他如此不在乎膠捲拍攝行走的目的,在電影前半部份,北野武第一次在陽光下行走,先是用一個從橋上追蹤惡作劇兒童的視角,然後一直正面靜止拍攝行走的北野武,當他接近時,鏡頭切下了側面,又一次不厭其煩地追蹤北野武行走的步伐。沒有對白,只有明快的音樂。而在電影結尾,他的助手(沒錯,就是反轉人物)以同樣的方式再次出場,走過同樣的橋,配有同樣的音樂。

靜止,這個詞在北野武的電影中也被反覆地使用,甚至有時會讓人恍惚覺得是不是卡碟了。靜止的鏡頭給觀眾一種觀察者的視角,使他們成為主角,而電影內人物與劇情的流逝似乎只是恰巧發生,像是被監控錄像一樣記錄下來。靜止的鏡頭在北野武手裡經常有兩種用法,一種是拍攝靜止的表情,這在後來的北野武電影中被多次用到(尤其在車禍之後),另一種就是拍攝鏡頭前流動的過程。

在表現靜止的手法上,北野武在以後的電影裡可謂發揮到了極致,雖然在這部電影裡還只是小試牛刀。在北野武的電影裡,靜止經常會產生一種奇特的幽默效果,無論劇情多麼嚴肅,這一點永遠是不變的。比如在中,北野武跟著那位與自己妹妹發生一夜情的上班族到公交車站,停止的公交車擋住了靜止的鏡頭,然而當車開走後卻發現北野武還在打上班族的腦袋。

當北野武打開作惡少年的房間後,最精彩的北野武式暴力出現了。我記得當初第一次看到北野武式的暴力時的感覺,當時我幾乎忘記了劇情的延伸,被那突如其來的暴力驚訝,然後那突然爆發的感覺又忽然的消失,消失在你以為會有更多的下文時。後來當我追溯到北野武導演生涯的處女作時,才有機會審視他導演生涯屬於自己的最初的暴力。當北野武扮演的角色進入少年的房間後,鏡頭一直游離在北野武的上身,所有人都能看到他快速地拳打腳踢,伴隨著響亮的擊打聲與少年痛苦的聲音。

在北野武式的暴力里,扇耳光與拍打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打頭這一環節上,我覺得還沒做到最好,暫且略去不提。倒是扇耳光,可以大寫特寫。去年(2012)上映的馬丁•麥克唐納作品倒是直接通過安排主角看北野武的電影來向北野武致敬,所看的那一段就是里北野武在廁所表演扇耳光的部份。這一幕發生在北野武拷問某個販毒人員毒品來源時,又一次,側面的靜止鏡頭,整個畫面里只有弓著腰不斷拷問的北野武以及被一遍遍扇耳光的販毒者,整個過程持續了很久,久到觀眾都開始摸著自己的左臉。終於,販毒者無法忍受了——注意,這裡他不是妥協,他只是感到自己無法忍受這種羞辱——他對北野武大吼「你知道是誰?岩城,你的死黨!」。扇耳光,作為暴力的一種表現,並不是打擊對方的肉體,更一步的,這是羞辱對方,算是精神打擊吧。我的觀影生涯中也多多少少看過一些扇耳光的鏡頭,這些耳光中有為情感而扇的,有為憤怒而扇的,但像北野武這樣,把扇耳光發展為一項電影手法的,還是頭一個。

作為北野武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其實並沒有完全的自由發揮。最初這個片子是定位深作欣二執導的,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深作欣二退出,轉而交給了演員北野武。北野武接手後對野澤尚的劇本做了大量的修改,刪去了許多對話,這讓野澤尚大為不滿,甚至期望這部作品失敗。但正是這些修改,北野武幾乎重寫了整個電影的定位,使它變得更像是北野武的風格。除了上述所寫的部份,電影裡還有很多北野武的標籤,此處不再一一闡述,這些標籤有的在後來的作品中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將在以後其他作品的影評中繼續探討。

就本作來說,因為對劇本做了很多刪改,所以在故事上有了很多省略,而在一些環節上增加了很多北野武特有的鏡頭(譬如長時間的各種行走),如果觀影的時候有一些走神,很可能就錯過劇情連接的唯一細節(不過話說回來,面對大量的長鏡頭,某些觀眾走神是再正常不過的)。我記得第一次看完的時候,沒有記住一個人的名字(其實到現在我也只記住了一兩個),看完之後發現對很多事件的連接點都沒有印象。後來再次觀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壓根就沒有連接點。北野武大膽的做了省略,僅留下一個模糊的故事框架。
在電影裡,北野武飾演的諒介與白龍飾演的殺手清弘有三次直接正面交手外加一次擦肩而過。那次擦肩而過的拍攝極為精彩,當鏡頭追著北野武走上樓梯時,觀眾都會看到清弘正從鏡頭上面走下樓梯,兩人擦肩而過,然後鏡頭一直跟隨著北野武不知道走過多少街道,忽然毫無預兆地轉身飛追回去。另外三次交手雙方都把自己的個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其實清弘這個角色與諒介十分相似,只是有不同的追尋目標。最後,他們還是在一個類似廢棄現代建築的地方結束了一切。而後來,在北野武的電影裡,一遍又一遍重複這個橋段,通過不同的形式。

回顧,北野武用一個不完全北野武的方式導演了自己第一部作品,那個時候他已經在漫才界家喻戶曉,那個時候人們還對他有很多懷疑,那個時候他老人家還沒擁有左右對稱的面孔。如今,北野武已經成為一個超過本身意義的名詞。只是不知道他在重看自己的時會有什麼想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