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藥命關係--Side Effects

副作用/谜离药谎(港)/药命关系(台)

7.1 / 197,214人    106分鐘

導演: 史蒂芬索德柏
編劇: 史考特柏恩斯
演員: 查寧泰坦 魯妮瑪拉 裘德洛 凱薩琳麗塔瓊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莊常飛

2013-02-14 19:21:23

如此收官作也算恰當


看《Side Effects》,故事、明星等元素還在其次,這部電影最讓人感興趣的還是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這是因為,這名好萊塢最有名的導演在宣傳這部影片時宣佈,《Side Effects》將是其最後一部上院線的作品。

在一個喬丹、舒馬赫滿天飛的時代,這種宣言是否靠譜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趁這一機會來回顧一下索德伯格倒也不是一件壞事。在很大程度上來說,《Side Effects》是索德伯格一生成就的結晶。

索德伯格少年成名,並且《Sex, Lies, and Videotape》於坎城一舉摘得金棕櫚後,製作了一系列小成本實驗電影,但這些電影多毀譽參半,而且影響不大。真正讓索德伯格「步入正軌」的是《Out of Sight》。這部電影不但展開了索德伯格與喬治·克魯尼的長期合作,而且也讓索德伯格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長處是雖然無甚新意、但製作精良、很有風格的類型片。

2000年正是索德伯格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打造的事業高峰。《Traffic》和《Erin Brockovich》都不能算是有多麼大的野心,但兩者的共同之處都是製作水平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部影片不但票房很好,還成功為索德伯格贏取了奧斯卡提名和最佳導演獎。

從那之後,索德伯格基本上鎖定了自己的路線,大多數時間拍攝水平高的商業片,少數時間進行自己的探索。其中,《Ocean’s Eleven》系列、《Contagion》、《Magic Mike》等片可以算作第一類,《Che》、《Bubble》、《Eros》、《Solaris》則可以算作第二類。

對於一個好萊塢導演來說,最難做的事其實就是打造自己的一個班底。如果有了成熟的班底,那麼其實這個班底的每部製作都應該有較為穩定的版本。比如,斯比爾伯格數十年使用同樣的攝影、音樂、和製片,伊斯特伍德更是養了整整一個劇組。這也是為什麼伊斯特伍德自己參演、沒有指導的《曲線難題》水平也很不錯:這個劇組除了導演換了人(導演本人是伊斯特伍德劇組原副導演和製片),其他都是原班人馬。

和這些導演相比,索德伯格更為多才多藝:他不但出任自己電影的導演,而且經常出任製片、執行製片、編劇、攝影、剪輯等職務(很多索德伯格的粉絲都知道,經常在其電影中擔任攝影的彼得·安德魯斯其實就是索德伯格自己)。這樣一來,索德伯格更能確保自己影片的水準。

當然,這不是說只要索德伯格出品的就一定是精品,像《Haywire》、《The Good German》都不是質量太高的作品。但總體而言,索德伯格的電影還是好片遠遠多過爛片,而且由於其製作水平,即使是爛片也不會特別垃圾。另外,由於索德伯格這幾個字的金字招牌往往能夠吸引到很多大牌,其爛片不會一無是處。

從以上角度來分析,我們可以在《Side Effects》看見很多索德伯格標準性的簽名。從製作的角度來說,這部片子又是明星雲集,幕後的參與者則包括了安德魯斯以及索德伯格常用的編劇本恩斯。和一貫的索德伯格作品一樣,這部片子也製作精良。

從內容上來講,《Side Effects》則是索德伯格作品中常見的「混搭」商業片。如果用好萊塢管用的分類法一言概之,那麼我們只能說《Side Effects》是一部懸疑片。但就《The Informant》這樣較為優良的索德伯格影片一樣,《Side Effects》又和標準的懸疑類型片有所不同。我們甚至可以說,就和《Side Effects》涉及的精神病內容一樣,這部片子頗有「精神分裂」的特質,前半部份趨於寫實(因此會出現很多對於戲劇意義不大的細節,節奏也頗為遲緩),後半部份則是標準懸疑(因此故事更為吸引人,但戲劇化和刻意的程度更高)。

對於如此一部混搭片來說,能夠一直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實屬不易,而且最後能夠自圓其說也完成了其作為商業片的宗旨。按水平來說,這部片子在索德伯格的所有作品中應該算是中上。如果此片真是索德伯格的收官之作,那麼也算恰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