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tcher

2013-01-31 05:25:39

由電影原聲帶引出的


說實話,應該有不少人在看完電影后還會流連於電影原聲的。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傳里,他曾說過,這也是一部關於音樂的電影。
電影原聲是由基氏的老搭檔普列斯納進行創作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說,他是一個不懂音樂的人,是普列斯納敏感的音樂觸覺為他的電影注入了驚喜。音樂,光影相互結合,迸發出某種特殊的意義。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主題往往是很宏大的,有時是難以理解的,而普列斯納的音樂不僅能給我們些許啟示同時也彌補了光影所不能表達的部份。
首先,Les Marionnettes是令我難以忘懷的。歌曲意為「傀儡」。曲子第一次是在法國薇羅尼卡看的那場木偶戲中緩緩響起。即使帶有童趣味道,卻依然難掩背後的哀傷,戲中女孩化蝶,有一種宿命感。
而給我留下烙印的是 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 In E Minor (SBI 152) Version 1798 。(Van Den Budenmayer是普列斯納為電影虛構的一個作曲家。)這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所在,多次出現(我曾留意了一下,至少7次)。電影原聲帶中,很多曲子都是以此為母曲,進行不同的改變而形成的。此曲由管絃樂器的演奏帶出人聲部份,先進行女聲二重唱至大合唱,期間管風琴的加入是尤為重要的,使歌曲的宗教色彩不斷上升。「薇羅尼卡」的高歌無窮地延伸,寬廣的音域把歌曲推向高潮,最後收回。
之所以沒有準確的歌詞,是因為在普列斯納的提議下,選用了但丁《神曲》中《邁向天堂之歌》(第二歌),再全以古義大利文來誦唱,翻譯難度之高不言而喻。
《神曲天堂篇》談到在天堂里,充滿了歡樂與愛,人的慾望消失了。但丁最後見到了上帝,思想意志已和上帝相結合,獲得了救贖。顯然,音樂是兩個薇羅尼卡的某種寄託,獲得救贖的方式(波蘭女孩演唱 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 ,法國女孩嚴苛教授學生演奏 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說明她們都有這種內在需求 )。
最終,波蘭的薇羅尼卡選擇成為歌唱家,走上藝術的道路,不料,正式演唱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 時卻因心臟病突發而驟然死亡。法國的薇羅尼卡頗具藝術氣質,卻選擇成為音樂教師,看似更為「踏實」。在陪學生看木偶戲時墜入愛河,可是,在戀愛過程中,卻不斷被男友利用,最後灰心離開。音樂,對於兩個女孩的救贖之路,是個怪圈。
兩個女孩都隱約感到了對方的存在,這或許是生命的一種神秘性,打個比方,就像是薛定鍔的貓實驗一樣,可能性被放大並且很神秘啊。被一種奇異的心靈感應主導著命運。而在光影班駁,金黃色的濾鏡里,我們內心最隱秘的部份,也被一種熟悉而奇異的憂傷與溫暖圍繞,這正是基氏的人文關懷成功的表現,我們被這種細膩至極的交流方式所打動,被自己打動。
最後,法國的薇羅尼卡看到2個木偶時,她哭了,因為男友說:「她們很容易壞的」,言下之意,為了以防萬一,有備用之意。怎麼可以備用呢?即使她們幾乎一樣。她的哭泣,是耐人尋味的。

疑惑:
1.木偶戲的故事有什麼深刻含義嗎?
2.是誰把波蘭薇羅尼卡的東西寄給法國薇羅尼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