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透明

2013-01-29 11:01:53

夜魔身份被暴露了,他竟然是。。。


首先得說,這電影一開始的夜店大屠殺,奇蹟般的和目前世界轟動的「巴西夜店大火」有巧合之處,真是讓人驚訝並感嘆恐怖片的魔力。

對這第二部,我是有許多地方不滿的,因為第一部的結尾已經有鋪開了潛在劇情了,但是第二部竟然幾乎都沒用上。

比如第一部里等待男主偷鑽石回去的黑人老大,被救起的小女孩等,在第二部里竟然不再提起。而是又煞有介事的搞出第二主角,一個聽力有問題的女孩,並且浪費了一些時間說她小時有經歷過車禍。甚至,還特別著重給了她帶助聽器的細節。然後,我就想了,導演一定是在後面的劇情讓這個助聽器發揮「作用」,或者會在女孩的聽力上埋伏一個反轉包袱,女孩通過這個弱點反而戰勝了夜魔。可是,後面的劇情證明是我想太多了,劇情只是安排女孩的助聽器掉在陷阱里,然後女孩豁出命去撿,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搞定了,後來女孩跟著大夥一路奪命狂呼斬妖除魔就再也沒提起這助聽器的事情了。

這樣的「視而不見」在男主角身上也奇蹟發生了。男主角為了開鐵門,把原本綁石膏的手又弄骨折了,拿布條簡易的一捆。最後和夜魔決鬥時,竟然也無視「骨折」的疼痛把夜魔打得七葷八素的。

還有,那幫所謂的「救援人員」也是虛張聲勢,沒一個有實用價值的,基本是沒幾下就掛了,而且說好把武器全部帶上的,但是到了夜魔老窩裡,也是沒開一會槍,子彈就沒了,連經典道具「手榴彈」都沒有哦。

當然,電影本來就是娛樂,不能太較真,而且本系列片本來就存在許多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但是,導演在拍攝時也還是要注意點基本的劇情邏輯嘛,不要敷衍我們恐怖電影迷啊。

接著說第一部的結尾處,男主被霸氣的夜魔活生生的擒了去,剩下妻女和黑幫的等待。我就一直在亂想,這第二部的劇情能不能這樣,黑幫的人去尋找男主,然後黑幫老大和夜魔幹上了。又或者是另一戶美滿家庭遭遇夜魔虐殺,結果反抗全部死亡後,在結尾處又出現了第一部男主的屍體已經被做成標本了,這是對第一部很有樂趣的呼應。

可惜第二部的主創們不是這樣想,他們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電鋸驚魂》式的迷宮闖關。如果你是《電鋸驚魂》的忠實粉絲,那你有福了。在第二部里,你會發現更多熟悉的橋段,但是又不夠盡興,陷阱也不夠精細,佈局甚至雜亂無章。(雖然我是血腥片的愛好者,但是我對《電鋸驚魂》一直喜歡不起來。總感覺這個系列看起來挺煞有介事其實挺唬人。)

《夜魔》第一部讓我喜歡的是「貓捉老鼠」式的劇情,超乎正常卻很威猛很有想像力的陷阱設計,血腥暴力露點的場面讓人大呼過癮了。

而第二部則又是廢棄廠房的「密室逃生」,又是各種不玩死你不罷休的陷阱,又是血肉橫飛哭爹喊娘的虐刑;並且增加了闖關的人數,加強了陷阱的誇張度,卻弱化了恐怖和絕望氛圍,讓作為觀眾的我始終缺少那種「心跳到嗓子眼」的感覺。

相比起《夜魔2》,我感覺《夜魔1》在劇情上更為緊張和絕望,第1部的場景是發生在郊外的房子,遭到虐殺的是一家人,這樣的設計更實際點。雖然各種陷阱誇張無邏輯,但是導演拍得緊張,情節緊湊,演員投入。特別是男主角和夜魔在房間裡玩「三岔口」的橋段,使得本來已經套路化的恐怖片突然很有亮點。

而第二部則把場景設置在被遺棄的旅館,這也是夜魔的大本營。旅館的佈景可參照《電鋸驚魂》裡的陷阱基地。而且導演始終捨不得交代清楚整個旅館是個怎麼樣的佈局,觀眾完全被演員們帶著走,忽然到了解剖室,忽然到了標本間,忽然又到「養狗房」,總之是讓你看完電影都沒搞清楚這旅館的格局。導演還怕熱心觀眾去拍攝地實地考察,最後還乾脆一把火燒了夜魔的魔窟。我深深認為,這片場就是當年《電鋸驚魂》用的,只是換了表面裝飾而已。

第二部還有讓我有點疑惑的是,第一部對夜魔的塑造,沒有過多的描述,都是點睛之筆,這是一個沒有來歷勇猛無懼變態無下限的捕獵達人。越是這樣,夜魔的恐怖形象就越成功。而在第二部,主創們也仍然不遺餘力的展現了夜魔基地的屍積如山,各種拼湊起來的人體畸形標本,粗糙但仍然霸氣的陷阱,還有他研製出來的一批「殭屍人」:把人舌頭割了,把大腦煮熟了,注射某種藥物就能把人變成「殭屍」。(也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總之,我都將這些視作在塑造彪悍「夜魔」形象的元素。

可是結尾處,竟然安排男主找到了死裡逃生的夜魔,並且告訴觀眾他是個昆蟲學家。雖然沒露夜魔的臉,但是夜魔一直出現在鏡頭裡的「啤酒肚」完全出賣了他是個猥瑣大叔形象,並且男主輕易就把夜魔收服了,要不要這樣啊?

第二部結尾應該是他繼續把男主關進櫃子里才對嘛!可是現在這樣就被輕易收服了,男主還揚言要反虐待他,真是把彪悍霸氣的夜魔形象毀了,看你們第三部怎麼拍?(本來我還一直懷疑他是第一部的搬家工人之一呢。)

對了,片中還安排夜魔拿槍掃射,真是弱爆了,你有見過傑森拿槍的嗎?既使人家到了外太空,也始終用刀亂砍的,這叫不改本色,而且夜魔槍法奇差,基本沒射中幾槍的,真是毀形象。

反正,我覺得還是第一部好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