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66,236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芥末藍

2013-01-22 01:13:59

不是影評:社會心態眾生像與中國的網路暴民聯想


    剛才瞟了幾眼別人的影評,看到很多人是從類似「真理站在少數人手中」或者「大眾喜歡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之類的切入點講的,雖然這種作品的解讀肯定是見仁見智的,但我個人覺得,這種角度,屬於對電影的某種「誤讀」。
    
    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就算稱作電影「發燒友」也燒的不夠高,如果叫我從電影的敘事、矛盾戲劇衝突、全片一個場景設計的多麼精妙之類角度入手,自忖也講不出花兒來。能跟大家分享的更多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觀影的感受,和現實意義的聯想。
    因為我更多可能考慮到現實意義,所以請容許我拿一件已經過氣的事件做例子,即是韓寒和方肘子的事情,我不是方黑,更不是韓粉,僅僅想把這件事情作為無數網路事件中的某種典型、象徵符號意義來討論,因為我覺得這件事情太反映某種不良的國民心態了。

    剛才說了幾種我覺得不是很準確的前人解讀,那麼這部片子真正提倡的內涵應該是什麼呢?我覺得可以結合最近很火的新片子《一次別離》來說。《一次別離》核心劇情就是,男主人和女僕衝突之後,推了她一把,然後女僕流產,狀告男主人賠錢還債。但女僕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在流產的前一天還被車撞過一次,最後錢都要到手的時候,她因為內心無法分辨流產到底是因為車禍還是因為男主人推倒,覺得拿錢就是有罪的。

    在我國某些不良環境造就某些人有可能就要誆錢的時候,人家堅守的信念是「有疑慮」就不能拿錢。
    這部電影當中的底線或者說信仰,是通過物質的錢來映射的。《怒漢》電影我以為表達的是某種相似的核心價值觀,即「只要有可能就不能冤枉一個好人」也可以說是對生命本身保持敬畏、重視和尊重,我以為,這才是電影最重要表達的東西,看到某些人評價說的真相與少數人,正義戰勝邪惡,最終沉冤昭雪云云,已經不能說是膚淺了,完全就是誤讀。

    上面幾種觀點必須保持一種基本的點,即使說少年是被冤枉的,不是兇手,「逆襲先生」才能成為掌握真相的少數人。
     但是少年到底是不是兇手呢?我覺得電影說的很清楚了,其實不知道,只是「可能不是兇手」。

    下面是我注意到比較有意思的一些細節。

    一開始大家在房間都很輕鬆隨意,根本沒有把陪審團的工作當一回事,表決之後漫不經心的11票有罪死刑,某先生說「天哪,總會出現唱反調的人。」可能是我過度解讀,最後這個唯一個唱反調的人「勝利」了,歐美文化在很多地方強調,當你是少數的時候,不要隨大流隨意妥協,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或獨特性這一點,做的確實比我們好,是一個可以學習的優點。

    逆襲先生一開始投出了唯一一票無罪之後,幾次強調他不知道少年是不是無罪,他只是希望討論一下,可見並不是「無罪」的堅信,只是對生命的尊重而已,特別是對一個18歲的孩子。
    這裡他和看球賽先生的對話講的很清楚了。
——我只是不能那麼輕易完全不經討論就送這孩子坐電椅
——誰說這很容易了?(但是球賽先生,所有人裡面最輕鬆最容易的就是你了好嘛,你的一舉一動就差沒喊出來「這很容易了」。
——沒人說。(淡定的幽默的小諷刺)

   討論階段,弱弱先生說「很明顯他是有罪的,沒有人證明他無罪」逆襲先生回答「沒人該那麼做,證明他無罪的人是檢察官,被告不必發言,那是憲法的規定」。
    這句段對話我覺得應該好好讓某些沒頭腦的網路暴民看看,某些網路流言的受害者,比如韓寒,我覺得他回應挺愚蠢的,但應對與否應對的好不好,那是公關範疇的事情,他本人根本就沒有義務去證明白己「無罪」,他憑什麼出來跟你辯論一下掰清每個證據?他憑什麼得出來命題作文寫個文章證明實力?如果打官司了,就該司法來證明。至於公關之類的,沉默是一種權力(韓傻子沒用這個權力,2的很……)證明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必須。很多別的事件也是這樣,某些網路暴民對幹什麼是權力,什麼是義務,各種機構、個人的職責劃分實在看著讓捉急。

    死了孩子先生一開始說,我沒有個人偏見,我只是討論事實,不過最後證明,他那何止是偏見,是心理陰影啊。。。

    然後有個戴眼鏡的「原則」先生,他覺得那孩子記不清楚自己看的電影主角和名字之類的,就是說謊。我覺得這個跟很多人指責韓寒記不得自己寫過的某些作家或者某些名言如出一轍,甚至很多人指責他不能複述自己寫過的文章。這話我都不知道怎麼講,網路暴民們有兩個邏輯特別有意思,一個是「大多數人做不到你怎麼可能做到」,另一個是「大多數人都做的到你怎麼可能做不到」,(很多人都記得自己寫過的文章看過的書你怎麼記不得/賽車手怎麼可能看過那麼多書/你怎麼可能比賽前夜凌晨寫文章)而且他們能在這兩種邏輯裡面來回切換,那叫一個如魚得水……總之就是他們自己做的到的事情,全天下人都應該做的到,他們做不到的事情全天下人都應該做不到。

    後來搶先發言的「鄙視出身」先生,講了女目擊者的證詞,逆襲先生問他「你為什麼相信那個女人的話就不相信那個孩子呢,他們兩個是一樣的(都是普通人)呀」
    其實我們都知道為什麼,因為這個人就是個出身論,覺得貧民窟低人一等,暴民們攻擊韓寒的某些言論,看起來胸有成竹,其實明顯都是扯淡的,比如「考試掛科的人肯定說謊」「輟學的還有好人/品德?」更可愛的是還有人用一個本身論點都不成立的流言來證明另一個流言「亂搞男女關係/道德品質不好的人怎麼可能寫好文章?」(您是不認識徐志摩麼魯迅之類的麼,再說了韓寒那也叫好文章?您捉急的不光邏輯和智商啊。。。)

    後來球場先生歷數了孩子的頑劣歷史,意思跟上面一條差不多也就不說了。總之就是做過壞事的人肯定是不能有個好。後來死了孩子先生也參與進來,說自己當年怎樣怎樣,這個倒讓我想起現在說80、90後的那些老先生,開口必稱我們當年怎樣怎樣,你們這些小兔崽子如何如何,有你們這樣的完蛋犢子我們只好給你們電擊去戒掉網癮啦。可是這些人從來不想,孩子是被父母和環境教育的,可以說是映射環境和父母的一面鏡子,丟到叢林的小孩是學不會人話的,那些開口必稱80、90如何的50、60說的每一句話,不是打自己的臉麼。

    後來平民窟先生坐不住出來反駁了,馬上有人說「又沒說你,別太敏感了」,這句話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在網上看到呢?當90後的問題或者方寒的種種問題,當你真的聽不下去出來反駁的時候,那些暴民又一下子紳士了「我覺得這都是很無聊的問題,我其實沒有沒有關心」,「又沒有說你,你激動個什麼?」好像那個最初挑事的人是你,然後譴責你,你怎麼這麼無聊呢?

    然後是一系列論證,然後死了孩子先生罵了老先生,即刻被訓斥」那樣子跟老說書會的人應當受到譴責,理不過就罵,罵不過就打,是不是跟最近網上某個韓教授打老人一樣?
。。。。。

三個關鍵證詞:
    老人的證詞,則被推測有可能因為這個一輩子毫不起眼的老人想要有一次「被人當回事」的經歷,而做了偽證。這種形像是不是又很熟悉?網上那些叫囂的聲嘶力竭操中南海心的屌絲,大多都是一些社會成就感差的人,矯枉過正暴戾的想要在虛擬世界獲得一點點深刻印象。
    女人證詞被證明是戴眼鏡的,可能不實。
    所謂「唯一特別」的彈簧刀也並不唯一。
但這三個推論也不算全盤推翻,只是「有可能」。
    
    最後大局快定的時候,逆襲先生說了一段話「這種時候想要排除個人偏見是很難的,不論去哪裡,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我想其實沒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是什麼,但是我們是在賭一個可能,或許我們錯了……但是我們有合理的懷疑……除非十分確定……不能判定有罪」。
    這一段我覺得是整個電影的核心觀念了,直接證明的很多人切入點的錯誤,在我看來,電影的12個人,包括沒有出場的兩個證人——想做一次大人物的老人和愛漂亮的女士,就是一幅偏見的眾生相,每個人的出生、經歷造成了每個人不同的偏見,而在網路這個平台上,我們看到的是更廣闊的眾人和更廣闊的眾生相,雖然更廣闊,但是類型基本也就是這部電影14個人物所呈現的狀況,一部五十多年前的美國電影居然能隱隱描摹出現代中國網民的種種狀況,不能不說是人性的某種共通了。
   「除非十分確定才能判決有罪」,就是做的「無罪推論」,無罪推論的前提,就是基於因為相信大部份人都是好人,所以在一半可能是好人一半可能是壞人的時候,我們能夠選擇相信是好人。
    我是一個依賴網路生存的人,我拿90後和方寒大戰做例子,並不是想辯駁什麼具體問題,只是想說,即使是網路,我們能不能在指責別人之前,像逆襲先生想的那樣多問一句,假使我們錯了呢?比如方寒的問題,我所知道的情況,應該和所有人知道的一樣,就是部落格上看的幾個熱帖,所謂的證據,也就是一些推測,那麼這樣的情況下,那麼多人在有可能「有罪」的情況下,便迫不及待的開始言辭猙獰的抨擊,到底是出於一種什麼心態呢?邏輯混亂不清?固有的偏見?人云亦云?發洩自己生活的苦悶不快?
   拿釘子釘木頭很容易,但如果釘錯了,釘子能夠拔出來,孔卻永遠留下了。所以往別人身上潑髒水很容易,但如果你潑錯了呢?
   我自覺也不是什麼特別良善聖女心的人,但是對於很多人不加思索的口出惡言一向感覺特別不快,我自己也無法完全摒除偏見,但起碼要有知道偏見是「惡」的自覺,就好像我們肯定會看盜版電影下盜版音樂,但是要知道不是理所當然。
    又或者更可怕的說,因為世界上好人比壞人多,所以模稜兩可的時候我們才選擇相信無罪,現在是非莫變的時候都選擇相信有罪,是因為壞人的機率已經大於好人了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