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6,209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indbelle

2012-12-29 00:30:43

不完美的感人之作(Vive Les Miz!)


曾經有人說《悲慘世界》是很不適合改編電影的一類音樂劇。——這鴻篇巨著人物眾多,情節線索繁雜交織,連改編成普通電影都鮮有忠實原著的成功之作,更別說是從頭唱到尾的音樂劇電影。原本舞台版的大獲成功算是個特例,在名著改編音樂劇中基本屬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相比其他的一些音樂劇,它的sung-through(從頭唱到尾)特點,以及music drama風格,對電影演員來說也是極大挑戰。

所以自從知道Tom Hooper真的要拍電影了(之前Mackintosh「狼來了」幾次),我一直懷著忐忑的心情,力圖把期望值降低,直到預告片和之前泄漏的劇本出來,又把我的期望值拔高了一檔。

看完了電影成品,我終於可以說,雖然依然有很多遺憾,但總算沒有讓我失望,基本達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基本保留了音樂劇的感染力,足夠感人。

關於劇本:原本的音樂劇劇本因為舞台限制其實也不完美,不過舞台上更追求現場的那種感染力,所以一些邏輯上的缺陷觀眾可以容忍。改編成電影需要追求更多的連續性和真實感,所以劇本肯定要改,但改動多少是一個問題,太照搬舞台版可能陷入之前The Producers和Rent的困境,但改動成像芝加哥那樣的也不合適。在這一點上,編劇充分發揮了《悲慘世界》原著強大的這一優勢,以音樂劇為基本構架,還原小說情節,甚至還從真實歷史背景中找靈感。雖然最終的成品與最初泄漏出來的劇本相比還是刪減了不少(悲慘世界的一大問題就是——實在是太長!不管是舞台版還是電影版都逃不過刪減這一劫),但是還是要認一下編劇的努力。加進的情節有些有點睛作用,有些很巧妙地補全了音樂劇版的一些漏洞,但有些則是略顯瑣碎分散重點,取捨是一個大問題。順便說,作為一個ABC之友控對刪減了學生軍團的戲份捶胸頓足,我實在寧願砍了中間Javert追捕Valjean,Valjean帶著Cosette躲進修道院這一段。另外,編劇和導演都有意表現原著中寫到的Valjean對Cosette亦父女亦情人的感情,這想法不能說不好,但個人覺得表現的sexual曖昧感挺囧的,不必要,新加的歌Suddenly也未能給人留下深的印象。

歌詞唱段與音樂劇相比也有些改動,歌詞為了配合電影拍攝作了一些細節改動,獨唱和過度段刪了一些,有的改成一兩句台詞交代,但也有加入新的宣敘段。當然,還有新加的歌Suddenly,這段後來在Valjean離開Cosette和Marius的時候也有重現。

舞台版導演Trevor Nunn和John Caird在八十年代製作音樂劇時就運用了很多借鑑了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但實際那些都不可能原樣搬回螢幕上。改編這部音樂劇對電影導演來說必定是個挑戰。Tom Hooper為拉近角色與觀眾距離,給獨唱基本都是大臉特寫加搖晃的鏡頭,這種處理遭到不少詬病,個人意見這種嘗試其實很大膽,但實在考驗演員演唱和表演的功力,在Valjean的獨白和Fantine的I dreamed a dream部份很好,其他一些地方就多少會有審美疲勞的問題,總的說不功不過。而大場面來說,At the end of the day和1832 Paris look down處理的不錯,不過我還是希望場面能更宏大一點,群眾戲能更多一點。導演這種從貼近角色處著眼串起宏大背景的想法很符合原劇精神,不過如果能做到收放有致,更流暢自如一些就好。然後Javert的獨唱Stars和Suicide拍得有些詭異,不知是否也與Crowe的功力有關,這兩段都相當讓人無感。

全劇節奏總的說還是有些倉促,前半部份較好,後面有些亂,有些交代情節的段落太趕,有些本應該放慢給個長鏡頭或者適當定格留白的一晃而過。劇本太長真是個麻煩。

音響效果也是一大爭議。現場采音造成了聲音單薄和不完美,跟錄音室裡錄出來的效果真是沒法比,連大合唱也有所貶值。為了突出演員的單薄聲線,伴奏樂隊也顯得比較低調,總的說缺了一些宏大的厚重感。(PS. 個人感覺IMAX的音響效果要好很多,有條件的話還是看IMAX吧)另外,由於演員的演唱水平缺陷,很多宣敘段落唱出來都讓人覺得挺突兀,不少地方唱與說之間的過渡沒有做好,缺乏流暢的韻律感。

但是現場采音的優點也顯而易見:表演更加有現場感,更加鮮活有生命力。導演也許是追求這樣一種質樸直率的,像說話一樣可以直截表達情感的感覺吧。這種嘗試非常大膽。最終的效果,優缺權衡,我認為優點超過了缺點,因為在我看來這電影的感染力很大一部份來自現場收音的表演,演員的聲音配合情緒的表演,而不是聲音與表演分離然後硬配在一起的呆板感覺。

此外,服裝,佈景,畫面很美,典雅考究有質感。Anne沒有原著所強調的美麗金髮稍讓人怨念,據說那就是她自己的頭髮,而且還真是在劇里剪短的。Valjean的服裝和造型跟舞台版比風格差別很大,估計部份原因是因為Hugh Jackman的外形特點。Enjolras的標誌性紅分身在電影裡估計會顯得不太搭調,不過還是像徵性地給了他件紅外套。街壘和Valjean家的花園跟我想像的相差無幾。

然後說到演員。

Hugh Jackman無論從外形和聲音上來說都不是一個理想的Valjean,然而他確是同等知名度電影明星里最適合的人選,所以,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放下偏見去看,就覺得他其實挺不錯的。演得好,唱功也算過關。雖然名曲Bring Him Home刺耳了點,但還可以忍受。感覺他最大的問題是音域不夠,嗓音缺乏共鳴,感覺基本上沒什麼頭聲/假聲,在現場收音的情況下嗓音也顯得比較「大白嗓」,所以Valjean的歌他唱出來都比較缺乏美感,不過戲劇感還是很足的。個人覺得Valjean的獨白what have I done表現最好,那種悔恨,糾結,痛苦淋漓盡致。

Anne Hathaway沒有辜負我之前的期望,她的表現幾乎完美無缺,一曲I dreamed a dream就一個大臉特寫鏡頭,但是給人感覺特別真實,從開頭說不出話一樣的輕聲自語,娓娓訴說往昔,到結尾撕心裂肺帶著哽咽的爆發,非常震撼。I dreamed a dream本來就不只是一首僅僅美麗憂傷的歌,而是從人間跌入地獄永無迴路的絕望遺言。現在Anne與舞台版Lea Salonga並列我最愛的Fantine。

Eddie Redmayne跟期望的一樣好,把Marius文藝又呆萌的氣質表演出來了,而且不弱氣。最讓人意外的是他的嗓子真好,現場采音的條件下很多人的聲音都顯得單薄,只有他的嗓子很飽滿厚實,像自帶混音似的。他的「空桌對空椅」是至今我聽過所有版本中僅次於Michael Ball的最好版本。

Russell Crowe就確實是囧了點。說實話他嗓子不錯,整個電影裡主演就他和Eddie Redmayne嗓音最厚實,可惜他就像完全不會用嗓不會運氣似的,就不指望他能用歌聲來表演,但是他氣勢也完全沒唱出來,而且他一唱歌就有種呆囧感,不知道是否因為唱歌力不從心也影響了表演,他的Javert不能說完全沒氣場,但總的說給人一種老實呆憨的違和感。

Samantha Barks的表現比25週年好,細膩動人很多,我對她25週年的表現無感,電影裡要好很多。

Amanda Seyfried我覺得還行,似乎挺多人不喜歡她,不過也許我對Cosette要求不算太高,她達到了我對一個花瓶的期望值,唱的一般,無功無過。

Cohen和Carter的酒店兩口子也算完成喜劇角色的任務,說不上印象深,但也說不上不喜歡。

Aaron Tveit從開始選他的時候我就很擔心,很久前聽過他現場,他嗓子比較薄,適合通俗流行歌,唱Enjolras就有點勉強,而且他長相也是那種比較平凡美國鄰家的感覺,跟Enjolras有些差別,後來看預告片也是覺得他氣場弱了。抱著最低期望去看電影,最後的感覺是差強人意吧,不出眾也不奇葩。Enjolras的戲份相比舞台版也砍了很多,這也是讓我不滿的一點,其實舞台版Enjolras這角色人氣很高,導演應該更重視一點。

Daniel Huttlestone(Gavroche)我非常喜歡。電影雖然縮減了ABC之友的戲份,但是Gavroche的戲份加重了不少,作為一個原著小野孩Gavroche粉對此還是相當滿足的。這位小朋友沒有很多童星那種賣萌的cute或者過於小人精的感覺,有點粗野,有點小大人,但也有種與年齡相襯的天真。

Isabelle Allen(小Cosette):小姑娘天真乖巧,楚楚可憐,有種單純脫俗的氣質,又不呆板,是個亮點。

Colm Wilkinson(主教):寇伯實在太面熟,聲音實在太熟,唱歌的嘴形也實在太熟,還好那身行頭沒有讓我太過穿越到十週年演唱會。由於寇伯的出現象徵意義太強烈,恕我評價無能。

醬油黨們:似乎熟臉不少,但之前沒有太關注到底有誰在裡頭,所以也就能認得三四個。在一堆lovely ladies里憑嗓子認出了Frances Ruffelle(原版Eponine),臉基本畫得看不出來了。Turning里似乎看到Linzi Hateley(也是我很愛的一個Eponine)。飾演Grantaire的小哥清秀美貌,讓人眼前亮了一亮(重點真的搞錯了吧)。除此之外,學生醬油黨里稍微出挑一點的是Courfeyrac(Fra Fee),和Combeferre(Killian Donnelly)。Courfeyrac格外地嚴肅而富有同情心,原本作為Enjolras身邊仁愛代表的Combeferre倒有點像Enjolras身邊絮絮叨叨的小媳婦(噗)。

綜上,雖然導演的一些處理和選擇會讓人覺得費解莫名,雖然還有不少顯而易見的爭議和缺點,但這部電影確實有一種直率的,直擊人心的感染力。也許有人要說是因為《悲慘世界》的底子太好,但是底子好不代表導演就無功——想一想同樣是好底子明星陣容結果慘澹收場的Nine(這還是曾經大獲成功的芝加哥導演的作品)。

《悲慘世界》是一部講述大背景下平凡小人物經歷的作品,也是部包羅人間百態,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巨著,它所涉及的主題,以及它所包含的精神,情感,經歷一直很能喚起普通人的共鳴。但是正因為原著/原劇太強大,標竿太高,改編其實更容易打偏。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讓人提心弔膽,最後的結果雖然懸之又懸,但它還是打中了,正中人心。從這一點來說,我也要感謝導演Tom Hooper。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