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爱在罗马/情迷罗马(港)/爱上罗马(台)

6.3 / 90,921人    112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艾倫佩姬 傑西艾森柏格 亞歷鮑德溫 羅貝多貝尼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2-12-26 00:00:36

瘋狂臆想的發源地


去年的《午夜巴黎》獲得了意料之外的票房紀錄,這更加堅定了伍迪•艾倫繼續拍攝「歐洲名城宣傳片」的思路。義大利文化的璀璨不輸給法國人,羅馬這座城市的恢弘與厚重,甚至超過了巴黎。當然這一回,伍迪•艾倫沒有讓美國的小知識分子去穿越時代,邂逅大師,而是僅僅用四個看似簡單,有點荒誕的喜劇,串起來發生在羅馬城的平凡生活。

伍迪艾倫上一回拍攝這類集錦喜劇,還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的《性愛寶典》,同樣是愛與性有關的拼盤,當時的伍迪艾倫顯得更加犀利、刻薄。對於今年的《愛在羅馬》來說,已經年過古稀的艾倫,對待人生的看法在悄然變化。依然喋喋不休,滿懷焦慮,但多了份寬容,就像片中亞力克•鮑德溫的多次介入,無可奈何之外,還有懷舊的坦然,「隨時間增長的不是智慧,而是疲憊」。在伍迪•艾倫所有的作品中,把《性愛寶典》拿來與《愛在羅馬》相對照,最能發現導演在幾十年創作的心路。這兩部作品都由互不相幹的數個小故事組成,伍迪•艾倫本人也都在片中出演了角色,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的大智若愚的調侃和強迫症般的固執。在《性愛寶典》里,伍迪艾倫的想像力更加充分的發揮,他即是虛偽的花花公子,又是對命運迷茫的精子;而在《愛在羅馬》中,他成了一個不甘寂寞的退休歌劇導演,一定要把具有歌唱天賦的親家公推上舞台。哪怕「洗澡唱歌劇」的方式有多麼荒誕,至少在伍迪艾倫看來,這一切在羅馬這座城市都可能實現,也值得實現,這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

《性愛寶典》的七個故事是獨立成章的,互不干涉,類型也不盡相同;而《愛在羅馬》則是把四個故事交織在一起,同樣發生在今天的羅馬,但人物與情節之間並無聯繫。在視覺感受和敘事手法上,《羅馬》里處理的十分統一,故事精巧而完整,大團圓式的結局,對於嚮往羅馬的觀眾來說,不啻為一次賞心悅目的旅行。自從伍迪艾倫與攝影師戴維斯•康吉合作之後,他作品中的城市就變得異常明亮、溫暖,充滿了懷舊的色彩。無論是《午夜巴黎》還是《愛在羅馬》,這兩座古老的城市都如剛過暴雨般清澈,沐浴在夏日午後的陽光里。街道是如此乾淨,沒有一絲污穢和雜亂,每個人的生活都籠罩在一層光暈之中。任一位計劃到歐洲的遊客,都奢望在這種天氣里漫步古老的街道上,追尋前人留下的痕跡,期待屬於自己的一段浪漫邂逅。所以,伍迪艾倫把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畫面擺在了面前,所有四個故事,都像是幻想主義者的寓言,無論是巧合的幸運,還是落寂的無奈,都算是凡人生命中可能的火花。

正是為了強調這種直接的,市民化的意圖,伍迪艾倫把影片的原名從《波普十日談》改成《尼祿拉琴》,最終定為《愛在羅馬》。不再有過於文學化的開頭,伍迪艾倫在影片一開場,就藉助一個交警的口吻來講述之後發生的四個故事。當然在影片中,艾倫仍然沒有忘記掉書袋,再度嘲諷了那些只會用幾句淺薄的時髦詞來自我裝飾的「裝逼者」。其實在所有四個故事中,只有羅伯特•貝尼尼的「出名記」和鄉下小倆口的「偷情記」是完全植根於義大利社會的;艾倫自己出演的「歌劇緣」,來自於外部力量的「侵入」,而傑克•艾森伯格與艾倫•佩吉的「出軌」,則是放之四海皆可的情愫,與羅馬並無必然的聯繫。假如要評選最具「伍迪•艾倫風味」的段落,傑克一段顯然最具精髓,保留著導演自《安妮霍爾》以來的「紐約精神」。時隱時現的鮑德溫,即是年輕人的幽靈導師,又是過來者的自省追憶,他在街角的出現和離去,又有些像是《午夜巴黎》中的穿越,構成了一個關於時光和臆想的「環形使者」。鮑德溫對於微妙情感的旁敲側擊,不屑莫妮卡的虛偽和淺薄,一針見血的揭穿,卻對衝昏頭腦的男生無濟於事。伍迪艾倫在這一段中把台詞的精妙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男孩真誠的表達,女孩心機重重的釣構,還是老男人冷眼旁觀的點醒,都一步步把所有的情感推向高潮。直到最後一刻來個艾倫式的大反轉,徹底打碎了傑克關於愛情的浪漫暢想。所有的許諾在莫妮卡 「實用主義」的愛情定義面前都不堪一擊,虛榮才是小演員的座右銘。化身艾倫的鮑德溫,就像一個勝利的預言家般離開,帶走了所有的臆想和衝動,只留下了成長中必須經歷的迷茫和懺悔。


整部影片都可以看做是關於「臆想」的寓言,除了即倒霉又幸運的傑克,伍迪•艾倫本人倒也創造了一個「奇蹟」。淋浴房搬上了歌劇舞台,邊搓澡邊捅刀子,這一幕顯得如此荒誕,但當從事殯葬工作的親家打開美妙的歌喉時,艾倫用自己的方式向《丑角》,向萊昂卡瓦洛和普契尼,向義大利語的靈魂完成了致敬。這個故事在美國女孩與義大利男孩的愛情背景中,見證了兩個家庭、兩種文化的融合,伍迪艾倫笑納了年輕的「米開朗基羅」,在不失時機的調侃一番後,把對女兒和音樂的熱愛同時奉上。而羅伯特•貝尼尼的傳奇,則是聚眾狂歡式的「臆想」,突然的盛名,給平凡小人帶來了莫大的滿足感,特權與煩惱接踵而至,艾倫象徵性的諷刺了我們這個傳媒時代的喧譁和無聊,卻沒來得及深入挖掘民眾與狗仔隊的心理、動機。如果聯繫《愛在羅馬》的義大利合拍方「美杜莎影業」,就會發現其所有者正是傳媒大亨,前總理貝盧斯科尼。他的傳媒帝國對於公眾的引導,輿論的控制,一直以來就備受爭議。在影片中突然成名又突然失名的貝尼尼,經不住巨大的心理落差而癲狂,他就是傳媒帝國的受害者,大街上的歇斯底里具有不錯的喜劇效果,只可惜最後的點評有些淪於說教。

與前三個故事相比,鄉下小倆口進京的故事最為飽滿、完整,更像是一部通俗喜劇的「微縮版」,也讓人聯想起費里尼的作品。其中有巧合,有邂逅,有誤解...所有戲劇化的編排都涉及到,風度翩翩的明星,火辣艷麗的妓女,帥氣機靈的罪犯,「後悔一陣子還是一輩子?」。這讓循規蹈矩的年輕夫婦無所適從,他們所代表的,是傳統的義大利天主教思想,把愛情束縛在道德範圍內,不敢越雷池一步,心底的慾望和虛榮卻躍躍欲試。無數的巧合打破了保守的愛情觀,出軌之後的感情反而更加甜蜜,艾倫把這段「茶餘飯後」的鬧劇講述的津津有味,當妓女安娜在派對上遇見一群老主顧時,這些「羅馬商業菁英」的嘴臉不禁讓人莞爾失笑。性與愛,本就是無法分割的社會產物,猶太入伍迪•艾倫把這些事兒擺上了檯面,娓娓道來,一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在精煉和生動的語言中,紀錄下芸芸眾生的得失美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