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我是大皮哥

2012-12-20 19:22:49

Everyone has a Perfect tone to Pitch


    

       提到音樂時你會想到什麼?青春、個性、自由、堅持、以及一種被稱之為夢想的東西?

       我不是很懂音樂,叫不出許多專業音樂人的全名,沒收藏過什麼拿得出手的CD,唱K總是因為發聲方式不對唱到嘶啞,也玩不來任何一種基礎的樂器。

       但我一直都很欣賞音樂,不斷地會更新自己的曲庫,時常整合與重建播放列表,偶爾也會心血來潮攢錢燒上一副耳機,只是因為很享受有音樂相伴的時光。也特別崇拜身邊那些會玩音樂、會做音樂的牛人們,和他們交談時分明能看到他們的眼中都是閃爍著光芒的,並且他們身上普遍有種樂觀的性格,好像做任何事都時刻充滿熱情與活力,不可否認的還有他們的獨特品味和極具想像力的創意。他們就像一束光,帶給所有身邊的人滿滿的正能量。

       我相信音樂代表著一種人生態度,也認同熱愛生活的人一定要學會欣賞音樂、文學、電影、美術這樣的論調。這可能也是我之所以如此被《完美音調》(Pitch Perfect)這部校園音樂電影打動的原因所在。

 
      之前先是一睹了湯叔領銜主演的搖滾音樂題材電影《搖滾年代》(Rock of Ages),湯叔那張永遠不老的俊臉和健碩有料的開衫半裸上身配上性感高挑的嗓音,基本上能讓全年齡段的女性觀眾無法抵抗地哭喊著尖叫,一眾華麗的美少男少女更是讓全片的演員卡司列表星光閃耀。

       但相比之下我毫無疑問地更偏愛這部《完美音調》,我覺得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尤其是針對我們大學生。電影中的歌唱團體由一個個不完美的各有缺陷的少女組成,但是奇妙的化學作用卻將這些不完美的個體聚合成了完美的整體。不同於其他同類型電影以音樂為主,劇情為輔甚至沒有劇情的表現手法,《完美音調》更多地把關注點放到了年輕人如何融入大學、處理人際關係、展現個性、應對挫折與缺憾上,並且在同時給予了敢於堅定地追逐夢想者最為極致的肯定和嘉許。

 

       影片的劇情相當簡單,講述了大學中一支重新組建起的女子流行樂歌唱團體經歷了彼此信任危機和磨合後在最後的大賽上唱出完美聲調,給出完美表演擊敗作為對手的同校男子歌唱團奪得冠軍的故事,大有Glee電影版的味道在其中。

       縱觀全片最讓我欣賞的角色一定是安娜·肯德里克(Anna Kendrick)飾演的Beca。說起Anna可能大多數人還一下子對不上面,而事實上早在第一部Twilight電影中她就以Bella閨蜜傑西卡的形象驚艷了觀眾(那久久難以忘懷的齙牙和酥胸…);再之後出演過和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對戲的《在雲端》(Up In the Air),西裝襯衫的職場幹練女強人形像帶來的制服誘惑令人印象深刻;還有諸如和囧瑟夫合作的《抗癌的我》(50/50)中的心理諮詢師,《孕期完全指南》(What to Expect When You're Expecting)中意外流產的低齡准媽媽等美麗可人的治癒系角色等等…… Anna出演過的角色可謂跨越各行各業,戲路寬闊,而令人惋惜的是這些角色的辨識度並不太高,無一例外地都被Anna塑造成了捲髮、電眼、愛笑、美胸的陽光優質鄰家學姐形象,總讓人感覺不溫不火卻又說不出哪裡欠了口氣。

       而這部真正意義上由Anna Kendrick獨挑大樑作為絕對主演的《完美音調》讓我看到了Anna的成長和打磨了多年終於在一朝淋漓盡致悉數爆發出來的深入觀眾靈魂的表演張力。在角色造型方面,Anna的白皙美肌和半露酥胸一如既往地看得六根未淨的男性觀眾們陣陣硬直,除此之外,Anna從開篇就迅速入戲後展現出的強大氣場和鮮明個性更是令人過目難忘。

 

        想深入談談影片中Beca這名角色。這次Anna的表演絲毫沒有拖泥帶水,從開始就塑造出了一名熱愛音樂並夢想成為最好DJ的大學新生Beca的形象。Beca對於音樂和DJ夢的執著在電影中隨處可見,用於Mash-Up的筆記本和Sony耳機基本上就從未脫手,不是在編曲、剪歌、混音就是在晚間學校的Studio里連夜值班理碟排歌,她對音樂的痴狂程度絕不遜於任何一個廢寢忘食奮鬥於理工科第一線的死宅Geeks & Nerds。

       讓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是Beca的父親來學校參觀女兒宿舍條件的時候問Beca哲學課成績如何時,Beca滿帶笑容無怨無悔地來了句「如果我哲學課沒有去聽過課得了F的話這從哲學角度來看是不是很諷刺?」,語氣中帶著自豪。

       這一份對夢想的瞭然於胸和執著追求值得我們每一個處在大學階段的人對之肅然起敬。我看到這個點特別感觸,因為也曾一直深陷於目標不明確的迷茫之中,不知道到底要選什麼課去學,甚至連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都說不出像樣的幾條。我很羨慕這樣時刻都明確自己要為何而奮鬥,要向哪個方向進發的人生,敬佩著每一個為自己而活的真性情之人。

       想到了年初時看過的一篇指導大學生如何確立人生目標的文章,裡面有一句話,在大學裡你可以只做一件事而把其他一切無關的雜事拋到腦後,但前提是你必須保證將這唯一的一件事做到極致,做到牛逼,讓這件事足以成為你拿得出手的傍身之計,能夠為你在步入社會後爭得一席立足之地。如果你的興趣是學習,那就每學期向GPA4.0和獎學金衝擊,始終把自己的名字固定於年級最前列的名單中;如果你的興趣是體育,那就訓練出強健的體魄,在綠茵場上揮灑汗水為學校為自己爭奪榮譽;如果你的興趣是遊戲,那就真的把遊戲當成一件嚴肅的事去對待,把它玩到極致,玩到你在身邊難覓對手,然後再一步步打線下線上的各類比賽,打進半職業隊,打進職業隊;如果你的興趣是把妹,那就去把全校最難追的女生追到手,追別人不敢追的女生,做感情上的佼佼者…… 諸如此類。

       

       同時又想到了我自己的大學生活。剛入學的前兩個月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感到迷茫,感到鬆散,感到無力,每天都是渾渾噩噩地拖著自己的身體往每堂課的教室裡坐下,然後至於真正聽了多少,又聽懂了多少,那就真是天地良心慘不忍睹了。那段時間我真不知道每一天是怎麼過的或是有什麼意義可言,就是像以七天為週期的列表一樣循環播放著,每天聽著繁雜的課,下課糊里糊塗地把該交的作業塗成個看得過去的樣及時上交,只為了避免不交作業被批評被扣分會尷尬,晚上不知所云地就弄到深更半夜,早起計劃永遠是美好的幻想……

       基於後來的契機,還有和同學、和學長學姐的一些交談,內心的某些部份開始慢慢覺醒,也逐漸懂得為自己做選擇,規劃自己該有的人生。坦誠地說,之後的大半個學期我翹掉了自我求學以來最多的課,有些課因為內容枯燥單調和對教授的不感冒我從Mid-term之後壓根就一堂都沒去過,毫無疑問逃課一時爽,學期末的GPA勢必慘不忍睹,該C的C,該掛的掛,但我自認為問心無愧的一點是但凡自己認真在聽沒有翹過的課都無例外的以全班最高分拿了A+,縱使這拯救不了我本學期的GPA。

       而奇妙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我翹掉了絕大多數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選擇自學以後,對學習的熱情,以及對未來要追求的目標反而更加明確,精力似乎也比以前夠用得多,整個人變得開朗起來,心態也更加積極。當然,偶爾還是會有不安,就選擇經常跑Adviosr和RA辦公室聊天,諮詢,我坦誠地和他們一一訴說了自己翹課的事情、對這學期課程的評估,以及對自己之後大學生活的規劃等,令我欣喜的是,他們全都對我的選擇表示一致的認可,並且都為我支了各種招幫助我在轉專業、換宿舍、選課程方面儘可能得免於碰壁。我對他們至今心存感激。

       同樣感謝我的所有家人在背後給予我的百分百理解和支持。沒有他們我現在不可能如此自由和堅定地學自己熱愛的東西。

 

       而Beca分到的奇葩韓國室友Kimmy Jin又是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選擇室友的問題上我一開始也是隨大流地認為沒必要太過計較,心胸寬廣一些,管他分到的是哪國人,只要友好地相處,真誠地交流,和誰都能過得很融洽。但就像影片中的Beca始終不可能改變和Jin尷尬的室友關係一樣,我們大學生活中的很多人際關係也真的是強求不得,在長期和形形色色的人的接觸中我也愈發認識到,自己選擇怎樣的室友,怎樣的朋友,對大學四年的生活,乃至對以後走上社會後的發展都可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存在完美的人,總有幾款人是你無法相處和接受的,所以也完全沒有必要在人前裝老好人好像要和所有人都相處得很和諧實則痛苦不堪地每晚回到宿舍就一個人對著房間咒罵某些人的不是。既然相處無力,那就劃清界限少有來往,也時刻記住不要和會消耗你的人做任何意義上的朋友。



       很有意思的一個場景是對Beca有好感的男生Jesse批評愛好狹隘的Beca 「Not liking movies is like not liking puppies!」 ,對於要讀電影專業的我看到這句台詞蹦出自然是會心一笑。憑心而論,電影之於目前階段的我們的意義確實還沒有誇張到不可或缺的程度,但我想說的是,看電影,至少非低俗劣質電影,是一種非常優質的興趣愛好,絕對不是很多人偏見中的浪費時間,即使你不懂得從專業角度或是拍攝手法去深入了解和欣賞一部電影,最起碼電影能夠成為你茶餘飯後的談資,可以讓你迅速地和新認識的友人找到共同話題,並且某種程度上和音樂、穿著一樣是你個人品味的體現。

       而在看到Beca在《The Breakfast Club》這部電影裡「嘗到甜頭」後開始自發地捧著電腦在宿舍刷片的一段時,可以想像我已經是會心一笑到合不攏嘴了。

       

       在第二次歌唱比賽後隊長和Beca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激化是全片的第一個高潮所在。隊長作為一個榮譽至上者和長期「獨裁政治」的團隊權威,面對Beca在比賽中擅自地脫離團隊音調飆高音的做法感到一種被冒犯的惱怒,這份惱怒的另一面是對Beca天籟嗓音和無與倫比的舞台表現力和個人魅力的深可見骨的嫉妒和憂慮自己領隊地位被撼動的莫名恐懼。Beca與隊長之間的針鋒相對、慪氣、排擠和詆毀,是大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日常縮影 —— 似乎特別優秀的個體遇到一塊兒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些「文人相輕」的書生酸氣不經意間就糊對方一臉。

       我個人在大學裡也親身經歷過這樣的窘境,非常優秀但是極難共處共事的人,我從來不否認他們的出類拔萃和淵博學識,但是對他們的部份固有觀念和個人偏見表示零容忍和零認可,有一部份之後還繼續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偶爾聯繫,另一部份則徹底形同陌路不再有所交集。儘管可惜,儘管黯然神傷,但這也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陣痛。

       作為一部喜劇向的正能量校園電影,影片中Beca和隊長的衝突最後自然是在姐妹團們的撬邊和彼此坦白之後冰釋前嫌重歸於好,不但盡釋前嫌,兩人之間,整個隊的隊員之間的默契和關係紐帶也較之前顯得更加親密。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除了友情之外同樣沒有放掉對親情的刻畫:Beca在處於迷茫和人生低谷的時候最終還是會選擇回家和父親促膝長談,聽取長者的經驗之談和善意的建議,這個情節想必是導演對於所有大學生的一個美好願望和期許 —— 在孤單無助的時候不要自怨自艾,永遠記得在你的背後有一個稱之為家的溫暖地方,那裡有愛你的父母和家人,他們自始至終默默地支持你的每一次人生選擇,一直都在那裡做你最堅強的後盾。

 

       至於影片最後男女團體飆歌對決的勁爆場面,我不想做過多蒼白的文字描述也深知無法描述,精心截了幾張原圖貼在下面和大家分享,至於決賽歌曲大家可以在我的個人主頁聽到,第一首Mash-Up就是。


       也許看影評的你尚不能理解我為何如此對這部《完美音調》熱衷和激動,但當你在電影裡看到《Since you have been gone》、《Right Round》、《Just the way you are》、《Price Tag》、《Love Song》、《Party in the USA》、《Give me everything tonight》、《Starships》等年度high歌被用一種全新的編曲方式驚艷地混剪和演唱後,你一定感覺到體內的正能量澎湃得讓你放聲尖叫。


       而關於夢想,還是大膽放肆地去追尋去堅持吧,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不要有太多冗雜的顧慮一路走下去。

       伸手摘星,縱使徒勞無功,亦不至滿手污泥。


圖文日記:http://www.douban.com/note/25362747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