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貓河藍懶

2012-12-18 07:28:03

改編與創新——《雲圖》的電影化雜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雲圖》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看完後讓人很有傾訴欲,一時卻又受制於言語的匱乏,不知從何說起。坐在電腦前思緒混亂,慢慢地把想要說的話敲出來。

一、從小說到電影,頗具爭議的改編與創新
        《雲圖》上映後面對的最大質疑和批判無疑是——這是一部不應該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如何還原原作新穎精巧的結構,完整地傳達文本並不那麼淺顯的涵義,是這部電影面臨的最大挑戰。諸多負面評論集中火力向電影的敘事結構開炮,認為過於複雜弔詭,「有些故事只屬於小說」,真的是這樣嗎?
        簡單地談一談《雲圖》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以及它相較於其他電影的創新和不同之處。
        文學作品的影像化一直是一個討論的熱點。《雲圖》的原著小說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有一點卻是公認的——這是一部相當難以影像化的小說。在拍攝之前很多人就表示質疑電影能否傳達原作的精髓,上映之後也引來諸多惡評,遭到一眾媒體的口誅筆伐,認為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是錯誤的。但我仍然贊同原作者大衛·米切爾的看法:電影就是電影,為何要用小說的標準來衡量?有些東西適合去電影院看,但是也不妨同時再閱讀小說。兩者是要給觀眾不同的選擇,而不是消滅另一個。
        人們常以批判苛刻的態度來談論文學的影像化改編,即電影和電視的興起,認為其稀釋了文學的細膩精微之處,鮮能傳達原著的精髓。這種看法無疑是偏頗的。亞里士多德將人當做「邏各斯的動物」,這一界定其實含有語言高於形象的含義。在西方思想史上,語言對形象的優越始終與對理性的崇拜緊密相聯。「看」作為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遠在語言這種理性的方式之外。在理性、感性的二元中,形象與看相對應,語言與閱讀相對應,前者又與感性相對應,後者與理性相對應。這種二元的對立導致「看」作為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永遠處於理性的語言方式之下。但是影像化時代的到來並不意味著視覺文化的主導就是對語言文化模式的拋棄和斷裂。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由語言和形象所構成,視覺化不能夠取代語言性的話語。
        「好萊塢大片」在很多時候成為「流行電影藝術」的負面代名詞,對不少人來說:「好萊塢」代表了最低公分母的商業化。雖然在這一文化邏輯下產生了一些粗製濫造的低速商業片,但是與此同時也不乏佳作。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好萊塢風格內在的流行主義,也意味這這些作品所達到的文化滲透之深廣度,是小說或者詩歌遠遠達不到的。實際上,影像化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媒介方式,其出現也是必然的。從紙上文本朝影像化發展,藝術的本質沒有變化,只是媒介的性質和藝術的承載體的創新。
        阿瑟·凱斯特勒在《創造的行動》里提到,「衡量一個藝術家的獨創性,簡單地說,必須看他在創作時能否擺脫成規的束縛,開創出新而獨特的典範。真正的創新,必然能驟然地將過往被漠視的經驗加以轉化,創造出新的紀元、新的運動、新的學派,建立起新的經驗體系。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每一種表現形式決定性的轉折點,必然都能在既存的形態中推陳出新,這是種深具『革命性』的發現,不僅具有毀滅性又帶著建設性,也迫使我們對舊有的價值進行重估,在永恆的遊戲中建立起新的規範。」
        不僅是從文字到影像化,藝術承載體的創新,《雲圖》在結構和敘事的方式上相較其他電影進行了創新。儘管這種創新的尺度並不好拿捏,成果也帶來了諸多質疑和詬病。
        影片沒有遵循小說的結構,小說的一些表現形式也並不適合運用在電影中。六個世界六個故事被剪碎,以馬賽克的形式再拼湊到一起。一些原作中較為隱晦的想法和意圖,也隨著影像化變得更為直觀,比如輪迴的思想。
       儘管如此,這部電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還是顯得很與眾不同,這種不同也成為它遭受諸多口誅筆伐的理由原因。如一開始所說,無非是批評它敘事混亂,結構奇怪,內容晦澀。但是只要認真看,就能發現電影的敘事方式其實雜而不亂,六個故事講得清清楚楚,彼此之間又相互呼應,場景的轉換非常流暢自然,毫不突兀,波波疊加累積的小高潮也使得電影雖然時間長節奏卻並不拖沓。分解原有的結構之後重組產生類似交響樂的通感,恰好契合《雲圖六重奏》的idea。電影的剪輯花了很多心思,雖然並非每個觀眾都能接受這樣講故事的方式,卻不能否認導演在這方面出色的能力。其次電影在改編這一方面的完成度是相當高的,這也應該是衡量其改編成功的一個標準。
       小說中要講的問題,電影基本都涵蓋了,並且因為電影是湯姆·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姐弟的作品,所以較之原作肯定會有他們的新東西。至於結構奇怪,內容晦澀,不妨反問為何所有的電影都應該按步就班,簡單明了。不管是電影外部技術方面還是本身技法方面,創新總會引來質疑。前者就有近期討論得頗為熱烈第一部48幀HFR電影《霍比特人》,而電影本身敘事和剪輯技法的「離經叛道」、「與眾不同」帶來的質疑和批評無疑會更多。但是一成不變的流水線作品一統江湖後又有什麼意思呢?因為不走尋常路,在誕生初期飽受詬病的電影亦不在少數,在同一類型的科幻片裡就有《2001:太空漫遊》和《銀翼殺手》,但時間終究給了它們公正的評價,如今早已成為經典,而同時期備受媒體讚譽的諸多電影早已埋沒在時代的洪流里。
        我相信這部電影是一部能夠經受得起時間考驗的佳作。



二、一些語無倫次的雜亂想法
    
  (此部份包含劇透)

 
===================================================

     
        1.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緊密聯繫的,這種聯繫甚至可以穿越不同的時空。個體的善行和惡行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相應影響和後果,這些後果和影響又通過諸多途經反過來作用到我們自身。比如在第一個故事中因為信任建立起的跨種族的友情,致使後來亞當·尤因投身於廢奴運動,到後面的故事中,我們已經看到黑人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扮演著各種重要的角色,包括揭露真相的記者,反抗運動的領袖,追尋天外文明的「先知人」。這樣的例子在電影中還有太多,不妨仔細留意找找,頗有蝴蝶效應,因果循環的感覺,這就是Karma吧。
        
        2.對奴隸制的反抗,對命運的反抗,對世界陰暗面的反抗,對敬老院獨裁的反抗,對公司制的反抗,對野蠻的反抗。不論在什麼時代,壓迫和弱肉強食總是存在。但與此同時,反抗也永不止歇。

        3.對命運表象的懷疑,對愛、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永不過時的主題。
        
        4.一個角色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可能是其他故事的重要配角,還會是另外故事的龍套。第二個愛情故事裡的男主角斯科史密斯在第三個故事中,不過是懸疑片的醬油龍套。想起了《黑色追緝令》裡的Vincent。
 
        5.輪迴並非線狀的,基於當下的時間點夢見未來和過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這個時空過完一生,又去到另外的時空。可能是久遠的過去,可能是杳渺的未來。要經歷多少輪迴才能遇見之前人生里遇見的人?在循環的輪迴中當一個靈魂再一次回到之前的時空,有沒有可能以另一個身份遇見之前的「另一個自己」?靈魂的輪迴是沒有完整的記憶的,卻又被各個時空的因緣綁在一起,很類似佛家的觀點。
        
        6.文明是電影中的一個謎團,也是諸多科幻題材作品的一個巨大謎團。它匍匐在一個莫比烏斯圈上,不斷前進,卻也不知道終點。未知變為已知,已知又隱藏到未知的陰影中。人類的進化,是下一個輪迴的結束和開始。

        7.星美的故事視覺風格很酷很炫,齷齪司機姐弟玩這一套還是相當得心應手,《銀翼殺手》+《駭客帝國》+《太空戰士》的即視感。和第一個故事最後門打開的那一刻剪到一起真是浪漫到不行。「死亡不過是一道門」,當另一扇門打開的時候,那個人在下一個時空裡等你。彷彿《大話西遊》里至尊寶和紫霞故事結局的重演,懷念一下。。。
        
        8.找相同的演員的分身是一件特別喜感的事情。輪迴是超越種族和性別的,雖然跨種族化妝有違和感,但是個人還蠻喜歡這種理念的,頗反種族歧視。

        9.導演提克威還負責了電影的配樂,真心是多才多藝。。。
        
       10.好多台詞寫得相當漂亮。這也是文學作品充當劇本坯子電影的長處吧。

       11.雨果叔不論在哪個次元和時空裡都是壞人。據說是因為導演相當相信他詮釋壞人的能力。。。「他操控著角色,卻從來不會變成角色。」

      12. 拍電影的原因是娜塔莉·波特曼先看到了小說,非常喜歡,於是推薦給齷齪司機姐弟,他們又推薦給提克威的。聯繫小說作者大衛·米切爾後雙方對這個計劃一拍即合,米切爾也相當滿意最後出來的成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