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

妙笔生花/文字欲(港)/跨越世纪的情书(台)

7 / 81,478人    102分鐘

導演: 布萊恩庫格曼 李史丹費
編劇: 布萊恩庫格曼
演員: 奧莉薇亞魏爾德 柔伊莎達娜 布萊德利庫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瑪麗蓮·孟獲

2012-12-12 12:09:47

三個作家和三個困境


這是一部介乎於商業片和文藝片之間的舒緩電影。其間講述了三個彼此嵌套的故事。雖然其中一些並未交代結局,但影片本身敘述流暢,並沒設置任何的理解障礙。看完之後琢磨的,也非埋藏在影片中的蛛絲馬跡,而是裡面三個作家面臨的困境,以及他們的掙扎、屈服與最終成就的過程。

這不是影評或者解析文章,只是對於作家這個群體的一些思索。


現實困境:Young Man (Ben Barnes)

年輕人,所處二戰後的美國與歐洲。偶遇的法國女郎成為一生的摯愛,但年輕的愛情可以衝破距離的阻隔,卻沒法面對生活的殘酷。幼女暴病而死,妻子悲愴地出走,困頓無望的生活卻成就了他的文學作品——就是被Rory 命名為The Window Tears 的書,那部第一頁列印在留言紙背後的手稿。

然而遺失的手稿最終暴露了他所面臨的困境。「相比我的妻子,或許我更愛我的作品」。多年後,他會這樣看待自己面對困境時,無意中暴露出的本來的選擇。面對可能重新開始的家庭,面對今後可能彌補創傷的,剛剛回歸的幸福,年輕人選擇了妻子犯下的錯誤,它如此地不可原諒——生活成就了自己文學夢想中的作品,卻被妻子大意地丟在火車上。在不經意間,年輕人在一邊是家庭、愛人,另一邊是文學、夢想的岔路口做出了選擇。而這個選擇,要他一輩子的孤獨作為代價。

道德困境:Rory (Bradley 古柏)

Rory 偶得年輕人遺失的皮包中的手稿。因為被其震撼,將之一字未改地輸入電腦。妻子Dora 誤以為是丈夫的作品,鼓勵其為之尋找出版渠道。成名與利益的誘惑使得Rory 暫時撇開了道德問題,將書出版。但在領取國家文學獎的當天,道德困境的外顯——已經風燭殘年的,小說的原作者,已經在他身後的雨幕中靜靜地注視。

一部無主之作,可以為自己帶來名利,可以讓自己真正的嚴肅作品在浮躁的時代里被人認知。不論是物質還是自我實現,誘惑都足夠巨大。而且那是在另一個大洲的舊貨店裡,一個爺爺輩的皮包里發現的稿件,各種線索都預示著它多麼安全。而輕輕跨過道德界限一小步後,一切就可以在順水推舟中完成。一切的一切,都在講Rory 欺世盜名的行為合理化。

Rory 的勇氣在於他並未狡辯。實際上,在他開始把小說輸入電腦的時候,佔有它的慾望已經侵蝕了道德判斷標準。

Rory 是勇敢的,他在被真相打醒後,對妻子和書商坦白,並希望將自己名字從書上抹去。但本片並未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層面上(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點),否則它就成了一則失足青年痛改前非變成傑出模範的狗血故事了。而實際上,Rory 的勇敢沒有任何意義。老人饋贈給了他版權,稱自己並沒有索回的意圖。自己一輩子的生活,是Rory 無法竊取的。老人已經為自己的困境付出了一生代價,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並未期許其他。而「你拿走了故事,則要承擔痛苦」。道德困境已不僅僅是勇敢可以脫身。

自我困境:Clay (Dennis Quaid)

相比之下,第三個故事最為隱晦和破碎。

前兩個故事均為Clay 的新書,即The Words,與電影同名的一部作品裡面的講述。電影裡「現實」這個層面的劇情中,Clay 是個老作家。比起自己筆下的兩個作家,不論寫出驚世神作的年輕人,還是寂寂無聞的爬格子者Rory,Clay 都是一個更加熟稔創作,更加心智成熟,同時也更加複雜的人。

自己的生活一團糟,與妻子分居卻秘不外宣,對付媒體與讀者熟練而圓滑,更樂意討論職業棒球聯賽而不願去為自己的作品乾杯。Daniella 與Clay 帶著明顯調情的對話,到最後卻成了鋒利的追問。關於書的結局如何,關於作者如何看待道德,關於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自己的選擇。「我只想證明,一個人在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後,仍然能繼續生活,並且能活得很好。」這種犬儒主義的逃避,並不能矇混過Daniella 的追問。而在Clay 為Daniella 鼓掌時,他看到了這個被自己帶入自我困境的女人,如何駁斥自己,並成為另一個自己,做出不同選擇的作者。

而最終,一吻過後,Clay 卻讓不能自己的Daniella 離開。在被生活與小說兩個交困的世界逼迫到最後,Clay 無法面對Daniella ,即無法面對追問的自己。「你帶著面具如何面對自己?」羅大佑老師曾經這樣發問。

最後一幕,Rory 環抱Dora 並道歉,似乎暗示著Clay 與Rory 有著頗為不簡單的聯繫。看評論有人已經說不難看出Clay 寫的就是自己。這麼理解固然簡單,即Clay 希望與妻子道歉,還原生活的真相,擺脫欺世盜名的心理困境。但除此之外,片中便沒什麼指向性的線索了。所以我更傾向理解為,「小說和現實可能非常接近,但絕對無法完全重合。它們是兩類非常非常不同的事物」。Clay 或許有和Rory 一樣的恐懼和自責,但那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在書中所揉捏的一段經歷。其中有多少真實,永遠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片陷於泥淖的三個男性,身邊都有一個女人。性別差異在這裡,顯現出兩種性別之間,思維迴路的巨大不同——女人需求簡單,目的明確,直指問題核心,情緒化;男性則耽於幻境,動機複雜,行為延宕,理性卻容易迷失。


三個代價:

沉溺的代價:Celia (Nora Arnezeder)

年輕人的妻子,最為簡單的一個代價——親人的失去,對妻子和女兒永久的自責。

道德譴責:Dora (Zoe Saldana)

Dora 在得知丈夫欺世盜名後,並未有過一絲對富足生活和名望的留戀,而是哭泣,懇求丈夫改正錯誤,情緒崩潰,甚至要離開Rory。這位妻子所代表的,即是純粹道德自律的要求。

【增補】雖然後來沒有再次重看這個片子,但很多朋友在回復里提到了Dora 這個角色,作為道德自律來解讀過於簡單和片面。回想一下情節,Dora 在看了Rory 敲下的字之後,成為了這本書的第二個讀者(雖然她以為是第一個)。她以為是丈夫的作品,被書所感動,之後開始不斷地建議Rory 賣掉這本出色的作品(當然她不知道她間接地慫恿了Rory 犯錯誤)。Dora 作為妻子,是Rory 奮鬥的支柱,是男人努力經營事業和作品的目標。Dora 在此有了另一層含義——誘惑。讓自己與愛人生活更好的誘惑,成名和成功,讓妻子崇拜自己的誘惑,等等。女性對於男性的誘惑,也成為了Rory 鑄成大錯的原因之一。

追問:Daniella (Olivia Wilde)

Daniella 是Clay 的粉絲(文學果?),也是Clay 作品的追問者。某種程度上,她代表了觀眾的意願。即想知道結局,希望知道故事結果到底如何。而得到回答後,也會對故事的膚淺與墮落表示不滿,並發表自己的言論。而Clay 的引誘與最終迷失,也告訴了Daniella 和觀眾,追問缺乏其意義。因為真相是不可知的。作品,不管其真實或是虛假,終究只是作家極為私密的活動結果。而生活,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日本作家廚川白村的一句「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一百年來如同讖語般籠罩著作家這個擰巴的群體。我們讀到了海明威這個自我無比強大的巨人,也讀到了生而為人即帶著對人類恐懼、失落與疏離的太宰治。最光輝與最陰暗的,最宏大與最卑瑣的,都被印成書籍,擺在圖書大廈「外國文學」那一層里進行銷售。

所以困境中的人,是比困境本身複雜得多的群體。

所以,是否「困境成就作家」,「困境成就作品」一定成立呢?這真是不知道,也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對於此,很多作家也在著作等身後,提出了自省的答案。




最後吐槽一句——留個底稿,什麼事兒都沒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