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為愛出走--Barbara[2012]

芭芭拉/女医生的秘密(港)/被恋爱的秘密(港)

7.2 / 10,801人    105分鐘

導演: 克里斯汀‧佩佐
編劇: 克里斯汀‧佩佐 哈倫法羅基
演員: 妮娜霍斯 萊納波克 馬克‧瓦斯奇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風獨自涼

2012-12-06 07:32:52

柏林來的女醫生


柏林電影節常客佩措爾德,07年《耶拉》捧得最佳導演獎,12年《芭芭拉》梅開二度。兩部影片均以女主角在動盪不定的車廂內的鏡頭展開,似在暗示她們有一顆驛動的心。

影片節奏舒緩,鏡頭非常克制,像柏林圍牆倒塌前的東德一樣沉悶、壓抑,淒清的風景、枯燥的工作,如影隨形的秘密警察和線人,該死的生活!影片準確地傳遞出了時代的密碼,出獄後從東柏林下放到鄉村的女醫生芭芭拉,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架勢,屢屢挫傷同事萊澤爾的好意,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另一番「好意」的表達:一直都在計劃出逃的她不想有任何牽掛,也不想連累任何人。

老大哥一直在看著你,哪怕你來到了鄉下。本來是公事公辦的例行檢查如此令人痛苦,「老大哥」的手指不僅要探察你房間的每一個角落,甚至還要戴上手套深入你的體內。很難說這種對監視對象的莫大羞辱給檢查人員帶來了何等快感,也許他們只是不願、也沒有能力思考自己的行為究竟意味著什麼。

不難想像,在這種恐怖、高壓的環境中,來自集中營的少女一句「我要離開這個該死的國家」對芭芭拉心靈的震撼,兩顆孤獨、悲憤、嚮往自由的心緊緊擁抱在了一起。芭芭拉為少女朗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儘量延長她的住院時間,後者更是視其為保護神。萊澤爾推薦給芭芭拉的小說《鄉村醫生》充滿寓意:女孩即將離世,最後的願望是一嘗愛情的甜蜜,又老又醜的鄉村醫生滿足了未經人事的女孩,成為甜美愛情的替代物;而芭芭拉放棄唯一的出逃機會,何嘗不是將一切美好的情感寄託在了少女身上?

同樣以東德時期為背景,《芭芭拉》從名氣上來說不如《竊聽風暴》,但藝術品質卻提升了好幾個檔次。2006年《竊聽風暴》在歐洲獲獎無數,並斬獲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好評如潮。人們對其情有獨衷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電影,它顛覆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好的制度令壞人無法為惡,壞的制度讓好人變成禽獸。斯塔西(東德國安部)檔案聯邦管理局資訊部主管Förster評論《竊聽風暴》:「魏斯樂這種情況我在真實世界裡從沒聽說過。事實上,斯塔西的制度也決定了不可能出現一個魏斯樂,沒有一個人能獨自做出這麼多的重要決定,每個人都被其他人牽制和監視著。」這正是《竊聽風暴》最大的敗筆:特工良心發現的過程過於簡略,欠缺說服力。

對於想了解鐵幕下人們的生活、心態的觀眾而言,《芭芭拉》顯然是比《竊聽風暴》更好的選擇。《竊聽風暴》攝製組跑到很多東德的機關大樓取景,惟獨遭到監獄博物館館長的拒絕,理由是該片不符合史實,整個東德歷史,像魏斯樂那樣良心發現的秘密警察一個都沒有。良心發現、雪中送炭只是傳說,世界一片黑暗,善良的人也會變得麻木,成為暴力機器的一個齒輪,釋放獸性以獲得某種安全感:只要正常運轉,齒輪是不會被淘汰的。

《竊聽風暴》虛假的溫情令人噁心,這種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刻意將複雜的人性簡單化和美化的態度,對觀眾真切地認識那段可怕的歷史會產生誤導。在自由創作的環境中,《竊聽風暴》顯然太過矯情和幼稚。
 
倒不是說非要把東德特工都描繪成魔鬼才更符合歷史的真實,但任何人的任何重大轉變,必定有著重大的原因,不是竊聽一首詩歌或幾場他人的談話就能搞定的。藝術家必須提供足夠的線索,讓人物觀念的變化形成內在的合理的邏輯,這是尊重觀眾的最起碼的創作態度。相形之下,《芭芭拉》對特工的處理就較為令人信服。

影片一開場,老特工就諷刺芭芭拉「不會早一秒鐘上班」;做身體檢查時,對芭芭拉的哀求無動於衷;只有在妻子彌留之際,他才真情流露,對醫生和前來看望的親友充滿感激,證明白己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藍色的血液。但是,他不可能因此就洗心革面,願意為了他人的幸福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

萊澤爾和芭芭拉的感情發展也自然、可信,前者的善良一點一滴地融化了芭芭拉那顆拒絕融化的心。線人密佈、人情易老,將千金難買的出逃機會讓給少女,不只是責任、同情和憐憫,也含有對萊澤爾的眷念,芭芭拉的行為邏輯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無論多麼嚴酷的境遇,也無法徹底摧毀人性的善良,而現實越冷酷無情,嚮往自由的心就越加強烈。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說,至少有37名東德邊防軍人在越境時遭到射殺。一座監獄,如果連其看守都要不惜一切代價逃離,它的末日還會遠嗎?(新民週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