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心動魄 [美]--Unbreakable

不死劫/惊心动魄/生死劫

7.3 / 442,244人    106分鐘

導演: 奈沙馬蘭
編劇: 奈沙馬蘭
演員: 布魯斯威利 山繆傑克森 羅蘋萊特 史班瑟崔特克拉克 Charlayne Woodar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hoebe

2012-11-25 23:19:45

你在那裡,我便在這裡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手法奇特的電影,有人說影片最後五分鐘能顛覆前面一個多小時的觀看所形成的對影片的印象。有趣的是,有人說那最後五分鐘將影片從3分提高到5分,也有人說那五分鐘讓人大感失望,瞬間從5分到勉強3分。好吧,我的感覺是,初看來這是一部平淡甚至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的電影,看了最後五分鐘讓人有些感覺,然後再看,再看,慢慢越來越覺得有話要說。
 

影片開頭是一場火車出軌事件,事件帶出了主人公——唯一的毫髮無損的倖存者大學體育館警衛人員David Dun。這次事故後的一天,David在他汽車擋風玻璃處發現一張小卡片,上面只寫了一句話「How many days of your life have you been sick?」循著這張卡片,David找到了Elijah。Elijah患有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剛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便多處骨折,手腳俱斷,在成長過程中更是脆弱,稍有不慎便會骨折,因此別的小孩都叫他「Mr. Glass」。

在媽媽的鼓勵和漫畫中英雄的影響下,Elijah戰勝了成長中的54次骨折,也許還有更多的內心的自卑與折磨,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漫畫收藏家。Elijah認為,世上有像他這樣脆弱,易受傷的人,那麼也一定有從不生病、從不受傷,生來便為著保護和守衛世人的人,如同漫畫中的英雄。

在Elijah的引導下,David逐漸承認和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就是那個從未生病、從不受傷,可以超越一般人的極限,可以阻止罪惡,保衛世人的人。接受了這樣的我,David從此每天早上醒來心裡不再充滿悲傷。

這是個不錯的結局,讓我滿以為影片會在這裡結束,可是沒有……

David去參加Elijah舉辦的漫畫展,走進了Elijah的工作室,那裡,他有了驚人的發現。這便是那讓很多觀眾感受逆轉的最後五分鐘。

在面對David驚詫和痛苦的眼神時,那個從出生便易碎的被人稱作「玻璃娃娃」的Elijah說:
「Do you know what’s the scariest thing is? To not know your place in this world, to not know why you are here. 」(你知道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嗎?那就是不知道自己歸屬何處,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

「Now that we know who you are… I know who I am. I』m not a mistake. It all makes sense.」

(既然我們知道了你是誰,我也便知道了我是誰。我不是一個錯誤,一切皆有意義。)

 最後當他說出那句也許在他心裡想起過千百回,害怕過千百回,也曾否認過千百回的話時,「They call me Mr. Glass.「我的心裡也如David每天早上醒來一般,充滿悲傷。

原來,這整個故事——David所遭遇的一切,以及其他很多人的犧牲,僅僅是因為有一個人,要想真切地尋找一個答案——我是誰?

而他尋找的路徑便是找到站在他對立面的那個人。既然你是在那裡,那麼我,便知道我的位置及我存在的意義了。
 

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茫茫人海中我處於何處?

我們每個人都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或多或少地跟這些問題有過相遇。
    美國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認為,這些問題可以被稱作「自我認同感」的問題。即個體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會中處於何處的穩固且連貫的知覺。
    對於不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很多人來說,這也許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可是對於Elijah這樣一個從小就需要面臨生理上的缺陷,曾經把自己關在家裡哪裡也不去,生命中又缺少父親角色的孩子來說,這一定是一組需要不斷追問不斷尋找答案的問題——否則,既然我這麼脆弱,人生這麼難,我還有什麼理由堅持下去?

十三歲的Elijah滿臉委屈和絕望,緊閉雙唇躲在房間裡的時候,內心一定充滿了這樣的疑問和衝突。
    這樣的疑問和衝突在十三歲這個年齡,是再正常不過的。隨著生理髮育期的到來,青春期的少年會格外關注自己的身體形象。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講,「最艱巨的一個任務就是通過形成一種現實的、可以接受的身體形象(個人對自己外貌的主觀評價)來適應自己的身體外貌特徵」。
     但很顯然,Elijah容易破碎的身體和在醫院度過的無數漫長而又孤獨的日子讓這個任務變得非常艱難。
     在埃里克森那裡,他用「認同感危機」來描述這種橫亘在敏感而又緊張的青少年面前的自我認同的困擾,和麵臨那些人類恆久面臨的問題時所體驗到的混亂和焦慮。雖然對於青少年來說,這是個困難的時期,但就如同「危機」這個詞字面所隱含的一樣,它既帶來危險,也是一個機會——成長中的個體藉此探索、選擇、檢驗和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職業,並獲得自我認同感。埃里克森認為,一旦獲得了同一感,就標誌著青春期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人格也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否則就會出現心理社會危機,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在解釋犯罪問題上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或者他另一句更為簡潔的話更適合解釋Elijah的選擇——對於這些備受煎熬的靈魂,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人都比根本沒有認同感強。

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說,Elijah是幸運的。雖然影片中媽媽出現的鏡頭並不多,但我們能看出媽媽是用心在撫養他,她通過送他禮物成功地將他推出狹小的自我空間。也正是從漫畫中,他獲得了一種力量,發明了一套關於自己和他人存在意義的理論,並執著於證實他的這一理論。也正是這樣的執著,使得他得以從自己內心激烈的衝突和自卑中逃開,通過尋找自己的對手——天平上的另一極,而引起外在的惡魔與英雄的對決,從而獲得了自我同一感(惡魔),也獲得了解脫。
    可惜,這種同一感是一種消極的同一感,一種反社會的危險角色。
    而他的解脫,是真正的解脫嗎?不看最後五分鐘,我以為是的,而且還覺得挺勵志的。
    但事實上,他無法獲得解脫,或者說——他也許並不願獲得解脫。
    我們痛苦,因為我們喜歡痛苦。
    因為,解脫,意味著你經受了痛苦,接受了痛苦而走向別處。而這並無奇特之處,這世上原本就苦難重重,而世人也都一直這樣前行著。
    而留在痛苦中,你卻能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到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是來源於自卑,而又為抗拒自卑而升起的自戀。於是,他不顧自己生命中所有其他的已發生和將會發生的可能性,堅持將自己囿於「Mr.Glass」這樣一個角色。不僅如此,他還要通過製造種種悲劇而去尋找那個不死之人(Unbreakable man),以此證實自己的正確性和存在的意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