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攔截記憶碼--Total Recall

全面回忆/拦截记忆码(台)/新宇宙威龙(港)

6.2 / 266,544人    118分鐘 | 130分鐘 (extended director's cut)

導演: 藍威斯曼
演員: 凱特貝琴薩 布萊恩克萊斯頓 柯林法洛 比爾奈伊 伊森霍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伯樵·阿蘇勒

2012-11-12 17:52:16

自由意志的騙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大晚上了,儘量簡短截說~

一年前,辛德勒大叔(Liam Neeson)主演了一部反響一般的電影,叫Unknown(中文名《不明身份》;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14963/)。此片講得是一個攜太太一起去柏林開學術會議的教授,因為某個原因在柏林遇到車禍喪失了記憶,數日後醒來之後發現自己部份失憶,這個還不算最糟的,因為他一恢復記憶,就不斷被追殺;他想要去旅店找自己的太太,但是太太已然不認他了,而且身邊還有了個新老公,並且這個新老公還跟學術會議的組織者相談甚歡,非常像那麼回事兒。於是他整個人在錯亂之下,必需要找出真相;最後他發現其實他自己是個殺手,奉命和女殺手假扮成夫婦參加學術會議,刺殺某個科學家,但是因為他不幸遇到車禍失憶了,所以醒來後誤以為自己真的就是一個搞學術的教授,而且還要去參加一個會議;但是殺手組織為了完成刺殺任務,就派了個替補殺手與他的假妻子搭檔,去接替他去完成刺殺任務;所以他看到的所謂「自己的太太和他的新老公」全都是殺手公司派出來的,而且他自己其實本來也是任務中的一員。但是在逃命途中,他認識了一個莫名其妙來頭的女人,也不知道是這個女人感化了他,還是他的記憶被refresh之後,決定要一心向善了,反正這個失去記憶的「原殺手」拯救了科學家,打敗了格格巫,並與神秘女子一道歸隱了。總之,此片雖然拍得非常之一般,但是因為懸念方面一直做的還行,所以觀影過程算是愉悅。看完之後,翻了翻討論區的帖,發現有人問了個非常有意思的一點:【試問一個壞人被車撞下就基因突變成好人了有木有!!!!】(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14963/discussion/39942296/)而且我今天看Total Recall看到一半,突然想到這個問題,在重翻這個帖子的時候,居然在裡面震驚的發現了這個討論帖的LZ居然提到了Total Recall的老版裡面類似的橋段,看來真是「影迷所見略同」啊~

同樣,在Total Recall裡面,當反抗軍的老大被野心家首相擊斃後,野心家非常反轉地對我們的男主人公說了一大段反轉性質的話,基本意思就是說:其實你只是我們派過去策反的間諜罷了,經過一系列失憶和擾亂,你已經分不清什麼是真實的記憶,什麼是被扭曲的虛假的記憶了。——在全片中,出現了多次反轉,比如1)一開始在Rekall的時候,突然有大批武裝人員侵入;2)在他跟老婆訴苦時,老婆想要幹掉他;3)在他的同事勸說他時,他也幾經波折;4)在見到了反抗軍老大之後,發現這一切只是一個局。但是說實話,每一次反轉或是波折總會有一個「電影內部的、一以貫之的邏輯動機」。比如前三次具有反轉性的波折,都來源於「追捕」或是「解決」目標人物這個動機;第四次反轉則是以「誘捕反抗軍老大」為電影的邏輯動機。這四次反轉都是有一個連續性的邏輯動機推動的。而且就算是最後一個反轉小高潮,主人公發現他所謂的GF其實是戴了全息擬態頭盔的那個bitchwife,但是這一樣有一個「假妻子對主人公近乎變態的追殺欲」的情緒動機在其中。但是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野心家老大告訴我們可憐的主人公,他其實屬於「反派陣營」的時候,我們卻很難找到「電影內部的、一以貫之的邏輯動機」。從「電影外部」上來講,這次反轉造成了男女戀人之間的不信任,為電影增添了矛盾和戲劇張力,也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情感上的衝擊;但是從「電影內部」上來講,這次反轉卻帶來了一個道德困境,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到底是不是好人?

自然,一般來講,電影的主角總會有某種主角光環,哪怕他是十惡不赦見錢眼開的殺手(如《殺手榴彈昂》、《環形殺手》),或是潑皮無賴式的小偷(比如《偷天陷阱》、《天下無賊》),當然少不了上天入地的大盜(如《邦妮與克萊德》、《盜火線》),甚至就是無惡不作的殺人狂(如《天生殺人狂》)和收保護費、整日火拼、販賣毒品的黑幫大哥(如《教父》、《無間道》),乃至於看上去人畜無害但實際上卻觸犯了所有法律的殺人犯(如《公路狂花》),都因為他們是主角,都因為他們被導演賦予了一系列正面特質,都因為他們在電影中所做的大部份「惡」都是情勢逼人或是他們所作惡的對象本身就是惡貫滿盈的混蛋,所以觀眾可以幾乎無限度的寬恕電影中的這些法外之徒。

但是在《不明身份》和Total Recall裡面的主角卻不單單面臨著這個問題。在他們走出柏拉圖的「洞穴狀態」的那一刻(對於Total Recall裡面的科林法瑞爾,也許是雙重洞穴,甚至是多重洞穴),他們發現以前的那個自己「舊我」,並非十全十美,而是一個近乎惡魔的殺人犯;在那一刻,走出洞穴狀態的他們要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是選擇服從強力勢力,做回那個十惡不赦的惡魔「舊我」;還是順應在洞穴狀態之中的那個有著完整良知、判斷力和所有正相關能量的改過自新的天使「新我」?

在《不明身份》和Total Recall裡面,主人公在多數「不明真相」的時間裡,都是在逃亡和尋找真相中度過,在亡命天涯的過程中,他們也都沒有展現出除了「求生慾望超強」和「能打能扛」之外的多餘的優秀品質,他們在逃亡途中既沒有體現出黑幫的那種肝膽相照,也沒能所謂地「作為社會邊緣人向體制發起堂吉訶德式的反擊」,更沒有功夫去扶老奶奶過街或是給孕婦讓座。說實在的,除了「身為主角」頂著一張「我什麼也沒做啊,老天為什麼要這麼對我」之類的無辜臉以外,這樣的角色一旦被揭發出來其原本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殺手或是罪惡滔天的魔王時,是不具備多少讓足夠多觀眾認同的可能性的;在情感上,對主人公天然認同的慣性還會使我們對其抱有同情,但是是什麼讓我們能接著去支持一個曾經的殺人魔王呢?特別是,在這個失憶主人公在電影的前半段只是被迫逃命,而並沒有如紅領巾一樣助人為樂散發出正能量的情況下,電影要用什麼方法來讓觀眾繼續認同這個人物呢?

答曰:自由意志。

在兩部影片中,當反轉開始,主人公不見陽光的一面被揭露的時候,電影都非常迅速地在第一時間表現出我們失憶主人公的良知開始全面與以前的邪惡本質相纏鬥的糾結畫面(「我怎麼可能以前是個壞人!!!」);然後再緊接著,就是上面那個關於抉擇的命題了:是臣服於反派的槍口,決定做回那個壞人;還是趁著失憶並且遇到美麗路人的契機,堅守來之不易的「良知」(這是有多不易啊~)繼續做好人。如果英雄糾結的時間過長,這種糾結多少會轉化成一種「手足無措」;這對於延續觀眾對主角的認同是無益的。電影必須儘快展現這種「糾結」,體現出其「良知」不相信以前的「作惡」;同時也要儘快進入下一個步驟,即「抉擇」。「抉擇」,意味著自由意志;是屈服從前的「舊我」;還是因勢利導做個有良知、有膽識、有決斷、有操守的「四有新人」?一旦主人公做出抉擇(一般都是符合主流普世價值觀的抉擇),其原本左右在黑白分明的善惡兩界的「自由意志」便彰顯出其誘導性的功能,觀眾在對主角的「認同慣性」還未結束之時,就會看到一個嶄新的、告別過去的、在誘惑和強權面前不屈的、充滿了高大全形象的主人公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哪怕他以前姦淫擄掠、無惡不作,哪怕他腐敗荒誕、與多名女性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觀眾此時都會開始從價值觀,而非「同情」層面上去繼續他們對這個「前惡人」的認同。

當然,這首先來源於電影的重心設置,觀眾一開始便先入為主的認為主人公是個好人,至少是個無辜的人,電影的多數重點也並不表現其過去的作惡,就算有所表現,也是主人公飽受煎熬,痛不欲生,想要與過去說再見;而其作惡的本質,或是作惡行為另一端的受害者,其實也經常被隱匿不提,就算提及,也是在主人公滿懷懺悔、乞求救贖的情況下。其二,從反轉,到抉擇,再到逆襲,過程要乾淨俐落,主人公就算有掙扎,也至多是「為毛我以前是這個樣紙?」,而決不能是「我到底是加入好人還是壞人呢?」在內心掙扎完之後,就要立馬堅定不移地站在正義的一邊,這樣,才能讓觀眾延續對你的認同。其三,主人公罪惡的歷史要淡化,儘量淡化,不要出現具體過程,最好就是片段性的閃回,還要輔助懊惱和懺悔的情感基調,千萬不能出現非常具象的、符合正常敘事速度和邏輯以及鏡頭語言的正面表現。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延續觀眾對主角的「情感認同」。

不過行文至此,突然想到,《神鬼認證》中的Jason Bourne也是如此。只不過,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可以時時刻刻在前面就不動聲色地賦予主人公一系列優秀的品質,以致於在反轉的時候,順水推舟,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延續觀眾的情感認同。

而作為不那麼優秀的商業電影,在多數時刻,主人公只是一個只有一次逃命機會的、不死的「快跑羅拉」;我們只能寄希望於主人公在關鍵時刻,仰仗著「自由意志」,做出正確的抉擇,讓觀眾繼續「認同」他們,並把往事一筆勾銷了,在最後一分鐘營救中,獲得大團圓的結局;同時,也讓其過往的罪惡在「自由意志」下的抉擇中得到救贖。

這,就是自由意志的騙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