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蒙特婁的耶穌--Jesus of Montreal

蒙特利尔的耶稣/蒙特娄的耶稣/JesusofMontreal

7.5 / 7,357人    118分鐘 | Argentina:120分鐘 | Canada:119分鐘 | USA:120分鐘

導演: 丹尼斯阿坎德
編劇: 丹尼斯阿坎德
演員: 羅泰爾布魯特 Catherine Wilkening Johanne-Marie Tremblay 雷尼吉納德 羅伯勒帕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kane

2012-11-02 21:46:26

耶穌在哪裡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經歷了無比疲累的兩週,為了作業,presentation,論文等等事情,每天熬夜到三點。這本電影的地理數據分析是我在這個忙碌的週期中的做最後一件事,結束後就可以換來2,3天的空閒。我從來沒有設想過出國過後的日子是這樣的,無數的作業報告席捲而來,老闆和小老闆都不止一次的和我說你應該出去走走,再不出去走走就冬天了,冬天開始下雪後在蒙特婁就沒辦法出門了,我和他們說我沒有空閒時間,他們每次都是一臉無奈而遺憾的看著我。而下個禮拜開始,冬天就真的來了,我卻連聖母大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eal)都沒有去過。

蒙特婁曾經被馬克吐溫戲稱過是個扔塊石頭就可以砸中教堂玻璃的地方,各式各樣的教堂遍佈在它的大街小巷。我第一次聽說蒙特婁這個地方也是源於當時紅極一時的大少二少貼出的聖母大教堂照片,五光十色的玻璃穹頂迷花了我的眼,迷到了我居然真的跑來了。這樣就不難理解這本電影為何會誕生在宗教氣息那麼濃郁的蒙特婁。信仰這種東西不就是要拿來反對的嗎?


作為一個根正苗紅的無神論者,著實無法理解宗教這種神秘的東西,更加無法搞清各個教派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本電影前半部份對於我這種人來說大有牛嚼牡丹的感覺,在7,8個小時的漫長觀影過程中,有幾次都差點睡過去。這裡要提一下我們幹的活,我們手裡有一張50部魁北克出品的電影的名單,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電影裡出現過的每一地理場景進行分析,在一般情況下,完成一部電影數據的採集需要超過10個小時。

這部片子拍攝在80年代,所以你可以看到80年代的特有穿著,聽到80年代的旋律,所有的這些在今天都不在存在,蒙特婁是個走在時髦前端的城市,不變的是整個城市的景色(cinematic landscape),這也是我們的項目只有在這些北美歐洲地方才可以進行下去的原因,電影拍攝地的景觀幾十年如一日沒有改變。

整部片子的取材最多的地方是在聖約瑟夫大教堂(Saint Joseph's Oratory),當地人稱它為Oratory,這個教堂位於皇家山南部,也是另一個每年吸引百萬遊客的地方。而教堂內部的取景卻是在皇家山北部的Church of St. Michael and St. 安東尼, 非常有特色的另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主演們排演劇本的地方時蒙特婁的一座法語大學,叫蒙特婁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位於皇家山西側,出現了多次的耶穌雕像,根據維基百科是在一所叫Marianopolis College的學校,很遺憾我們項目組沒人去過,所以無法確認。片子中出現獨立戲劇表演的地方,具體位置我們還沒有找到,最大的猜想是植物園(Montreal Botanical Garden)和皇家山公園(Parc du Mont-Royal)。片子中出現了兩次的地鐵站是Place-Saint-Henri,也主角在臨死前最後一場震撼人心的耶穌演出的地方, 這個地鐵站的樣子至今為止完全沒有改變,還有呼嘯而過的地鐵20年後也同樣還是藍白相間樣子,同樣陳舊和擁擠。

回到電影本身,無疑這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關於商業化和藝術的思考,關於宗教現代化的理解,關於現代藝術對傳統的衝擊。20年後的蒙特婁還是充滿了藝術氣息,各式的畫廊和街頭藝人,它吸引著無數藝術家,但它依舊不是藝術家的天堂,政府在想方設法的減少對藝術的投資,我上的一節課的同學是一群在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們,每次講的最多的也是商業化和藝術的矛盾,藝術家們依舊是被邊緣化的一群人。項目組裡的一個同事是一個獨立電影導演兼作家,今天就在分析這本片子的時候她說她明年準備搬到離多倫多開車40分鐘的城市去,那邊有很多的英語學校有開現代藝術這種學科,她可以在那裡教書,而待在蒙特婁這裡,必需要精通法語,她的法語還沒有好到可以教書的程度,「雖然我是個藝術家,但我也要生存,我已經45歲了,生活就是這樣,你無能無力」。

片子最後結尾部份還是給了觀影者一個美好的展望,雖然那個在蒙特婁的"耶穌"最後還是死了,但是他依舊活著。

他在哪裡,他還在這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