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亞果出任務--Argo

逃离德黑兰/

7.7 / 639,432人    120分鐘 | 130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班艾佛列克
編劇: 喬舒比爾曼 克里斯泰瑞歐
演員: 布萊恩克萊斯頓 班艾佛列克 約翰古德曼 可莉杜瓦 亞倫阿金 泰特唐納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烏鴉

2012-10-20 21:57:27

伊朗人質危機前後


在這個時機拖出這麼個電影真是絕了。
最近一系列美國使館在中東遇襲事件,讓美國人各種惶恐困惑好奇。這個電影用歷史事件再現了類似的過程,好人壞人、敵人朋友涇渭分明,前因後果敘述清楚,給一般國際史觀很不強的美國平民科普了一把。
作為好萊塢特色的電影,張弛有度,有聲有色,也是合格的娛樂片。
片中從頭到尾充滿70年代風格,連攝影也有70年代的感覺,還運用了很多實際歷史鏡頭,值得一看。

無所謂什麼劇透,估計凡是會看這個電影的人,多少知道是怎麼回事。
伊朗以前一直是帝制,最近一個國王禮薩·巴列維是個親美派。我見過的伊朗人都很喜歡他,主要是因為他思想比較西化,辦了很多美式學校,在位的時候社會風氣開放,首都的女孩子穿著和當時歐洲沒什麼不同。所以凡是現在能說外語的、能出國的伊朗人,都比較懷念他。
可是,巴列維國王也有很突出的問題。他受到最大的批評,一是不遵守YSL教義,二是亂花錢,三是聯合美英損害伊朗石油利益。
關於第三點,巴列維國王在50年代和美英一起掀翻了當時民望極高的首相摩薩台。摩薩台也是個西化的人,但是他支持油田國有化,嚴重損害美英利益。CIA就和軍情六處搞了個假「國內政變」,把他囚禁到死。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是國王和美國石油業。
現在伊朗人的邏輯是這樣的:雖然國王比現在的情況好,但是摩薩台的改革成功以後比國王還好。
所以在1979年推翻國王的當下,伊朗人同仇敵愾:為摩薩台報仇、打腐敗的國王、恢復YSL禁律、把CIA趕出去。
至於這次革命為一個宗教國家提供了土壤,當時很多參與革命的人並沒有預見到。

無論如何,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了,不是因為貧窮、飢餓、失業等一般理由,美國完全沒準備。
國王被「流放」出境,後來輾轉到了美國。
50年代同一個國王也外逃過一次,當時國內力量是人民的首相摩薩台。國王在境外聯合美英搞掉了摩薩台,等時局安穩了再回來做國王。
國王跑到美國,當然會讓革命派想到這件事。一想就上火,又想把國王弄回來,審判以後處死。
美國當然不會放人,於是在1979年11月4日,數百名MSL男女學生衝進美國使館,綁架了主樓裡的工作人員。
一些待在另一個樓的人逃出,分散開東躲西藏。其中有人在伊朗朋友的幫助下逃出國,還有人被抓回來當人質。
電影中的六個人,其中五個受泰國廚師幫助,躲在公寓樓里,還有一個躲進瑞典大使館。後來其中一人聯絡到加拿大大使館的朋友,結果全部被迎接到加拿大使館。
在當時的環境中,美國的「友邦」要嘛自己逃命去,要嘛不敢收留他們。加拿大大使和其他館員把他們藏在自己家裡,藏了79天,這種基情也只能發生在加拿大和美國之間了。

然後就是電影裡的故事,CIA特工編造了一個Argo的電影,從劇本到辦公室到記者招待會都有,演得跟真的一樣。
加拿大給做了六本護照,印上假伊朗簽證。
有個細節電影裡沒演,當時伊朗簽證上的日期寫錯了,伊朗的曆法和西曆不一樣。這個錯誤在加拿大使館才被發現。
就這樣步步驚心地,把這六個人給帶出來了。
不過汽車追飛機這種場景當然是沒有的,革命軍再二缺也知道先給塔台打電話。

這六個人回國受到熱烈歡迎,當時人們已經對伊朗人質事件非常不耐煩,救出六個人讓人心大振。
但是裝成電影演員的事一直保密到新世紀,以前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在加拿大大使身上。因為CIA覺得讓友國救出人質比較光明正大,裡面有特工參與等於證實了「伊朗到處都是美國特工」的指控。
剩下的人裡,提前釋放了女性、黑人和病人共13人。其他52人倒大霉,被關了444天,期間絕食、自殺(未遂)不斷。
不過伊朗人真沒刻意虐囚,就是時間長了老尋他們樂子。電影裡演的「偽裝槍決」是嚇唬他們玩的,讓所有人幪上眼脫光,跪在地上,然後打出空槍。人質都被嚇傻了。
電影裡演的一群孩子拼文件也是真的,通過這樣拼湊,革命軍證實了一些美國間諜行動,也抓出一些以前和美國人有聯絡的溫和派。處決這些溫和派給以後極端宗教勢力掌權奠定了基礎。

這六個人的確被成功解救了,不過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過度宣傳這個小小成功都是轉移重點。
對於另外50多個人,美軍採取了各種好主意、壞主意。有軍事行動,有間諜,有暗中交易,但是都沒奏效。
這六個人的成功營救也不僅僅是一個CIA特工的努力,他們自己沒那麼孬種,自始至終都在積極自救。加拿大的白求恩精神就不用提了,純人品。
那個大使沒有義務照顧他們。從來沒有人問,為什麼其中一個人在瑞典使館躲了幾天,要轉移到加拿大。因為瑞典人跑回家了,逃跑也不會受到指責。
至於他們落到這個境地全是CIA的錯,更不用提了。不但直接導致伊朗民怨沸騰,還完全忽視了革命前的種種跡象,CIA之前一直認為「伊朗不會發生革命」。
接下來的事情,也證明了美國並沒有全力營救人質。

1980年7月,巴列維國王竟然病死了。
然後人質變成燙手山芋,伊朗革命軍放也不是,留著也不是。
美國人也審美疲勞了,誰也沒想到這件事竟然鬧這麼久。
但是,人質事件仍然拖到下一年。1981年1月20日,雷根總統上任第一天,人質被釋放。
這種巧合,也難怪後來會有陰謀論,說雷根用秘密談判延遲解決人質危機的時間。只要伊朗還扣著沒用的人質一天,美國人就不會原諒前總統卡特。
基本上電影裡也真實再現了:所有人的手都是髒的,除了加拿大。

在這件事上我們學到了什麼呢:
1. 多會一門外語真沒壞處。
2. 雇小保姆的時候說好照顧老兩口,以後家裡來了客人常住,一定要給小保姆加薪。

--------------------------------------------------
回復補充: 
1. 追飛機很有劇情張力,但是不可能發生啊。革命軍的目標並不是「一個都不能少」。65個人質和71個人質沒區別,都是沒用。
小朋友拼文件是真的,專門拼那六個人的臉就自作多情了。成立一個新政府也很忙的,又忙著內鬥抓美奸,又忙著尋找外援,還要給人質做飯洗衣服……這麼多人關一年多,沒病沒災的,容易啊?大學宿舍也做不到啊。
在Argo事件發生時,已經證明人質沒用了,革命軍沒有緊緊追著他們。——不過也不能輕易放人就是了,沒面子。

2. 這是個美國主旋律電影,有些不客觀的地方。事件本質是特務從學生運動手裡救幾個公務員,沒什麼閃光的,是電影拍得好。對於特務和公務員,這都是他們份內的工作,可以評勞模,扯個人英雄主義有點過頭。
那次革命發生的時候,伊朗的風氣和現在不一樣,普通老百姓有格調多了。不像現在,一生氣還把外國大使殺了,一臉暴民相。

3. 後面一直有人說逃離瓷器國,逃離瓷器國,煩死了。
《Argo》是美國人拍的,又不是伊朗人拍的。伊朗人能把自己拍的千人一面,個個簡單粗暴和英雄片典型的反派似的?
有些人天天幫著美國寫主旋律電影劇本,還想讓裡面的反派投錢,有病啊?
要不是美英一直當攪屎棍,伊朗能變成今天這樣?YSL保守派雖然討厭,也不過是和我們身邊那些保守派一樣討厭,抱怨電視節目太三俗、小姑娘裙子太短、利益階級刮油太狠……不過如此而已。美國非要給人家攪和,還弄個兩伊戰爭,這麼強大的壓力,使得伊朗全民右傾綠化,弄成今天這個局面。
那些想幹點什麼都去外面找攪屎棍的人,以伊朗為鑑吧。買辦、文青老以為自己是多數派,其實打也打不過人家,選也選不過人家。

4. 如果你覺得所有人都拿了五毛,可能是你欠了五毛。
我從高中起就在國外,洗腦什麼的,留給自己吧。現在從事先天性精神疾病治療工作。這是真的,不是諷刺或者什麼。如果你有關於自閉症、先天性精神分裂、失語症等相關的問題,可以問我。心理困惑的勿擾,自己想開點。
時間是治療一切精神疾病最好的藥。所以後面的爭吵全是沒意義的,有一天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觀點中走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