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爱在罗马/情迷罗马(港)/爱上罗马(台)

6.3 / 90,869人    112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艾倫佩姬 傑西艾森柏格 亞歷鮑德溫 羅貝多貝尼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德烈大叔

2012-10-20 20:12:04

伍翁笑罵皆文章


                   

      老年的伍迪艾倫似乎難以自拔的迷戀上了一干歐陸名城,由巴塞隆納到巴黎再到羅馬,伍迪艾倫開始了自己的「布魯克林式」歐陸讀城記,其實相對於美國來說,伍迪艾倫身上的文化氣質更符合這些風情萬種的歐洲城市,老頭子把玩起這些城市風光片自然也是遊刃有餘。所謂讀城,某種意義上來說便是讀懂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可以是以遊客的眼光,也可以從縱向上的歷史文化入手,無論是《午夜巴塞隆納》、《午夜巴黎》還是《愛在羅馬》,都是從「外來客的入侵」開始的,即美國人與歐洲城市的邂逅(或者說是碰撞),但構建於碰撞之上的,終究還是伍迪艾倫對愛情或者是文化的自我解讀。

    《愛在羅馬》和前幾部作品略有不同的是分列的四個故事中有兩個完全是本地人的故事,另外老頭子本人也挑起了一個故事的大樑,四個故事都是一貫的黑色幽默,或是尖銳刻薄的諷刺媒體與名人,或是挖苦知識分子,或是以一貫的伍迪艾倫式愛情觀來瓦解愛情。這些在伍迪艾倫作品裡面常見的主題在《愛在羅馬》中混雜在一起,構成了一部伍迪艾倫風濃郁的羅馬城鬧劇集,以鬨笑開場以鬨笑結束,最後告訴大家這就是羅馬。《愛在羅馬》並沒有什麼驚喜或者是突破,只是延續了伍迪艾倫的一貫水準,戲謔諷刺挖苦之下還是那些顯見的伍迪艾倫式主題,相對於《午夜巴黎》對巴黎城的重度展現,《愛在羅馬》比較聚焦於人,四個故事循序並進,看上去散亂,但是神卻一點都沒有散,一氣呵成,四平八穩。在伍迪艾倫的電影中,美國人在歐洲總有那麼幾種固定的形象:第一種是來裝逼的,比如《午夜巴黎》中侃侃而談的保羅,《愛在羅馬》中的愛倫 Page;第二種是帶有成見而來的遊客,如《午夜巴黎》中的岳父和《愛在羅馬》中的傑瑞等等,他們滑稽而又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第三種是來邂逅城市的美國知識分子,如《午夜巴黎》中的吉爾、《午夜巴塞隆納》中的斯嘉麗詹森等等,他們是故事的主體,往往能邂逅一段愛情。就是這幾種懷著不同目的而來的美國人,構成了伍迪艾倫的一部份精神世界。

    伍迪艾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愛在羅馬》便是一部形散神不散的雜文,一鍋燉下本地的、外地的、樂觀的、消極的,出來的只有一股伍迪艾倫味,濃郁辛辣,入肚尚可回味,雖沒有什麼大葷大素,但是卻讓人樂得其所,即使吃上好幾頓這「城市風光湯」,仍然還有胃口吃下一頓,這就是伍迪艾倫的魔力所在了,雖說是伍迪艾倫之味濃郁辛辣,但是回味細品,往往能嘗到甘苦之味,伍迪艾倫的喧囂熱鬧背後,總有那麼一股悲觀的宿命感,特別是對於愛情,這個伍迪艾倫討論了很久的主題,現實中老頭子的混亂悲劇愛情史關係決定了他對愛情的看法,估計再也沒有哪個導演的電影裡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出軌了。除了愛情之外,《愛在羅馬》中對知識分子的挖苦也非常討趣,片中「浴室高歌」的段落實在令人捧腹,傑瑞與妻子菲利普斯有一搭沒一搭的精神分析也把弗洛伊德戲謔了一遍,知識分子的酸腐味、話癆老頭的嘀嘀咕咕嘮嘮叨叨讓整部片子延伸性和資訊量大大增強,就像《午夜巴黎》中輪軸出現的名師大家一樣令人眼花繚亂,各種看似荒誕不禁的段子其實都抓住了人物的心態和命根子,並以此為樂,大加諷刺。其實這也算是伍迪艾倫的作品為什麼能那麼受歡迎的地方之一了,他總能獨到的抓住各類人物的真實心態並加以發揮。

     對於伍迪艾倫來說,《愛在羅馬》沒有什麼突破,但是他的這系列「城市風光片」仍讓人樂此不疲,考慮到他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能保持正常水準也便是萬幸了,伍迪艾倫對歐洲名城的親近其實也體現了他身上的文化歸宿感,在美國伍迪艾倫總是顯格格不入,但是一跑到文化的多樣與自由風氣極盛的歐洲,老頭子可是如魚得水,而站在美國人的角度去講這些歐洲城市,看似漫不經心的碰撞火花其實精緻而迷人,伍迪艾倫的才情與聰慧畢現無疑。而《愛在羅馬》因為有了伍迪艾倫的親自登台也更添魅力,什麼荒誕的劇情到了伍迪艾倫這兒都能情有可原,在羅馬這個永恆之城,任何再荒誕故事也只是屬於這座城市生活的一瞬,這種自由兼容的城市氣質便是藝術家們的夢鄉,這也便是羅馬之愛。

    對於年逾古稀的伍迪艾倫來說,所謂的突破或者是創新都是無關緊要的身外之物了,作為這樣一個獨特、不可取代的藝術家,他能在世界上的那麼一些地方找到自己的歸宿感,並以此為靈感堅持自己的創作,對於他的忠實影迷來說便是幸事,願所有藝術家都能找到他們的愛,他們的夢鄉。

    最後還想說一句影片裡的話:隨著時間增長的不是智慧,是疲憊。我真心希望這句話不是伍迪艾倫對他自己說的,因為如果是,那這將是多麼悲傷的一件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