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贵族孽缘安娜卡列尼娜(港)

6.6 / 106,724人    129分鐘

導演: 喬·萊特
編劇: 湯姆‧史都帕 列夫托爾斯泰
演員: 綺拉奈特莉 裘德洛 凱莉麥唐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2-10-17 07:26:11

愛比火更熱,卻比戀更冷


歲月是把殺豬刀,《傲慢與偏見》裡面二八佳人伊莉莎白在2012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裡面變成了正當年華的少婦,當年的達西先生卻飾演了看上去有點滑稽的少婦他哥,裘·德洛把原著裡面虛偽殘忍的卡列寧演繹成成熟隱忍的深情紳士,而有些吊兒郎當的花花公子渥倫斯基竟然是個90後!當然這些都不會影響到我們觀影時候的感受,反正闊別許久,我們中的多數人是認不出其中的幾個人的。
伍爾夫曾經熱烈稱讚過俄國的文學作品,認為俄國作家在表現社會深度方面比英國作家出眾得多。文藝到骨子裡面的英國人改編這部電影,雖然很少把筆墨投射到當時的社會現實,少了原著的沉重,而裘·德洛詮釋的卡列寧毫無疑問要遭原著黨人的炮轟了,不過導演在愛情戲的表現方面絕對精彩,電影的配樂和舞台劇的形式相融合,畫面銜接流暢,整部片子中流著純正的文藝腔。
最為精彩的莫過於舞會和賽馬這兩場戲了。舞會之前,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初初相識,一見傾心,然而這種感情只是心底的一絲萌芽,到了舞會上,面對渥倫斯基的邀請,安娜違心說是為了自己的妹妹,實際上這種感情早已在眼神中有所流露,而音樂在此間猶如媒人,兩人如蝶翩躚飛舞,原本熱鬧的舞池,衣著鮮亮的人們如同鮮花飛來飛去,此刻卻凝滯了,時間在這一刻消逝,這兩人成為了舞台上絕對的主角,手指如水流過彼此的皮膚,音樂漸由曖昧轉為濃烈,兩人的內心早已是抵死纏綿過了一回,而人群漸漸流動起來,那一端心不在焉的凱蒂公主,頻頻把目光投向了渥倫斯基,內心裡羞慚與期待同音樂一起達到了頂峰,而安娜,我們可憐夾在中間的安娜,手指不自覺同渥倫斯基舞動,而目光卻猶豫地流連在凱蒂的身上,終於她在愛與親情的矛盾中達到了高潮,匆匆離場。
而到了賽馬這一場戲,兩人早已偷食禁果,山盟海誓,安娜對於渥倫斯基的愛情達到了最頂峰,公開地僭越世俗規則,招來貴族詬病。而賽馬的描寫在原著中也是經典,就算沒有通讀過這本書,對於這個橋段也或多或少知道一點,因為在賽馬這一段,不同人物全然表現了不同的性格,比如,一直隱忍的卡列寧徹底顯露了他自私虛偽的本性,不過裘·德洛版本的卡列寧倒真是個為妻子名聲著想的好紳士。安娜在這場戲裡面台詞不多,內心戲多半是由安娜的扇子表現出來,剛開始安娜氣定神閒,在發現丈夫卡列寧在場之後,有些不自然,她對卡列寧的懼怕和心底對渥倫斯基的擔憂交雜在一起,扇子急急扇動,越來越急,最後扇子扇動的聲響化為了達達馬蹄的聲響,渥倫斯基受傷,扇子折斷,一氣呵成,而愛情在此刻全然戰勝了心中世俗的羈絆,在此,安娜的愛情之火燒到了最熱烈的時刻。
奈特莉版本的安娜豐潤不足,不過她的演技倒也不賴,表面上安娜是個少婦,但是在感情問題上她卻和少女無異,雖和丈夫卡列寧結婚,但二者之間顯然不是愛情作為紐帶的,所以在列車上渥倫斯基母親對於愛情的談論讓她沒辦法答得上話,而渥倫斯基,雖然翩翩年少,不過倒是情場老手,尤其喜歡人物的兩撇小鬍子,透著股狡黠勁兒,兩人之間從調情到情熱,安娜都處於被動的地位,最終沒敵得過渥倫斯基的火熱表白,陷入敵手,難怪有人說這是西門慶勾引了潘金蓮。安娜說,我像是一個乞丐終於獲得了食物,怎會不幸。表白竟是如此灼熱!
可惜到底抵不過代價的比較,世俗的打壓和情人之間的猜忌,最終最終,逃不掉的車輪下的宿命。令人唏噓慨嘆,如果安娜生於現在,斷然沒有這樣的顧忌了。
影片的音樂、服飾設計以及攝影都非常精良,尤其是音樂,彷彿是這部電影的第二台詞,熨帖地融入了劇情和人物內心之中。這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如果你僅僅是想要去體驗一下安娜如火的熱情,感受一下舞台劇和電影交融的新體驗,這部電影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