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新橋戀人--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新桥恋人/ 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7.6 / 10,654人    125分鐘

導演: 李歐卡霍
編劇: 李歐卡霍
演員: 茱麗葉畢諾許 丹尼拉馮 Klaus-Michael Gruber 愛迪絲斯考博 Georges Aperghi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熊耳朵

2012-10-07 07:48:22

瘋狂的盡頭是荒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苦思冥想了近兩週,我終於看了這部法國曆史上投資最高的文藝作品,名聲在外的後新浪潮代表作《新橋戀人》。說我對這部電影有所躊躇是有原因的,一直看不慣多數法國電影特有的瑣碎文藝的私人風格,彷彿一些破碎蒼白的囈語,看似深刻實際上了無意義。但《新橋戀人》令我有些意外,也有點糾結,總覺得無法單純地判定它的好與壞,若是這樣就辜負導演為這部電影所傾注的精力了。


首先,很多自稱小資的觀眾都說被這段驚世駭俗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我倒覺得其實故事本身並無新意,劇情也很平庸:一個富有藝術細胞的富家女失戀,患上了罕見的眼疾,她對生活感到絕望便外出流浪,在塞納河一座岌岌可危的舊橋上邂逅了同樣無所依的流浪漢,從此開始了驚天雷勾地火的互相折磨。這套路都快趕上瓊瑤阿姨了。但使我震驚的倒不是情感,而是導演對於邊緣人生活真切得令人窒息的刻畫,他拋棄了以往影視作品中對巴黎這座浪漫之都的詩意讚頌,轉而以壓抑的冷色調攝影風格記錄了大量令人噁心的場面:收容所里流浪漢的殘肢,畸形病態的身軀,旖旎在煙塵中蒼白麻木的臉。使我回憶起了左拉和莫泊桑作品的描述,這腐朽的,糜爛而又迷人的城市啊。在污穢之中讚頌愛情,在世界影壇上也算獨樹一幟。


我欣賞導演卡拉克斯的大膽與特立獨行,但他畢竟不是大師水準。本來這樣富有衝擊力的開篇已經是一個完美的鋪墊,之後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呈現出不一般的情感力度,但卡拉克斯在構造了一個如此完美的開頭後似乎有些精疲力竭,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刻畫都開始草率。他們相遇,寥寥數語,男主角開始跟蹤女主角,女主角找到了舊情人,談判不成便一槍結果了對方,隨後便投入男主角的懷抱,展開了一場荒唐鬧劇。導演通過大量兩人獨處的場面想表現這種炙熱得足以吞噬彼此的情感,但總覺得還是力不從心。男女主角所表現出來的瘋狂只是形式上的,依舊不足以動人。


幸好,全劇的高潮出現了,也是整部電影的轉折點。男主角發現街頭貼滿了關於女主角的尋人啟事,有大夫可以治好她的眼睛使其免於失明,只要她肯回家。而男主角隨即一把火將這些告示全燒了,任由女孩的臉龐在烈火中逐漸扭曲。這時候他的心中存在的已經不再是愛了,愛被異化,變成了一種與吃喝拉撒無異的,人的最原始的本能。


他不惜毀掉她的眼睛,掐碎原本觸手可及的未來,只為與其終身相伴。看到這裡我已不再對他們抱有溫情了,愛的核心在於理解和寬恕,這就是人異於其他生物的原因。而男主角的愛就像野獸舔舐食物,貪婪,不顧一切只為佔有。當人性中最美好的溫情不復存在,那麼執著也只能演變為瘋狂,沒有包容的愛,必將會走向荒蕪。


如我所料,男主角苦心經營的一切並未留住女主角決然離去的腳步,而他也因縱火殺人被捕入獄。兩年後兩人於新橋再度相見,女主角已產生了要與這樣混亂的關係劃清界限的念頭,惱怒的男主角與其爭執,因激烈的碰撞兩人不慎掉入河裡。我想這時女主角才發現,她已無法逃離這種可怕的情感重量,除非徹底將其粉碎,可她沒有這個能力。最終她選擇了妥協,被救起後與男主角一起乘船離去,巴黎和往事被他們拋在身後。


雖然很多觀眾稱被他們深深感動,但我始終無法對此產生認同。一是卡拉克斯隔靴搔癢的藝術形式,對情感衝動又膚淺的刻畫,既無法使觀眾產生真切的共鳴,又缺乏觸及靈魂的魔力,只是尷尬地懸在半空中,供藝術青年們意淫和遐想。二是我不欣賞他們的極端,亦不喜歡這種刻意的,大起大落的戲劇化人生。米蘭昆德拉曾說: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男女主角正是這種輕飄飄的,沒有重負的靈魂,他們對生命沒有責任感,卻又總是在尋找能夠使自己更為真實的方式,於是一段劇烈的情感便成為了最好的寄託,他們之間的愛不是自然的力量,而是慾望與矛盾碰撞的產物。相比之下,我永遠喜歡淡泊真實的人生,水到渠成的愛與關懷。或許我一輩子都成不了所謂的藝術家,但起碼能與這種危險與不安保持距離。若真的有人經歷《新橋戀人》中的愛情,那不是早早夭折便是滋生害人的巫蠱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