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迷懵夢寐--Martha Marcy May Marlene

双面玛莎/迷懵梦寐(台)/玛莲邪教离魂曲(港)

6.8 / 55,807人    102分鐘

導演: 尚德金
編劇: 尚德金
演員: 伊莉莎白奧爾森 Christopher Abbott Brady Corbet 休丹希 Maria Dizzi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fengwen

2012-10-07 00:30:32

我總算搞懂了——— 這部電影和《第三次浪潮》的聯繫


看完此片後,我有很多疑問,比如說,為什麼女主會加入這樣的邪教,而且在脫身成功後不願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即使是現實生活中最親近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女主似乎很迷茫,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不清,對一切都無所謂,但實際上我總覺得恰恰相反,女主不是那麼簡單的人物。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女主的這一系列行為呢?

後來我在看《第三次浪潮》這本書時,驚奇地發現書中有些章節和描述和這部影片的情節異常相似,也大致解決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問題。所以就打算把這些相關的章節摘錄出來。

摘自這本書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41593/的第478頁

開始,迷信團隊對孤獨的人一視同仁地提供友誼。聯合教會的一位高級職員說:「如果某人孤獨,我們就同他談話。到處有著許多孤獨的人在徘徊。」新信徒被友誼和表示讚賞的人所包圍。有許多迷信團隊要求過集體生活。這種突然的溫暖和關注的力量極大,致使信徒們力圖報答,因而往往願意放棄家庭和舊友的接觸,把畢生的收入捐獻出來,摒棄毒品,而女人甚至為滿足教主的性慾而獻身。

但是迷信團體販賣的不光是集體生活。它也提供人們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迷信團隊對信徒的行為實施嚴格的約束,要求和建立粗暴的清規戒律,有的甚至明目張胆地採用鞭打,強迫勞動和用放逐或監禁的形式推行那種紀律。

迷信團隊販賣的最後一件重要貨色是「生活意義」。每個人實際都有他自己對宗教,政治和文化的真正看法。迷信團體靠握著唯一的「真理」,而凡是生活在它以外的實際誒,不承認它那個「真理」價值的人,是不被描繪成認識錯誤,就是說成是異端邪惡。迷信的資訊夜以繼日地在集會上向新信徒灌輸。這些迷信邪說被反覆鼓吹,直到善男信女開始使用它的一套隱語,詞彙,以致最後採用她對自己生存的解釋為止,由迷信團隊灌輸的「生活意義」,在局外人看來可能是荒謬的,但這無礙於迷信的流行。

實際上迷信資訊的實在約束性的涵義,差不多是次要的。迷信的力量在於提供一個綜合體,在於為人民周圍支離破碎的瞬息即變式文化,提供一種替換品。一旦這種框框被迷信候補者所接受,就幫助他們把外界鋪天蓋地而來的許多亂七八糟的資訊,組織起來。不管這種思想框框是否符合外界時機,但它提供了一整套井然有序的分類,使信徒把它輸入腦際,從而減輕他們過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混亂所引起的緊張狀態。如此這般,迷信並不提供真理,但它提供秩序,因而也提供了生活意義。

迷信團體給予信徒一個感覺,即現實是有意義的,同時他們也必須將這個意義帶給局外人。這樣,迷信就在一個看來支離破碎的世界中,提供了生活的目的和親密關係。

然而,迷信團隊是以極其高昂的代價來販賣他們的集體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義的:它要求信徒愚蠢地把自己交由它去支配。對某些人來說,無疑是對個人精神崩潰唯一解脫的辦法。但是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迷信的方式,代價實在太大了。

綜合起來說,從這本書的角度來說,女主的這種情況是和美國這個大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也就是第二次浪潮的消退和拼命反抗第三次浪潮不可逆轉的到來的結果。我也總算搞懂了為什麼我會提出文章開頭的那些問題,因為我生活在中國,而中國的話,還處於第二次浪潮,也就是工業化進程中,所以我當然不會產生電影中女主的那種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