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第7度感應--Red Lights

红灯/异能感应(港)/第七度感应(台)

6.2 / 66,180人    114分鐘

導演: 羅德里格科特斯
演員: 勞勃狄尼洛 雪歌妮薇佛 席尼墨菲 伊莉莎白奧爾森 陶比瓊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核武器

2012-10-03 17:02:38

To be or appear to be


基本觀點
本評論的觀點基於以下認識:超自然現象和科學的對立,只是一個瓶子,老瓶裝的是新酒。這兩者在這部影片中沒有誰對誰錯,沒有誰輸誰贏,沒有絕對公平正義。對於不好這口以及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的朋友,大可表示「I didn』t spent 300 bucks to see hamlet.」,並無視這篇評論飄過。
導演
導演對於觀眾發難,提出如下問題。Why have you come here tonight? What are you hoping to see? Do you think I should surprise you? You think I should entertain you?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so closel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me? How much do you want to believe?
事實上,導演在影片中沒有過多的情感代入,而全片的商業元素集中在懸疑和超自然現象上,「我並沒有在影片的攝製過程中太過於計較什麼,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我的常規路數來做的。我在拍攝過程中,儘量保持著一種客觀和中立的態度,因為這樣才能把這個關於靈異的故事拍攝得儘量真實,並對故事中的元素有著真實可信的反應。如果你對這個故事和其中的情節有著某種期待的話,那你在心中肯定會對情節、人物和道具做各種各樣的比較,然後考慮什麼該被放在電影裡。」
What can you really know? What can you really trust? What are your doubts? What are your certainties? What you call truth?對於上述問題,導演只是提問,回答要靠每一個觀眾,每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疑問
問:Simon Silver的保險箱裡面放的不是錢而是白毛巾。
答:洗脫污名對他來說比錢更重要。
問:兩次鳥撞玻璃(百葉窗)和一次死鳥放在門口,分別意味著什麼?
答:第一次鳥撞玻璃是Tom超能力爆發,第二次死鳥放在門口是Simon Silver已經發現了Tom的超能力,第三次鳥撞百葉窗是Tom對自己超能力已經見怪不怪。
問:Simon Silver在最後一場演出前和Tom進行的那場對話,是否代表著他已經知道Tom有特異功能?
答:是。
問:瑪格麗特死亡對Tom意味著什麼?
答:請有緣人代為回答。
人的選擇--To be or appear to be
人生就是選擇。成為某樣事物和成為別人眼中的某樣事物是難度比較大的選擇,可以說是一種痛苦的掙扎。
電影中,理性行為人的理論基石遭受挑戰。電影認為Man is essentially rational是個偽命題。每個人都在to be or appear to be的選擇中掙扎,而非常不幸的是,相當多的人會做出非理性的選擇。
小女孩的掙扎是既想達到搬家的目的,又不想失去父親疼愛,只有通過撒謊扮無辜和撒嬌裝害怕騙自己的父親。
Margaret的掙扎來自於表面的勇敢與內心的脆弱。她通過瘋狂工作來擺脫缺少親情所帶來的孤獨感與絕望感,Simon Silver的女助擠兌她是Lost lonely woman。
Tom的掙扎來自於壓抑否認自己(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超自然現象)來獲得他人的認同(表面是瑪格麗特,實際是母親,再深層次是權威)。
Simon Silver的掙扎來自於,「We can go forward with lies, but we can never go back.」這點從他保險箱裡面放的不是錢而是將自己的(黑)手擦乾淨的白毛巾可以看出一二。他口口聲聲說著I don』t always demand payment for my services, did you know that? At least, not in money. There’s other ways of paying for things, 一面以每場「sharing」400萬美元的價格賺錢。
我們的世界觀
自閉症繪畫男孩的案例是為了探討我們現有世界觀的作用和侷限。
在20世紀40~60年代,對於孤獨症的病因學,當時普遍認為是父母養育方式不當造成了孤獨症的發生。
20世紀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獨症的行為如果被認為是從出生到童年早期的發育障礙所致則更為合情合理。由此,逐漸把孤獨症看作為是一種軀體性的、與父母撫育方式無任何關聯的發育障礙。在此時期,Lotter發表了新的孤獨症診斷標準,強調把社會交互作用、言語與交流和重複性活動三個方面作為基本標準,並捨棄了Kanner診斷標準中關於「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兩項。以後,在Lotter標準的基礎上,開展了廣泛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現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獨症發病率4~5/萬人」是當時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關於孤獨症的研究進入全新階段。人們開始拋棄所謂「父母撫養方式不當」的病因假說,從生物學領域探索孤獨症的病因,並在臨床癥狀的識別和臨床診斷方面將孤獨症與精神分裂症徹底分開。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獨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礙,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沒有關係。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將童年孤獨症視為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之後,隨著對孤獨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認識到孤獨症是一種在一定遺傳因素作用下,受多種環境因子刺激導致的瀰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在此認識的基礎上,開展了從分子遺傳到神經免疫、功能影像、神經解剖和神經化學等多方面的研究,人們試圖從這些研究中找到孤獨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沒有任何一種假說能從根本上完美地解釋孤獨症的病因。
儘管自閉症的成因沒辦法有一個完美的解釋,但是其研究傾向從環境決定說逐漸向基因決定說轉變。難道在量子物理學領域已經被打敗的非決定論、宿命論、機械決定論,從基因學領域開始復辟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