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amouse

2012-09-15 16:28:21

遭致抗議的影像報告文學


  5月9日和2月9日,相隔21年的兩個於義大利人意義非凡的日子,均被著名導演馬可·貝羅奇奧以精彩的電影故事予以記憶。前者是1978年5月9日,曾先後5次出任義大利總理的天主教民主黨領袖阿爾多.莫羅,在遭到綁架55天後,被紅色旅「人民法庭」處死後者是2009年2月9日,發酵多年並引發義大利憲政危機的「埃魯娜安樂死事件」,最終以這個沉睡了17年的姑娘被拔掉進食管真實死亡而告終。前者,在2003年被拍成電影《再見,長夜》;後者,是新鮮出爐並在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式上迎來一片喝彩的《沉睡的美人》。

  去年剛在威尼斯電影節加冕「終身成就獎」的大導演馬可·貝羅奇奧,善於調度的何止是電影場景和演員表演,深諳義大利國民心理的他,總能以倒計時式的大事件回眸,讓曾深度參與事件的本國人以及可能對事件陌生的外國觀眾一道,在2小時的電影時空中重遊歷史,並再一次為這些充滿矛盾掙扎的道德困境之事揪心不已。

  他從不吝嗇使用事件當時的聲音、影像的新聞文獻,以增強觀影的在場感。同時卻從不把自己陷入追訪式的歷史紀錄片製作體系中。他有著自己調查改編並能完美融於真實事件的角色和事件,無論真實還是虛構,這些人這些事的加入,成為了再現歷史的影像主角,一道將本就矛盾壓抑的劇情推向時刻準備爆發的臨界點。傳媒覆蓋下的每個受眾,都是被傷害也被憐憫的個體,正如R.E.M在最著名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樣「Sometime, everybody hurts(有時,每個人都受傷)」。

  《再見,長夜》中糾結不堪的角色,還只是有著那麼點惻隱之心的左翼恐怖份子安娜。到了《沉睡的美人》中,對於安樂死問題立場不同的四對人物粉墨登場,彼此關聯。參議員曾自己動手讓在死亡線掙扎的愛妻安心離去,現在他得為一項自己並不讚同的法律投贊成票,選擇道德還是忠誠於黨派立場讓他糾結,而他的女兒瑪麗亞則與教會一道,堅定地支持生命至上,在埃魯娜所在的烏迪內斯醫院外抗議;瑪麗亞在酒吧邂逅的戀人羅貝托,卻為了照顧一個反社會人格的弟弟,而有著相反的政治立場;伊莎貝拉.於佩爾飾演的女明星也有一個植物人女兒,但和被自己疏遠的兒子關係更加僵化;年輕的醫生挽救了一個打定主意自殺的吸毒女子。與此同時,牽動全體義大利人關注的「埃魯娜事件」到了決定性的時刻——總理貝盧斯科尼6日發佈一項緊急行政命令試圖阻止埃魯娜的安樂死,並得到梵蒂岡教廷的全力支持,但總統納波利塔諾以該命令干預了司法、不符合憲法「根本準則」為由拒絕簽署,最終在2月9日,被拔掉進食管的埃魯娜最終死去。

  貝羅奇奧這些呼應新聞的個體故事,隨便抽出一個來,進行集中的藝術化加工,都有能成為今年金棕櫚電影《愛》的潛質。但義大利人選擇了重現大事件背後的社會和個體情感面向,是一部出色的影像報告文學。

  不像在距離「莫羅總理綁架案」25年後才拍攝《再見,長夜》,《沉睡的美人》距離新聞大事件還是太短(3年),而「埃魯娜事件」對義大利人的影響顯然還沒過去,首映結束後,有抗議者在電影宮外高唱聖歌,並發出「這部電影讓埃魯娜第二次被殺」的傳單。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