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影家族--Dark Shadows

黑暗阴影/怪诞黑家族(港)/黑影家族(台)

6.2 / 280,637人    113分鐘

導演: 提姆波頓
編劇: 丹柯帝斯
演員: 強尼戴普 伊娃葛林 蜜雪兒菲佛 強尼李米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2-09-15 05:35:31

惡有善報的技巧——從商業片的一個道德標準看《黑影》的角色塑造


現實中的惡人為眾人不齒,令人慾滅之而後快,但商業電影中的騙徒、黑幫、劫匪、竊賊卻經常能得到「好報」,甚至成為謳歌的對象,卻不會令觀眾反感,這是藝術加工的魔力。但藝術加工也有限度,受制於普世的道德標準,其中很常見的一點是,正面人物可以坑蒙拐騙,可以巧取豪奪,可以大開殺戒,但絕不能直接殺害無辜者。一旦跨過這道界限,該角色幾乎肯定無法獲得光明結局,即使能逃脫司法機關的制裁,也逃不過道德法庭的審判,不是被黑吃黑,就是意外身亡,絕不可能笑到最後。「詩的正義」必須得到維護,才能令觀眾獲得滿足。

以大家熟知的港產片為例,犯罪和黑幫題材大都遵循這一原則。周潤發在《英雄本色》中有情有義有魅力,只因其身份是殺人越貨的黑幫分子,儘管槍法出眾,還是免不了一死。續集中雖然「復活」,但幾位主人公聯手大仇得報後,結局是靜坐等待抓捕——在那個港片不需要「自首」的年代,這樣安排仍是必須的。劉德華的角色在《無間道1》中不擇手段瞞天過海,逍遙法外,但只是暫時的,《無間道3》中他身份敗露,走投無路下飲彈自盡未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趣的是第一集大陸版結局被改成劉德華被抓,第三集上映時很多觀眾就狐疑接不上了)。《黑社會》系列的任達華也是如此。

《古惑仔》當年引起評論界抨擊,不是因為教壞小孩子,那名目叫做「美化黑社會」,陳浩南雖然心狠手辣,但綜觀整套片集,他沒有傷害過一個幫派之外的無辜者,甚至對陌生人還很和善,因此雖然作惡不少(從通俗道德而非螢幕邏輯看)仍有善終(僅限電影,不包含漫畫),這就給辨別能力不佳的青少年「黑社會雖然殘忍但都是道德君子」的假像——道學家們雖然有點過慮,但思考的出發點還是正確的。

在商業類型片法則更嚴謹的好萊塢,處理壞人為主角的作品時更如履薄冰。最典型的是偷盜片題材。《盜火線》中德尼羅飾演的劫匪大佬奉行不殺人的行動原則,當手下射殺一名警衛後,他堅決要以幫規處置此人,以此與濫開殺戒的壞蛋劃清界限,方能博得觀眾移情。追車是很容易殃及無辜的激烈動作,但無論《偷天換日》《玩命關頭5》中的飛車俠盜們損毀多少警車和建築物,鏡頭中不會出現一具屍體,在潛意識裡說服觀眾:他們只是破壞公物,沒有殺人。紳士如《十三羅漢》,不但不取人命,連害人都是禁忌,被迫讓一個無辜房客吃了苦頭以後,還要不嫌麻煩的在賭博機上做手腳,讓後者贏得一大筆錢來做補償。

常見的美國式英雄,不但竭力保護無辜者,連對手無寸鐵或失去反抗能力的敵人都不下手。大家很熟悉一個橋段:好人與壞人大戰三百回合,終於將壞人重創,但他並不會乘人之危將其斃命,而是等壞人突施暗算,才逼不得已給其致命一擊。所有的編導都知道這是毫無懸念的大俗套,但他們不得不將這個俗套延續下去,因為這是普世道德標準的唯一正確答案。當然,我們常在警匪片中看到例外,比如《猛龍怪客》系列,《警探哈里》系列,《懲罰者》和史泰龍的一些電影中,都有主角濫用私刑的情節,但必須注意,這些作品骨子裡是歌頌遊俠精神的西部片,主角是遊走在都市社會的牛仔,不受當代法制觀念約束,他們與約翰•韋恩的區別僅在於後者騎馬,他們開車,精神核心和行事準則上則一脈相承,因此不能被納入當代道德體系來衡量。

說回本文關鍵,上述闡述同樣適用於吸血鬼電影。早期的螢幕上,吸血鬼多是以反角身份登場,成為被主角消滅的大魔頭,近幾十年來這一定位有所改觀,吸血鬼角色出現了善惡多元化。鑒於其吸血天性,是否能壓制殘害無辜的慾望就成了區分吸血鬼善惡的重要標準,如果他們克制了自己,比如《刀鋒戰士》和《暮色》中的一家子,就獲得了道德力量的擁護,如果他死性不改,如《范海辛》中的伯爵,那等待他的仍是英雄的制裁。1989年的科幻美劇《少年超人》中有一集講述吸血鬼家族的分裂,一名年輕成員研製出仿血液體,可作消解慾望的替代品,家族長老卻認為此舉大逆不道,強制他繼續獵食人類,代表正義的超人會站在哪一邊,不言而喻了。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待《黑影》,德普飾演的吸血鬼顯然是個徹頭徹尾的反角,剛從墳墓甦醒就連殺多名工人來補充血液,後來在營火晚會上又幹掉了一大群嬉皮士,而那名自私的醫生雖然圖謀不軌卻也並非罪該當死,仍被德普咬破了喉嚨。但弔詭的是,眼見他犯下纍纍血案,我們卻對這個傢伙恨不起來,還衷心期待他能大仇得報、團聚愛人,原因究竟何在呢?

影片的幽默情緒是個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血腥的戾氣。主角殺完人後,鏡頭立刻切到他對著巨大的麥當勞招牌迷惑不解,之後是一連串古代人穿越到現代社會的錯位笑料。而第二場殺戮乾脆籠罩上了黑色幽默,樹影搖動中傳出驚聲慘叫的畫面,非但不恐怖,反而叫人咧嘴傻笑。

德普賦予這個角色獨特的頑童氣質,也令人忘記他的殺戮罪行。比如伴隨著卡朋特輕快悠揚的歌聲,他不停尋找合適的睡眠場所那一段蒙太奇,實在喜感爆棚,萌進你心靈深處。又比如他每次展示催眠功力,總像是心裡憋著各種壞面上卻一臉嚴肅的假正經,別提有多逗了。實在很難把如此可愛的人和殺人魔王聯繫在一起。

此外,影片還不忘把罪名全攬到伊娃•格林扮演的反派女巫身上。德普有一段台詞,大意是「你詛咒了我,讓我變成吸血鬼,被迫做出那些殘暴的舉動」。其實他身世來龍去脈片頭已交代的十分清楚,台詞的作用是進一步強調他殺人並非出於本性,頗有點洗脫罪責的功效。

但僅有這樣還不足以沖刷觀眾對於屠殺的印象。一個螢幕英雄,縱使有百般藉口,千般魅力,仍無法逃脫奪人性命引發的道德譴責。因此編導的最後一招,就是把他塑造成一個非英雄,一個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可憐人,雖然戲份最多,以他在劇情中的重要性甚至算不上主角,只是一個線索人物。兩百年前,他看著愛人跌落懸崖,自己被魔咒加身,封存地下,一敗塗地,兩百年後,他在與女巫的交鋒中仍不是對手,最後還靠亡魂出手才得以取勝。既然影片沒有賦予他道德上的優越感,那麼被迫釀出的幾樁血案,就能給他加加同情分,而非增加罪責。觀眾期許的是弱者的沉冤得雪,而非強者的叱吒風雲。

本片可以和同是波頓與德普聯手的《理髮師陶德》對比觀看,一樣的哥德造型、復仇主題、陰森佈景和怪誕的邪趣,主人公的結局卻是大相逕庭。由此可以窺見,在好萊塢成熟的敘事體制下,要讓惡人主角罪行滔天,又要獲得道德上的勝利,是多麼不易。

文/方聿南

有圖版在這裡http://www.douban.com/note/23680752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