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剝頭煞星--Maniac[2012]

杀人狂魔/杀人狂魔/疯子

6.1 / 40,310人    89分鐘

導演: 法蘭克卡方
編劇: 亞歷山大阿甲 葛高瑞勒瓦瑟
演員: 伊利亞伍德 America Olivo 諾拉艾妮詹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陀螺凡達可

2012-09-14 16:09:50

成為殺人狂魔


之前完全不知道新版《殺人狂魔》是完全主觀鏡頭的電影,所以在電影開始意識到整部片都將如此後,還有點小驚喜。印象最深的主觀鏡頭還是在《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中,不過也聽說過似乎第一部全主觀鏡頭的電影是《湖上艷屍》,回家後又立刻DL了下來作為補課。1947年的電影作為首次嘗試,形式難免呆板,沒有特效幫助的情況下對鏡子玻璃等反射物的應用也顯得拘束。相比之下新版《殺人狂魔》在這方面就遊刃有餘。

當然除了鏡面和玻璃,片中也有好幾次是跳脫了主觀鏡頭,例如後面幾次割頭皮以及最後經典的群屍啃食戲,但也可以理解為是Frank的視角跳脫了自身,就像我們也經常會突然「靈魂出竅」以旁人的視角來看自己在某個特定情境中的模樣。例如Frank後來就經常回味自己和Anna在一起時的情境,電影就用客觀鏡頭表現的。

對話戲也比《湖上艷屍》更自然,不再出現一個演員長時間對著鏡頭說話的狀況。畢竟真實生活中除了如面試一樣正式嚴肅的對話,很少是兩人看著對方的雙眼一動不動的,《殺人狂魔》中的主觀鏡頭就更真實的自由移動,這樣也讓觀眾不會感到枯燥。

對比原版《殺人狂魔》就真的是各有所長了。比如原作讓人毛骨悚然的氣氛在新版中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亞歷山大·阿嘉式的由暴力血腥和虐殺帶來的視覺驚悚感。一臉萌樣的伊利亞·伍德也完全沒有原版狂魔的變態感,加上全片又都是主觀鏡頭,更多的是需要通過伍德的聲音和其他演員的配合來刻畫狂魔的變態,因此要把如此小身板的男生說成是殺人狂魔還是稍欠說服力。

與時俱進的當然是暴力血腥戲,由於是主觀鏡頭因此所有的虐殺戲都非常直接的呈現在大螢幕上,割頭皮鏡頭的血腥程度比較原版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最後著名的群屍啃食戲居然遠沒有原版來得震撼,作為虐殺片粉絲表示腸子神馬的早就是作料級別的了,還不如原版中斷頭來得更有視覺衝擊力。但是新版更有意思的處理是,群屍並沒有像原版中那樣把Frank的頭掰下來,而是把他臉上的皮都撕掉,露出來一個蒼白的木頭模特的面孔。這個改動強調的是對Frank這個狂魔的刻畫:他不過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而已,而這也是他真正的恐懼源頭。

當然為了迎合當代觀眾的口味,最後高潮部份的動作戲大大加長,肉搏撞車神馬的,不過「殺不死的小強」這種戲碼的上演未免顯得累贅。

不管是老版還是新版我都不理解為什麼要有一個警方找到他屍體成功破案的結局。如果說原版是1980年的難免要更「保守」一點那也說得過去,但是新版完全可以在Frank在恐懼中想像自己被剝皮變成木頭模特時結束,後面警察部份完全多餘沒有意義。

新版中最不滿意的其實是配樂。如果說最開始顯示主創人員字幕時的配樂還有點《亡命駕駛》式的80年代復古曲風討人喜歡,那後來貫穿全片過於頻繁的悲憫哀樂就實在是沒意思了。

不過總的來說這次的新版很大膽創新,值得一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