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卷卷是襯衫控

2012-09-04 05:36:21

《超脫》 之 內心獨白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荒蕪、寂寞、蒼涼

  一切事情都糟透了,不是嗎?

  遺憾、疏離、超脫

  影片簡直是關於所有內在的獨白,一開始,便引用了加繆的話「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我的靈魂與我如此疏離,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內容緊湊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帶來的震動也使我之久久難釋。當初echo向我推薦時,我便充滿期待。這麼久才如願,我想說,影片比我期待的,還要好很多。

  影片牽出幾條主題:

  父母和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關懷不足夠或管教太過份,都給孩子帶來了傷害,那是一種與成人世界的對抗和疏離,甚至深深的孤獨感,困惑和虛無感使他們變得殘忍、粗魯、暴虐,想要毀滅。我相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使孩子無助和誤入歧途的因素中,其家長都難辭其咎:拒絕擔當、責任缺失、不管不顧甚至成為惡劣行為和價值觀的示範者。

  老師和學生

  ——這所學校的確有靈魂,是可敬的。老師們了解後天引導對人的重要性,使孩子們免於走向支離破碎的末路,用他們的方式盡力引導著孩子們。可是每日那些熊孩子的墮落和自棄、家長的質疑和蠻不講理,都給老師們帶來無奈的徒勞感,使他們內心孤獨負重、疲憊不堪,處在崩潰的邊緣。

  比如處理教務的Grace身心俱疲,痛苦的忍耐終於猛烈的爆發,當她吼出「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學會不在乎,但學習在乎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氣。NONE OF YOU HAVE ANY OF THESE QUALITIES.」,那種憤怒甚至能打穿一塊石頭,那種絕望讓人痛徹心扉。

  Teacher B表面展現的堅強穩定和持續的幽默感來源於對精神藥物依賴。

  Teacher C在鐵柵欄前孤獨的久久佇立在日光下,直到路過的Barthes關切的詢問,他才驚訝的發現自身的存在——他覺得已與世界失去了聯繫。

  學生們呢,不喜歡消耗自身的注意力,他們或許不相信別人會與其分享一些有意義的事。他們需要尊重、理解、保護和引導。由於家庭情感缺失而嚴重封閉的內心世界無處傾瀉,以致於很有才華的學生Meredith會移情到 「內心拯救者」角色的Barthes身上,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精神上徹底崩塌。

  內心的困惑

  ——是無論處在何種年齡段,都存在的問題。生活本身就使人相當困惑。包括對待生命,對待死亡,對待在生命中用以度日的「意義」。人人都想擺脫困惑和痛苦,和那些暫時稱之為「問題」的事情。在這其中,就包括從小就一直困擾著Barthes的那種,直接了當又暴虐地解決方式。

  Grandpa晚年充滿懊悔,對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都不堪回首,不敢面對。人生就要逝去,才衝著幻覺祈求原諒。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艾瑞克a只是一個小孩,對人充滿不信任,對世界充滿消極混世的態度,也受到了殘酷的傷害,直到遇見Barthes,才被當作人來對待。

  Grace在另一位老師安慰她時說「你是唯一我可以傾吐的人。」

  Barthes對grandpa的陪伴和安慰,對關於母親記憶的縈繞,與同事保持的距離,對建立長久關係的焦慮和不安……

  世間人人,均有各自的問題,孤獨卻是普遍的。穩定的關係和真誠的溝通變得如此稀有而珍貴。

  有時我卻封閉它,拒絕向人袒露脆弱的自己,守護著純粹的精神,恐懼不被理解,受到傷害,甚至恐懼讓我痛苦的本身。有些問題的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需要勇氣和努力。有些路也只有自己決定如何選擇,才能無悔而坦然地面對因此帶來的後果。

  不過,如果一個受傷的靈魂來到我身邊求救,如果我能,我願意義無反顧的幫助它,引向朝著陽光的一面生長,這大概就是我保有的良心。

  我尊重所有善良的內心,這我最喜歡的兩段:

  Barthes的一堂課,教大家如何改變自己的智識,以建立自我意識,面對所生存的世界的複雜性;Barthes的內心坐在空無一人、凌亂淒涼的教室中,朗讀著,就像Meredith給他的那幅畫:空蕩蕩的教室和他空蕩蕩的臉。

  其實我心裡也埋著顆種子,在我沉澱和積累的過程中蠢蠢欲動,想必終有一天,它會破土而出,而那一天,大概不遠了。

  「The child's intelligent heart can flatten the death of many dark plac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