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聽風者--The Silent War

听风者/TheSilentWar

6.2 / 1,287人    120分鐘

導演: 麥兆輝 莊文強
演員: 梁朝偉 周迅 范曉萱 王學兵 甘婷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太師絕滅

2012-08-03 19:57:23

聽風者,電影人。


      這個故事用我們熟悉的話語系統表述如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安全機關與伺機進行破壞的國民黨特務鬥智鬥勇,最終將他們一舉殲滅。」如果讓長在紅旗下的導演來拍,指不定會如何主旋律。但身為香港導演的麥莊,意圖再明顯不過:對於這個故事,他們感興趣的是它的殼——諜戰的類型,而不是它內在的意識。
     所以《聽風者》呈現出一種時代的疏離感。片頭字幕「1949年」就是聰明的一棋,雖然這一年在歷史上籠統地作為一個節點,但前後半年城頭的大王旗變換,政治、文化、民生、語言系統都被一道分水嶺划過,避而不談確切的時間界限,便可以讓隨後的故事背景幪上一層「不知有漢」的曖昧性。
     同樣模糊時代的還有美術和服裝,無論是繁華的大上海,還是秘密的701機關,無論是街頭的民眾,還是黨組織的工作人員,從佈景、道具到服裝,都沒有明確的符號指認這是「解放後」,完全不是我們在過去影視作品裡熟悉的對「新中國」的表現習慣。大上海的十里洋場宛如民國繁盛時,701機關除了神秘一點看不到任何政治色彩,街頭並無列寧裝、中山裝的蹤影,幾個主角更是愛穿啥穿啥。它既非民國,也不像「新中國」,說它是一個抽離的時代並不為過。
    語言也是避重就輕。用略帶親昵的「老蔣」代替敵我分明的「國民黨」;不說貶義的「國民黨特務」,而稱「蔣家的特工」;不用立場明確的「新中國」,而用更加中性的「國家」。一整套革命話語體繫在不知不覺間淡化。通篇沒有看到周迅、王學兵等「共產黨人」表過姿態,喊過口號,他們干間諜就好像打份工。周迅跟「重慶」一幫人打牌一場,你是國我是共,她輕描淡寫地說:「大家都是找口飯吃」。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寫得出來的台詞,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態——連特首也是「我會做好呢份工」,誰不是混口飯吃呢。國與共鬥啊鬥,香港人站在中間,「大家各為其主,不過打份工罷了。」多妙。
    這一切的去時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務於人物的曖昧性,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邊的人。他們的政治立場此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務的完成,以及這過程中你來我往兵來將擋產生的戲劇性。所謂兩大陣營對壘,麥莊根本就是當警匪片來拍。諜戰的新瓶里,裝的還是他們最愛的老酒類型。

    我因此欣賞麥莊的努力。將一個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為己所用。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證明這些努力始終還是徒勞。

    對「重慶」的大反擊,交叉剪輯中,由會場的五星紅旗開始——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現明確的意識形態符號,暗示了這一場戲將會主旋律到觸目驚心。接著「解放軍」首長的講話,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統」的習慣性表述:「新中國」。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這一刻都頗具反諷意味地「晚節不保」了,在對「重慶」一幫人的追剿中,個中爆發的旗幟鮮明的政治意識,我無力贅述。這是我有限的觀影經驗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導演拍出圍殺國民黨的場面。而現在,已經是2012年。
    有「意思」的是,這幫「反動派」由香港演員出演:方平、吳家麗、林威,另一邊的「紅色派」則是王學兵領軍的大陸演員。細細解讀其中的意識,便會知道Casting上並不是巧合。
    這場戲晚節不保的原因,也許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識形態審查。身為革命歷史題材,一路語焉不詳,到最後要求必須敵我分明。但正因為如此,才更感覺悲哀。我不願意用「投誠」來形容這場戲給我的觀感,因為了解中間有多少創作的無奈。但那一刻瞠目結舌時不禁想,這會是香港導演們的一個轉折點嗎?

    這種轉變,正值《無間道》十年,不妨來做個對比。
    兩部片裡,梁朝偉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碼。《無間道》中,摩斯密碼傳遞的是香港黑社會犯罪資訊,《聽風者》中,摩斯密碼用於共產黨獲取敵方機密。
    同樣是梁朝偉的敬禮,陳永仁在黑暗的小巷裡向葉警司(香港警察)敬禮,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張學寧(共產黨烈士)敬禮。前者獨自一個人,後者被包圍在集體中;前者身份模糊,後者政治正確。從這個角度來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陳永仁。十年間,一個敬禮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創作者的自覺還是不自覺,都令人唏噓。

    說到底,制度下的電影人何嘗不是「聽風者」。聽的是電影局的風,聽的是意識形態的風。跟《畫皮2》一樣,男主角都戳目明志(愛),背後的比喻,是不是對中國電影的現狀冇眼睇?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