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藝術家--The Artist

艺术家/大艺术家(台)/星光梦里人(港)

7.9 / 248,700人    100分鐘

導演: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編劇: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演員: 尚杜賈丹 貝芮妮絲貝喬 約翰古德曼 麥爾坎麥道威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oker

2012-07-24 21:12:13

立此存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927年,好萊塢的當紅默片巨星George Valentin,才華洋溢,無人不識,偶然機會下邂逅了小影迷Peppy Miller。Peppy熱愛表演,立志要在演藝圈幹一番事業,可是苦無機會,直到因緣際會下獲得George的提攜,終由寂寂無名的小配角搖身一變成為萬人新偶像。時移世易,隨著有聲電影的崛起,默片逐漸被淘汰、遺忘,George縱然堅守信念,仍不敵無情的時代巨輪和喜歡追求新鮮感的觀眾。後來更適逢經濟大蕭條,George和Peppy的身份地位大逆轉,飽受挫折的George變得一蹶不振,不斷自暴自棄甚至自殺,最終在peppy的幫助下返回螢幕,成為有聲演員。

2012年第84屆奧斯卡,《藝術家》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喬治、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配樂五個獎項,無疑是最大的贏家。面對這一壯舉,無外乎兩種聲音,一種是質疑,竟然有獎項頒發給《藝術家》。另一種是惋惜,為什麼沒有把所有獎項都一股腦給《藝術家》。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就是源於《藝術家》真假參半的默片身份,以及諂媚或致敬含混不清的態度,還有人們對於這部電影藝術價值認識的分歧。

 

發問——《藝術家》是不是默片?

什麼是默片?默片的定義,是「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對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那麼按照這個標準,《藝術家》影片從頭至尾幾乎都沒有一句對白,甚至在人物激烈爭吵時,仍然幼稚地使用字幕一句句「耐心」地呈現(這樣的爭吵完全可以被一些對白大師塑造成一個經典場景)。而在影片的結尾,即那段全劇最精彩的致敬羅傑斯與阿斯泰爾的雙人舞結束,全片的啞巴又張嘴說話——「太精彩了!能再來一個嗎?」「我的榮幸」

如果標準再嚴厲一些,以默片時代的默片特徵,以什麼默片的特徵為標準呢?是上古時期《一個國家的誕生》這樣的老古董,還是史上最棒的默片文藝片《日出》,還是卓別林配樂準確靈活,表演收放自如的《城市之光》,亦或純粹的試驗品《火車進站》?那麼《藝術家》的藝術家們就要手忙腳亂了。別開玩笑了。電影進步到今天,不僅僅是黑白變成了彩色迷彩色變成3D,鏡頭的運動、演員的表演都有著長足的進步。比如正反打,上述片子幾乎見不到,而這部片子就有很多正反打。默片時代的表演往往從舞台劇吸收營養,都像在大舞台上一樣竭盡誇張之能事,而這部電影不乏細膩之處,比如女主角對鏡看著喬治留給自己的美人痣自憐。不說了,再說專業了你也聽不懂,我也說不出。總之我覺得,黑白是毋庸置疑的,而是否默片,我不以為然,我倒覺得恰恰任何有聲電影都能有聲,而這部片子不但能有聲還能無聲,而且確實做到了要有聲就有聲,要無聲就無聲,甚至主角夢見大家都能說話而自己卻啞巴了,羽毛掉地都是一聲巨響時,我覺得它的聲音的運用就到了極致。

 

發問——黑白+默片=諂媚or致敬?

同樣是表現默片與有聲電影交接時代的電影《雨中曲》,不但載歌載舞,還色彩繽紛,質疑聲也小很多。我們可以用彩色螢幕來表現黑白電影,卻無法用黑白膠片展現色彩斑斕,可以用有聲錄影帶表現無聲場景,卻無法用單純的圖像演繹歌舞昇平。可以用攝影機對準一幅畫,卻無法用照相機展現一部電影。彩色有聲的歌舞片《雨中曲》可以表現有聲,亦可表現無聲,《藝術家》的做法看上去無疑是一場倒退,如果把電影藝術的發展本身比喻為一部電影,那麼《雨中曲》就是這部電影裡一段有聲有色的花絮,而《藝術家》只是一張劇照,還是黑白的。

相比《雨中曲》的辛辣,《藝術家》還是給好萊塢留足了面子的。《雨中曲》里人們勾心鬥角,才能平庸心狹量窄的花瓶尸位素餐,一心要當主演,擠兌小演員。《藝術家》中的人似乎一直是生活在君子國,整部影片甚至難以找到一個壞人,唯一的「壞人」只能是不願多付錢的當鋪老闆。這樣的設定最大的好處莫過於將劇情變簡單並突出了重點,畢竟默片也只能駕馭簡單誇張的劇情。

而類似的懷舊也不乏有人傚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昆汀塔倫蒂諾和羅伯特羅德格里茲緬懷B級爛片的「磨坊電影」——《恐怖星球》、《金剛不壞》。他們不但在拍攝手法、運鏡上竭力模仿,更複製了B級片粗暴直接的血腥、暴力、恐怖的感官刺激,甚至還把好好的膠片弄舊,甚至故意模仿以前小劇院膠片失火缺失的情況。這種片子無疑大有市場,也無疑是爛片。作為緬懷默片時代的《藝術家》呢?很明顯它不會這樣做,應為他是要衝擊奧斯卡的。它所能做的就是黑白,打字卡,僅此而已。因為默片時代的電影是一件無奈之舉,那個年代沒有優秀的技術,畫面都不清晰,沒有充足的預算,連多機位拍攝都做不到,甚至連字幕都是晃動著的,《日出》里為了追求音效,面對貧乏的技術大膽突破,用樂器的聲音模擬火車,模擬呼喊,堪稱窮困中的神來之筆,而現在誰又會這麼做呢?儘管那個年代值得紀念,但終究再也回不去。徹頭徹尾的模仿就是諂媚,它只想致敬,他是默片,卻不止是默片。

 

發問——除了看上去的譁眾取寵,消費復古與懷舊,《藝術家》有沒有藝術價值?

就像靜止的畫面具有動態畫面不具有的靜謐雋永一樣,默片的言簡意賅回味無窮,黑白獨特的質感也是現代商業片不具備的。《辛德勒的名單》曾嘗試過用黑白表現沉重的人性主題,並且大獲成功,但沒有人覺得這是可以複製的成功,更別說直接模仿默片了,除了表演大師卓別林,沒有人再會在有技術支持的前提下不讓演員說話。而《藝術家》卻在沒有聲音的前提下,做好了聲音以外的一切,在沒有色彩的前提下,做好了除了色彩的一切。

故事的情節並不難,可以概括為高富帥巧遇女屌絲,女屌絲逆襲為白富美,白富美再牽手落魄高富帥。確實,連台詞都沒有的片子是不能太複雜的。

影片中,George初次見到Peppy,是因為peppy誤入george的採訪中。第二次,也就是peppy入行之後二人第一次見面。在一塊抬起的板子之後,透過板子下方看到舞蹈著的peppy的雙腿,但沒有看到面部。生性風流的george便隨著她跳舞。巧妙地借用這個道具,使得可見其腿不見其人,就這樣在誤會中不斷推進二者的關係。分隔了畫面,堪稱場面調度的生花妙筆。類似的調度的妙筆還有很多,如george喝醉之後看著吧檯上自己在影片自己的角色小人衝自己挑釁,就說明george心底已經在自暴自棄。

影片裡,george夢中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有了聲音,而唯獨自己無法說話,最終羽毛落地成雷霆聲,方從夢中驚醒。影片裡,george準備舉槍自殺,peggy開車欲阻止,一段漸快的平行剪輯後,字卡上赫然一個「BANG!「,隨後看到,那是peggy的車撞了,不是george開槍。我見過各種蒙太奇,聲畫的蒙太奇也見過,但是字幕蒙太奇還是第一次見到。當聲音想有就有想沒就沒,當字幕都能和畫面構成蒙太奇,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演員的表演亦是在默片的前提下被無限放大了,索性不但男主角女主角表演出色甚至喜歡皺眉的老闆也表演得很出色。而小狗烏吉的表演更堪稱驚艷。

如果說有什麼不足,莫過於被影片勾起了懷舊情懷的人們,爭相拿這部片子和諸多偉大默片偉大默片演員相提並論,來凸顯著片子的諂媚和自己的淵博。尤其是杜雅爾丹扮演的george,更是被許多看過羅傑斯與阿斯泰爾舞蹈的人罵笨拙。的確與舞技出神入化的阿斯泰爾相比,模仿他的杜雅爾丹顯得滯重有餘輕靈不足,我以為這些以傳統自居的傢伙,和嘲笑錯誤百出的錄音設備的george一樣,抱著傳統不放,看不到未來。這部片子表達了對那個年代深深的懷戀,希望我們記住這一切,目的則是為電影的發展歷程拍一張劇照,可以立此存照,看著遠方告訴我們——「喬治,這就是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