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09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小北

2012-07-09 19:35:25

《搜索》中的姚晨:熟悉的「陌生人」




可能是我個人對陳凱歌導演的期望值比較高的原因,我對《搜索》這部電影的基本態度就是「失望」。我身邊有不少朋友挺喜歡這部電影,但我一直覺得,這不是陳凱歌導演該幹的事情。(導演當然有權力拍任何他想拍的電影,所以我只是一個不滿的觀眾而已,我不能因為這次沒看到我想看的電影就去抱怨導演。)


作為一部以當下社會為故事背景的電影——沒錯我不認為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搜索》採取了一種類似《撞車》(保羅哈吉斯導演)的故事結構,諸多故事線索和人物被一個突發事件串聯到了一起。片中出現了包括高圓圓、趙又廷、姚晨、王珞丹、王學圻、陳紅、陳燃、張譯等在內的諸多演員,簡單涵蓋的話,基本上是高圓圓、趙又廷、姚晨、王學圻和陳紅各自引領了一條故事線索。

在這個略顯複雜的故事結構中,按照《搜索》的故事推進動力來說,高圓圓無疑應該是女主角,因為整部電影的所有故事線索因為高圓圓所扮演的葉藍秋這個角色而產生了關聯。但是從「螢幕形象」的塑造能力來看,姚晨所扮演的電視台女記者陳若兮則是全片最出彩的角色。從我個人的情感認同度來說,陳若兮這個角色甚至可以說是支撐起全片情感基礎的核心人物。

在《搜索》這部電影中,儘管出場了眾多演員,但因為故事設置的原因,真正讓我能夠產生情感投射的角色,只有電視台記者陳若兮。儘管這個角色也有一些故事細節上的不合理之處,但姚晨所塑造的這個角色無論是在生活細節的質感上,還是人物的行事動機上,都儘可能地按照一個觀眾所理解的邏輯關係進行了延展。在這些走馬燈一樣高密度出場的電影人物中,如果一個角色能夠讓觀眾最快地完成情感帶入,那麼她自然就會在後續的故事中獲得更高的認同度。

我因為自己有電視台的工作經歷,所以可能我會更快地完成對陳若兮的認同。但即使排除掉這種個體差異,在《搜索》這個故事中,姚晨所扮演的電視台社會新聞部的女記者這個螢幕形象,和王學圻扮演的上市公司老闆、高圓圓扮演的女秘書、陳紅扮演的專職太太,以及不知道幹什麼的趙又廷相比,觀眾對這個角色的熟悉程度明顯要更高一些——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電視台的女記者這種職業並不算陌生。同時陳若兮所面臨的工作、生活和事業上的問題,和絕大多數普通人幾乎毫無二致。想在激烈競爭的工作中出人頭地,想要擁有一套房子的渴望,對感情生活的投入和期待,大多數觀眾都很容易理解並認同陳若兮這個人物的大多數選擇。

除了這種故事設置上的差異,姚晨所扮演的陳若兮這個角色也是我在《搜索》這部電影中最喜愛的角色。這種喜愛並不全是因為角色本身所帶來的,姚晨這個演員逐漸成熟的魅力,也是構成陳若兮這個「螢幕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電影明星」不能僅僅只是擁有一張大眾所熟知的面孔,雜誌封面女郎也可以做到。對於電影和明星來說,演員本人的魅力也是構成「螢幕形象」的重要元素。這種魅力應該是天生的,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所扮演過的螢幕形象的不同,每個明星最後都會擁有獨一無二的螢幕魅力。而姚晨正在向這個方向穩定地前進。



對於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來說,我個人的偏執觀點是,這種電影就不應該用大眾所熟知的「明星」來出演。因為任何一張大眾所熟知的明星臉都是在給觀眾的帶入感產生障礙。但是考慮到目前中國電影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採取明星陣容是基本無法迴避的選擇。那麼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就是這些「明星」該如何去塑造一個「螢幕形象」而不是僅僅在售賣「明星」本身。

中國電影在最近幾年的作品中,「螢幕形象」的生產能力一直是最薄弱環節之一。正是因為這種敘事層面的匱乏,導致了中國電影對「明星」的過於依賴。這種所謂的「明星」仍然是在螢幕上售賣一張大眾所熟知的面孔,直接導致觀眾看完電影以後,只能記住演員的名字而不是角色的名字。因為觀眾無法從電影和角色中獲得價值觀、道德和情感層面的共鳴,無法完成自身慾望在螢幕上的投射,自然無法對一個「螢幕形象」去感同身受,像討論身邊朋友一樣去討論一個角色在螢幕虛擬空間中的情感經歷。

姚晨所扮演的陳若兮,則是姚晨的大螢幕角色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次轉變。對於一個因為電視情景喜劇而被觀眾所熟知的演員來說,姚晨最早被觀眾所記住的並不是她的名字,而是「郭芙蓉」這個角色。這種依靠電視情景喜劇而獲得的知名度,對於一個明星來說無疑是不錯的起點,但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這也是一種負擔。

對於觀眾(消費者)來說:「郭芙蓉」這種標籤式的定位,是成本最低的消費方式。因為你根本不需要知道這個角色背後的演員是誰,只需要看到她標誌性的大嘴和那種沒心沒肺的笑容,你就可以迅速地調整消費預期值,慵懶地完成一次沙發上的馬鈴薯之旅。但是對於一個演員來說,如果她不能在未來依靠塑造更強力的螢幕形象來擺脫這種束縛,那麼「郭芙蓉」這個名字就會一直成為伴隨她的一個陰影。(即使到現在,我們在網路上隨便搜索一下,都會看到「女版周星馳」這種頗為生硬的比喻和她的名字如影隨形。)

隨後姚晨在《潛伏》這部傳統的劇情電視劇中扮演了「翠平」這個角色。對於電視劇的觀眾群體來說,無論是「翠平」還是「郭芙蓉」其實都不太重要,因為他們消費的還是「姚晨」這個明星,以及這個明星所帶來的話題性。我並非對電視劇這種形式有所偏見,只是在目前的中國電視劇環境下,國內演員很難在電視螢幕上完成「螢幕形象」的塑造。無論是生產環節還是銷售環節,乃至到最後的消費環節,人們所看重的並不是一個演員的形象塑造能力,更多的還是「明星」的知名度和話題性。

這種遺憾只能在大螢幕空間中獲得彌補。而對一個演員來說,這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對於一個被標籤化的演員來說,大螢幕之旅是一趟艱巨的冒險。姚晨先是以「人氣明星」的身份,在電影中用客串的方式進入到「螢幕形象」的塑造過程。但是在初期,她其實還是一個被消費的對象,她所扮演的角色也大多都是「郭芙蓉」的大螢幕翻版,基本乏善可陳。真正的轉變是2010年的《搖擺de婚約》,這是姚晨第一部擔綱主角的電影。對於一個女演員來說,能夠出演一部電影的主角是非常重要的轉變,因為她不再是以調料的形式出現在一場盛宴當中,她本身就是觀眾所期待的主菜。如果只是依靠之前電視劇積攢下的名聲,是不足以支撐這種「螢幕形象」的塑造的。

「螢幕形象」是一部電影敘事能力的最直接體現,它除了和影片整體故事的架構能力有關外,和演員也有著最直接關係。這個最後被虛構、被塑造出來的螢幕人物,它要承載電影的敘事任務,同時還要具有足夠的人物性格附加值。這種附加值除了來自這個螢幕人物的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外,還和這個演員本人的螢幕魅力密切相關。作為一部電影的主角,這個演員要能夠完成觀眾慾望的投射,能夠營造充足的戲劇張力,以及最後在視覺上具備足夠的完成度。

當然,一部電影的好壞更多程度上是依靠導演而非演員的表現。但是對於一個成熟的好演員來說,即使在一部爛戲中,好演員也能相對獨立地完成自己的「螢幕形象」塑造過程。(不過,一個好演員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敏銳地挑出那些具有潛力的劇本,同時面對深坑時能拒絕誘惑。)

不過《搖擺de婚約》因為種種原因,成為那種被市場和評論同時忽略掉的電影。姚晨的這個第一次轉變基本上悄無聲息。之後姚晨參演的電影中,《武林外傳》電影版和《非誠勿擾2》都屬於我個人覺得可有可無的嘗試,《武林外傳》電影版只是將「郭芙蓉」的形象再次翻版販賣了一次,缺乏最基本的塑造空間;而《非誠勿擾2》里她基本上是在打醬油。

《愛出色》雖然最後票房成績不好,但對於姚晨來說,這是她第一次開始顯露和承載電影主角的功能,從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她的努力終於開始獲得回報。在《愛出色》這部電影中,姚晨所塑造的汪小菲這個角色,終於擺脫了之前的所有標籤定位,開始在大螢幕上散發出一個電影明星所應具有的魅力了。我也是從這部電影開始意識到,姚晨正在成為未來的中國電影明星。

雖然由於市場因素和電影本身的敘事問題,在《愛出色》里姚晨本人的形象還是蓋過了汪小菲這個角色,但她終於不再是過去的那個「郭芙蓉」或「翠平」了——她就是姚晨,在螢幕上開始擁有獨一無二的魅力,並且展示了足夠的潛力,讓人們開始去期待她的下一個作品。


我作為編劇之一,曾經和老晃同學合寫過一個商業劇本,片方最早的計劃是讓王學圻和姚晨扮演一對父女。我曾經無數次地想像過一個螢幕上的角色,她有姚晨的面孔和笑容,但她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和我們之前看過的所有形象都截然不同。雖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它並沒有變成現實,但這種遺憾在《搜索》這部電影中我還是略略得到了彌補。

姚晨在《搜索》中扮演的陳若兮這個角色,就是我所期待的那個【熟悉的「陌生人」】。她有姚晨的面孔和笑容,但她不再依附於「姚晨」這個符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氣場和世界。我們能夠通過姚晨這個演員進入到她的世界,最後再通過姚晨這個演員和我們的現實世界產生影射和聯繫。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我所能期待的,也就是這些了。

姚晨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大螢幕上的明星,那些都是她應得的。最關鍵的是,她會是一個好演員,因為她有天賦,足夠勤奮,一直在進步,還有積極向上的公眾形象,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未來還有很多螢幕形像在等待著她,憑藉光影的魔力,她會超越「郭芙蓉」,超越「部落格女王」,甚至超越「姚晨」這個符號本身。

這就是電影。它能夠讓所有微不足道的個體,超越時間本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