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 31. august

奥斯陆,8月31日/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台)/奥斯陆,八月末尾

7.6 / 29,659人    95分鐘

導演: 尤沃金提爾
編劇: 尤沃金提爾
演員: 安德斯丹尼爾森李 漢斯奧拉夫布雷納 英格麗奧拉瓦 約翰娜凱萊維克萊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2-07-06 07:40:01

《奧斯陸,八月未央》:死去是一種孤獨的藝術


(芷寧寫於2012年6月2日)
    約阿希姆·提爾執導的影片《奧斯陸,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風格上有不少一脈相承的地方,彷彿都是他個人人生體驗和心路歷程的細膩再現,宛如纖細敏感的心情筆記,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躑躅與探路,只是《奧斯陸,八月未央》讓孤寂和絕望來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編自法國小說《內心之火》,導演提爾似乎受法國影人的影響頗深,在膠片流轉間總流動著法國電影的味道,例如侯麥早期對法國巴黎街頭的拍攝方式就被提爾引入到了這部挪威語影片中,用於再現奧斯陸的街景,因而對該片也產生了這樣的評價,「雖然也是講述一夜間的故事,雖然也是話嘮級的電影,但是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還是很不一樣的。從質感和主題上來說,它更接近於法國電影」。
    看過《重奏》的觀眾還會發現,此片彷彿《重奏》的續篇,就像一個年輕的文化人在兩個不同時段的歷程,提爾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此看來,似乎可以把這兩部影片當做提爾的內心寫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時期的他的內心波動,提爾用他簡單卻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遊歷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尋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義,在境況和心情不斷被拖拽至承受底線的同時,也將安德斯的情緒和週遭的氛圍營造地細緻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將故事背景圈定在一個清寂的城市內,在北歐恬淡安閒的天空下,以緩慢移動的鏡頭,沉靜地敘述著一座城市的美麗與寂寥,一個人的孤獨與無望。雖然劇情略顯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寫細膩而豐富,手法克制簡約,不少細節充滿亮點。從中不難看出導演想展示奧斯陸這個城市性格的意圖,好萊塢報導也認為:「這部影片的拍攝非常細緻入微,所有的細節都展示出了奧斯陸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同時,本片出色的聲效設計凸顯了人物的困境和奧斯陸的獨特,對敘事起到了暈染與包容的作用。
    該片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歐洲的現實社會,在物質和精神均豐沛的成長、生存條件下,一個敏感而脆弱的年輕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跟隨著他遊歷的腳步,觀眾品到了一種無法消弭的孤寂和無助,年輕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裡,找不到任何可以與社會與常人交接的點,被放逐的孤立感無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斷髮酵,彷彿從來都沒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卻也只能默默舔舐著內心的失落與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獨無依,其中的迷離與缺失如出一轍。
    雖然整部影片並沒有過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卻始終瀰漫著陰鬱消沉的氣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義。伊始,影片便將一場自殺戲呈現得平靜熟稔,彷彿安德斯走到水裡的所作所為都是理所當然的,而其中所滲透出來的滯悶感和焦慮感卻十分真切,宛若陰鬱也是常態一般。
安德斯這一天的遊歷,並沒有成為他重返社會生活的契機,反而令他堅定了自殺的信念。安德斯的絕望,很大一部份來自於他對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願望,作為一個有過特別經歷的人,他的願望在現實中便趨於無望,他必須承受無法溝通的現狀,話不投機的雜誌主編、見不到面的親人、不接電話的女友等境況都讓安德斯的回歸逐漸演變成了最後的掙扎。
    飾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從小習琴的安德斯·丹尼爾森·李有種獨特的文藝氣質,十分適合詮釋迷離中的文藝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飾演過精神失常的文學青年。除卻片頭自殺戲的出挑,聚會上偷竊被發覺的剎那則更能體現安德斯的失措與迷亂。獨坐咖啡館聽取周圍人的談話時,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難忘,周圍的喧鬧反襯了孤寂者的艷羨、寂寥與無奈,李和這個角色的契合度,讓人感嘆提爾的慧眼。
    臨近結尾時,安德斯拒絕和女孩一起躍入游泳池嬉戲,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著他的決定。約翰·斯坦貝克曾說過:「悲傷的心靈能讓人很快的死去,遠比細菌快得多。」悲傷而文藝的安德斯註定要選擇一個極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針頭的特寫,表現的是一種無望的決絕與孤寂,也是一種令人心痛的妥協與屈服。
(雜誌約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