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色終結令--Jackie Brown

危险关系/洁姬布朗/黑色终结令

7.5 / 374,630人    154分鐘

導演: 昆丁塔倫提諾
編劇: 埃莫里歐 昆丁塔倫提諾
演員: 潘葛蕾兒 山繆傑克森 勞勃佛斯特 布莉姬芳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低碳鋼

2012-06-27 09:01:16

試析《危險關係》中昆汀隱形標籤


從百度百科和豆瓣等網站數據來看,昆汀97年的大作《危險關係》相較於他的其他作品來說較不知名,同時不少人也在評論當中提到這部電影「不夠昆汀」,理由是cult味不夠濃重,暴力血腥色情對白都不夠爽快。這或許是因為這是唯一一部故事來源取自於他人的電影,且昆汀處理的非常收斂,所以才招致上述評價。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昆汀嫻熟的場景拆解能力和對於人物的顛覆,並且能夠看到他對這個故事的推陳出新。接下來,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電影《危險關係》中昆汀的隱形標籤:
一、 顛覆
還是不得不提這個婦孺皆知的關鍵詞,昆汀對於顛覆和不落俗套的追求毋庸贅言。在《危險關係》這部警匪片中,昆汀的顛覆標籤體現在:
1. 觀眾可以看到《危險關係》的人物關係基本上和傳統意義上的警匪片差別很大。在這裡,白人受黑人控制,男人受女人控制,警察受匪徒控制,強者受弱者控制。儘管種族主義和女性問題在上世紀後期已經得到逐漸改善,但上述三者的關係全然顛覆的電影還是只能在昆丁電影中得以一見。此為顛覆一。
2. 與好萊塢的大部份警匪片不同,《危險關係》並沒有槍戰、動作、追車、壯漢等顯性而俗套的暴力元素。同時,這又是一部高智商的犯罪電影,但他也沒有把重點放在科技的玩弄(破譯密碼、破壞機關、遠程控制等),而是將焦點集中在主人公對於人物關係的控制和把握上。
一方面,片中人物的相互信任充滿了危機感,主角稍有判斷錯誤就會前功盡棄;另一方面,其中的人物關係給觀眾又形成一個懸念。正因如此,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最優譯名應該是港人轉譯的《危險關係》,更為精確切更容易吸引觀眾(一看就懸疑)。因此,昆汀精心設計的重點就在於,把影片的緊張氣氛集中於微妙的人物關係,讓觀眾看到的是令人窒息的心理較量。我認為這是一種「靜暴力」,許多危機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確確實實呈現出一種「危險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方面,昆汀顛覆了警匪片的人物設定定勢;另一方面,他拋棄了許多警匪電影慣用的驚險、動作、破案等套路和模式。而是把影片的核心放在了人物關係之間的博弈較量當中(太絕對了)。這就是昆汀對於顛覆模式的追求吧。

二、 解構
又是一個昆迷必談的一個標籤。解構這個詞挺玄乎,似乎很多百科上都傾向於把它和後現代主義放在一起解讀。但是,在這部電影中,我更傾向與用「拆解」來分析故事,例如其中的「換包」橋段。該橋段無疑是這部影片中最精彩的部份,同時也是觀眾解開迷題的重要片段。顯然這是昆汀對小說原有敘述方式的一個創新,昆導用一種全知型的角度分別以三個不同的視角來演繹這個場景,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昆汀拆解的藝術效果:
1、先分析一下傳統的敘事方式
正常的線性順序應該是三個人按照時間順序平行剪輯,傑克進門,路易斯和梅邊爭吵邊進商場,麥克斯進場;傑克試衣服,路易斯和梅站畢,麥克斯站畢;傑克進入試衣間,梅跟上,與傑克交談;路易斯和麥克斯照面;梅交換完畢,拎包和路易斯走;傑克走出店面,梅和路易斯出門;麥克斯進屋拿包,傑克出去與警察會和,梅和路易斯找車撤退。。。。。。我想這樣頻繁的轉換人物就會使觀眾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換包的動作上,而不是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更重要的是,這個換包的懸念還沒到一半(麥克斯第一次出現)就被觀眾看破了,難免對觀眾造成期待受挫。
2、然後再說說昆汀的手段
這段劇情的拆解之後的視角順序是——傑克——梅&路易斯——麥克斯。把這三段獨立開來之後,直接使得每個方面的劇情開展更為乾淨俐落,於是有了這樣的效果:
a. 每組人物單獨描繪後會更加立體,觀眾也會更容易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在換包過程中各自利益心態;
b. 由於不是一開始就把人物都平行鋪開,而是單個描述,人物之間的「危險關係」更加模糊,這就實現了片名想給觀眾的感覺——危險關係。進一步的,故事的懸念感也加深。反過來,如果照正常的敘事順序來,那麼這段突出的就應該是「換包」這個複雜的過程和動作,而不是人物之間的較量關係。
c. 結合以上兩點可以得出,拆解之後,觀眾對於劇中人物的危險關係的感受上了一個臺階。這就是昆汀設計的巧妙之處,使觀眾更切實的感受到處於博弈狀態時的心態。
3、衍伸——昆汀其餘段落的拆解舉例
a.同一時間的拆解
在《金剛不壞》中有這麼一個段落,第一篇章的三個美女開車和特技演員的死亡之車相撞,身體被撞的四分五裂。昆汀將這段場景進行拆解,撞一次,一個美女的大腿斷肢飛了出去(可惜多美的一條腿啊!),再撞一次,另一個美女的身體截成兩截,如此循環了三次。直接把觀眾的感官刺激升到了最高。
b.小段落的拼貼
在《危險關係中》,傑克和奧德爾第一次對峙,昆汀在此分屏將偷槍的過程拼貼到一起。經過這樣的處理,讓觀眾在緊張到極致時豁然開朗。倘若按照正常的平行剪輯,便會提前「露陷」,起不到這樣的動人心魄的效果。
c.大段落的打亂和拼貼
《追殺比爾》、《黑色追緝令》都被分為幾個段落。有幾個段落就有幾個高潮,尤其是《追殺比爾》,就是每隔20分鐘一段高潮,一部電影有四五個高潮(《追殺比爾》到最後的五雷穿心掌多麼震懾心靈、百感交集),觀眾就從頭爽到尾。這是正常的起因——高潮——結果的線性模式達不到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些拆解都是導演目的,昆導把自己想要給觀眾的感受詮釋到極致。所以,拆解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敘述可能,這是昆汀的看家本領。(群戲、人物、台詞)

三、 消解
上文提到,《危險關係》這部警匪片的大部份人物關係都被顛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昆汀有意的在消解和模糊許多電影中的界限,這也是不甘落於俗套的昆汀的藝術追求。大毒梟奧德爾起先最為強勢,殺人不眨眼,兇狠至極。後來傑克布朗這個落魄空姐成功的同時把握了黑社會大佬、警察和保釋員,扭轉了強弱之間的關係。最後傑克又與麥克斯依依惜別,含淚駕車揚長而去,形成了一個弱強弱的循環。在其餘電影如《黑色追緝令》中的每一個角色的強弱也在不同段落有不同的變化。觀眾及可以看到以弱制強,也可看到強弱轉化,黑幫大佬一開始頤指氣使到後來被人爆菊,約翰特沃拉特強勢出場中間被人幹掉之後又強勢「復活」,烏拉瑟曼艷麗出場卻落得不得不被人針刺胸部挽回一條命,在《落水狗》中,警察臥底和黑幫成員也演繹出不一樣的情誼。在昆汀的電影中,觀眾不容易輕易預測角色的屬性,由於這樣的不確定性,觀眾永遠猜不到昆汀的想法,於是心率隨時都有可能瞬間驟增,被昆汀十足的一驚。《金剛不壞》的撞車、《無恥混蛋》中希特勒被爆虐、《落水狗》中瞬間開槍等等,都是如此。(消解不是這麼分析 消解——永遠猜不到昆汀的想法)

所以,儘管《危險關係》總體上是一部與昆汀大部份作品不盡相同的影片,直白的視覺快感不多。但細細看來,依然可以看到昆汀在既定的故事框架之下融入的個人隱形標籤,昆式的暴力美學和cult味轉化成靜態的對峙「冷暴力」,還增加了點懸念,讓這部電影依然看上去昆味十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