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

7.9 / 32,335人    134分鐘 | UK:137分鐘 (70 mm version)


演員: 提摩西達頓 彼得奧圖 安東尼霍普金斯 凱瑟琳赫本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京鹿子

2012-06-21 08:32:36

出色的夫妻宮斗


60,70年代算是好萊塢電影黃金時代的凋零時期了,之前三十多年的積累,在時間的推移下逐漸蛻變成膠片上苟延殘喘的記憶:方法派演技的衰敗、古典主義的廢行、當年可以以一己之力撐起製片廠的老牌明星們也在隕落的邊緣苦苦掙扎。在這種大趨勢的衝擊下,好在仍有些影片站穩了腳跟,確立起自己在電影史上的崇高地位,比如(The Lion In Winter)。
 
故事講述英王亨利二世,於1183年聖誕節諭示他的分居妻子埃莉諾帶同三個兒子回宮團聚,以便乘機選立王位繼承人。由於亨利二世和埃莉諾對繼承人的意見大有分歧,加上亨利二世的情婦艾萊絲和心機重重的年輕法王腓力二世糾纏其間,遂引出一場幾乎釀成叛變的家庭衝突。
 
主演是偉大的彼得-奧圖爾 (Peter O'Toole) 、凱薩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以及當時還是後起之秀的安東尼-霍普金斯 (安東尼 Hopkins)(吃人的漢尼拔博士嗎?)和提摩西·道爾頓(Timothy Dalton)(皮爾斯-布魯斯南前一任的007扮演者)。
 
我一直覺得宮闈片是很難拍好的電影類型:首先君主也是凡人,但是往往被那頂皇冠造就了許多不同尋常的天賦異稟。這樣一來就對演員素質要求就比較高,要能夠在吃透歷史原型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詮釋,抹去多餘情感塑造人物。
 
其次就是如何基於那一筆爛帳的歷史,找好切入點,拍出由古及今的人性閃光點。好萊塢不乏歌頌真善美的佳作,但是相較於給出一個楷模,如何從一個反面案例的身上使他人得到啟迪才是真正的技術活。
 
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拍宮闈是非常燒錢的!服裝、美指、攝影等等也關係到影片的說服力,進而關係到影片質量,但又不能使華麗的佈景喧賓奪主。看看那著名的反例吧,伊莉莎白-泰勒的,賠錢賠到幾乎拖垮了投資的二十世紀福克斯。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製片方確定投資一部宮闈片時,對劇本的要求就會十分苛刻。這部誕生於1968年的佳作則是根據詹姆斯-古德曼的同名話劇改編而來。劇本底子很好,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在之前,我最推崇的宮廷電影是1998年的 。主演凱特-布蘭切特太過光輝奪目,搶去了其他所有角色的光彩,這就是我私下覺得它最終比不上的原因之一。 凱特-布蘭切特再驍勇善戰,畢竟只是單打獨鬥。要知道最精彩的片段幾乎都來源於彼得-奧圖爾和凱薩琳-赫本的對手戲,兩個人之間火花四濺,將亨利二世和埃莉諾之間愛恨交織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不妨讓我們溯游而上,稍稍顧盼一下歷史:史實中,亨利二世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兒子,他的父親是安茹伯爵戈德弗魯瓦五世。因此亨利算是半個法國人。在他19歲時還是安茹公爵時,與阿基坦的埃利諾(30歲)結婚。這樣亨利從母親處繼承了諾曼第,從父親處繼承了安茹,又得到了阿基坦作為嫁妝,從而使他實際上成為法國最大的領主。進而登基為英國國王的亨利二世在歷史上以善於玩弄陰謀權術著稱,而他那位有名的妻子埃莉諾也毫不遜色,在嫁給亨利之前,埃莉諾是法王路易七世的妻子,後因淫亂與路易七世離婚。他們的三個兒子,其中一位是極富傳奇色彩的獅心王,一位則是影響至今的的簽署者。一言以蔽之,這對夫妻身上絕對有戲。
 
而電影中的亨利一再強調自己與埃莉諾結婚只是為了領地,雖然他也承認自己曾愛過埃莉諾,但明顯這種愛若有似無且動輒被他否認。只因費勁心思登上至高統治者之位的亨利,他的最大興趣不會是兒女私情。這樣,他對埃莉諾那份本來就不甚純粹的愛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埃莉諾年老色衰而終結。因為對他而言,愛情只不過是手段,不然在影片中他也不會為了保證領土安全,差點將自己的情婦艾萊絲嫁給大兒子理查。
 
埃莉諾的一生則如她自己所說,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孜孜不倦的與亨利作對,可能只有通過這種方式,身為女人的她,才能稍稍感受到一些自己所需要的關注感。看看凱薩琳-赫本的那足以稱的上是偉大的表演吧:她躺在床上,肆無忌憚地提及自己與亨利父親的一段私情來藉以激怒亨利。她將潑婦的嘴臉刻畫到十足,恬不知恥地地追憶那段私情的每一個細節,還間或插入看似由衷的感嘆,直到亨利被激得暴跳如雷。
 
而就是這樣一個懂得如何將自己化為利刃去進攻的女人,在結尾時,在自己實際上已經取得了這場權利爭奪戰的絕對勝利後,她卻靠在亨利懷裡痛哭不止。
 
「我可以忍受你那樣的失敗——白費心機、一無所獲、國家烏煙瘴氣、人民怨聲載道。我都可以忍受甚至還可以微笑,那是因為無論怎樣你都不會再回到我身邊。你是我唯一愛過的人。我想死,一笑了之是我內心絕望的標誌。我一生已經毫無希望了。」
 
可這時明明屬於失敗者一方的亨利卻摟著她溫柔地告訴她說:「我們都還活著。誰知道呢?這就是希望。」
 
瞧瞧這對白,蠻適合將那句俗語倒過來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真是對糾結又令人迷惑的冤家啊!兩個人都以傷害對方攫取利益為人生樂趣,以致最後無可避免的兩敗俱傷,甚至連孩子們都是他們相繼利用的工具和籌碼,四分五裂的家庭他們也毫不在意,恰如影片中埃莉諾曾戲謔地問亨利,「我想知道,你到底愛過我沒有」。得到否定的答覆後,她微微一笑「這樣反而好多了。」
 
或許正如他們自己所說:他們是叢林中的動物,黑暗包圍著他們,黑暗中無數眼睛注視著他們,而黑暗卻也能看見他們張望的眼睛。他們終究會死,但是在死降臨前,他們還是要充分享受互相折磨的樂趣。
 
134分鐘的片長下來,我反覆玩味著片名的意思,這頭冬獅所指的究竟是誰呢? 而全片傳達而來的蕭索味道,在片頭的一張張猙獰石雕面孔映襯下,不由得使觀者從心底滋生出幽然的絕望感。
 
——我怎樣的思念你,對你而言都是無謂的吧。因為,你從未將我放在心上,甚至是眼中。
 
本片在1969年的奧斯卡上,斬獲了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和最佳配樂,此外還拿到了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和最佳服裝設計的提名。而這就是我一直覺得彼得-奧圖爾比凱薩琳-赫本憋屈的原因,算上07年的,這位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扮演者曾九度殺入奧斯卡,而九次皆是鎩羽而歸。凱薩琳-赫本則以四屆影后的資歷,成為至今無法被超越的存在,這樣的安排,不知道每次彼得-奧圖爾老爺子念叨起來,都會做何感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