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lower's Dau

2012-06-19 01:17:56

生命不可承受之超脫


       這個五月,遇見電影Detachment. 中譯《超脫》。

    片子從一個代課教師剪開切口,通過他與一系列入或緊或松的連結,探討了人如何攜帶創傷與讓人迷惑的生活相處,又怎樣逾越人與人之間的鴻溝與情感和解,與自我,家庭,社會有一個良好而愉悅的接軌。
    導演過《美國X檔案》的托尼•凱耶相當關注美國的社會問題,編劇卡爾•隆德亦是頗具野心,以關乎人性關乎未來的教育與家庭為框架,嵌以若干破碎作響的社會現實。
    托尼•凱耶是一位力求真實化影像的導演,反映在《超脫》上,就體現為一種冷靜的甚至是平淡的敘述,不動聲色卻充滿銳角。鏡頭乾淨專注,畫面簡潔而具備質感,展現著獨立電影的氣質。
    演員方面,阿德里安•布洛迪曾憑《鋼琴師》摘得奧斯卡桂冠,不得不說,他的長相在給觀眾傳達那種隱忍和無奈的情緒方面幫了個大忙,這個愁眉苦臉的男人。薩米•蓋爾的棕色頭髮和「良好的自然反應」(導演語)使艾瑞克a的形象輕易打動人心,她穿著漁網襪站在紅牆前的樣子帶著一種有力的天真與盲目。
    關於男主角Henry的倫亂身世,導演交代得極為隱蔽,但想通這一點,就能更好得解釋Henry媽媽的死是如何給了他情感交流的天賦與他出離世外的鼻息。以及日後外公的病與死對Henry的影響。

    片子裡每一個人都是立體的。強勢的、優秀的、不被尊重的、躺在地上淌著眼淚蜷著雙腿下達通知的女校長是一個人,睿智的、教導有方的、看花花公子的依靠福靈片的Charlier是一個人。沒有人是紙面的。這些在強烈的傳達著一個資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都晚上把它們帶回家,白天把它們帶出門。我們都能感受到無助,意識到自己正孤舟出航,漂泊不定的心情,」
    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面對著試圖向自己求助的Meredith, Henry說「我們都一樣,都能感受到痛苦,生活中都有混亂的部份,生活本身就令人相當困惑,我明白,我也沒有答案,但我知道如果你把它寫出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Henry也是空的,他把自己的過往埋葬,把存在著的自己與真實的、「可供人傷害的情感」隔離起來,這樣的他,在Meredith的感覺里就是一個沒有臉的男人對著空蕩蕩的教室,這樣的他,說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時是沒有底氣的吧,這樣的他,因為無法與人建立長久關係而甚而無法給Meredith一個擁抱,間接地成了壓垮Meredith的最後一根稻草。
    Meredith把自己拍攝的那些cult攝影裡的人物眼睛塗白,以這樣隱蔽而刺烈的方式把自己置身人群卻被遺忘被忽視被孤立的悲傷感受釋放,最後,她說「自殺是長久得解決某些暫時性問題的途徑。關於這點你知道多少呢。我的名字是Meredith。我想要殺死自己。」
    然後她死在了有陽光的天氣里。死在一堆她做的微笑蛋糕前。死在剛送了她一個本子說也許她更懂得如何使用的Henry面前。
    這是一個非常絕望的表達,尤其是這一幕發生在距離影片結束只有7分鐘的光景。
    片子在結束前還是有了一次長達50秒的歡愉。Henry去看望艾瑞克a,他們在逆光的溫柔中擁抱,這是一個家庭式的和解與回歸。
    而結尾依然給人一個措手不及。伴著愛倫坡的小說所營造的壓抑氛圍,隨著刻意凸顯的學校的關閉、稀疏、荒蕪、衰敗,片子和Henry一起坐在凌亂的教室中,直面著一堆狼藉,說著自我存在的倒塌和靈魂的失語。
    導演也許想藉此表達一種大環境下的無能為力,一種對救贖的疲軟的病態。無奈是一種真實,而人生的受限本就是一種絕對。
    正如那個虐貓男孩所說」I feel trapped. like the cat」。
    是的,它就是那種讓你看完想要抽枝煙的電影。所以我覺得,把Detachment譯為超脫是不恰當的,超脫在我們的詞典里更多的是一個正性詞彙,意味著救贖,意味著超越痛苦達到更高的境界,它代表了一種結果狀態;而片子在表達的是一種割離,自我身心的割離以及自我與周圍的割離。所有人都感受著割離的痛苦並尋找出路,都在思考一個人需要多努力才能擺脫苦海,這,是一個過程狀態。
   有人會說Meredith和外公以死為超脫。
   這樣的超脫,可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活著是具體的,我們並無權隨便放棄。而且,可以做並值得做的事,畢竟還有很多。

    為了同孩子們談論文學,並讓他們相信有人願意和他們分享一些有意義的東西,Henry在努力,「如果所有事物的具象都呈現在你眼前,你還如何去想像它們的模樣呢?」
    在這個物質爆炸一切觸手可及的時代,我們都忘了由想像所分娩出的那種更為美妙的感知力與領悟力。忘了閉上眼的世界可以放牧怎樣的雲朵,忘了身體內頭腦中心臟里有一個字宙幫助我們更好得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標準,我們總在睜大我們佈滿血絲的雙眼,流著慾望的涎水,在消耗物質的同時也把自己消耗得面目全非。
    讀《1984》時,只覺得DOUBLETHINK很荒謬也很可怖,而Henry看到的是今日我們生活中的DOUBLETHINK (雙重思想—— 指刻意去相信謊言,即使你明知道它們是虛假的),「我想要變得漂亮變得快樂,我需要整形,為了美貌,我必須保持身材,或者出名,穿著時尚。」「你們這代年輕人,當下,他們被這樣告知,女人都是婊子,被排擠,毆打,欺辱,羞恥,這是一場24小時不間斷的傳銷式精神屠戮,使我們的後半生,都受這種錯誤觀念的控制,它很強烈,蒙蔽我們的雙眼,至死方休,為了保護我們的大腦,阻止這種愚蠢的想法滲入我們的思想進程中,我們要學會閱讀,用以啟動我們的想像力,耕耘它,提高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的信仰系統。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技巧,用以抵禦,用以保有,我們純粹的精神世界。」
    閱讀與寫字必定是一種療愈。它使你可以沉進去感受,卻又可以隔開一段距離思考。讀的過程讓你體驗忘我,寫的過程讓你體驗整合。這是我們可以用來抵抗生命的無力感的方式。
    那個抓緊鐵絲網的男人,他痛苦的身體,悲傷的臉龐,姿態絕望的手,Henry走近他,問他「you alright」,告訴他「Yeah ,I see you here」。他說著「天哪,我似乎又和這個世界建立了聯繫,謝謝。」離開,他心中的鐵網相信也已開始撤離。
    人是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自剝離子宮的那一刻就開始需要克服這個世界賦與他的孤寂與恐懼,所以可以理解當那個男人察覺到自己又與這個世界建立起聯繫時他的一瞬惶恐與無盡感激。
    人必須有存在感。存在感不可以是加繆所描述的盤旋著控訴感的So detached from myself後的只剩下的物理上的Present in the world。
    弗洛姆對人類存在問題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成熟的愛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
    愛,筋骨分明有血有肉的愛是克服隔離感、實現存在感的永恆途徑。
    溫柔乾淨得等待一切好起來。以閱讀寫字保有自我。不懈發展以克服創傷,無限接近人格的健全。以成熟之愛來與周圍建立起聯繫,吸吮割離,接納侷限,求得對自身深切的理解和寬恕。
    以一種真正的超脫。輕輕擁抱親吻這個世界。



「你要把人生看透徹,一定要真實得面對人生,了解人生的本質,當你終於了解人生,就能真正熱愛生命,然後才捨得放下。」(伍爾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