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华尔街金钱万岁(台)/华尔街金融大鳄(港)

6.2 / 106,661人    133分鐘 | 136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奧立佛史東
演員: 麥克道格拉斯 西亞李畢福 凱莉墨里根 喬許布洛林 蘇珊莎蘭登 查理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青汀

2012-05-07 19:59:09

「系統性」話術?騙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話術在資訊時代有多重要?

  曾看過這樣一則笑談:兩個教堂的牧師因為「祈禱和抽菸能否同時進行」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因為僵持不下,於是兩人決定各自尋找自己教堂的主教請教一番……然而,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回應。他們兩人是這樣問的:

  牧師A:「祈禱的時候可以抽菸嗎?」

  牧師B:「抽菸的時候可以祈禱嗎?」

  基於一定目的而導致的溝通以及表達方式的不同,為我們揭露出話術在這個社會信任體系分崩離析的時代有著怎樣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華爾街》這樣告訴我。

  於1987年上映的電影《華爾街》以戲劇化而略顯複雜的手法表達了全球金融中心——華爾街和其生存法則存在意義的思考,並引發出對資本主義金融體系運行過程中對社會信任機製造成破壞的現實討論。以一位華爾街風雲人物的經歷為線索,將這張網的光鮮亮麗以及腐朽殘酷淋漓盡致呈現。

  影片的上映反響巨大,收穫頗豐。

  2008年的金融危機,頗為應景地致使導演於2010年重組製作團隊,邀請以變形金剛廢柴男主和一臉精明狡猾氣質而出位的美睫毛青年LaBeouf出演,故事情節巧妙承接上一部主人公遭受牢獄之災的偽結尾,將這張網的循環往復再次鋪開在眾人面前——《The Wall Street:money never sleep》

  以"greed is good"為招牌台詞的第一部,藉助金融危機的浪尖,諷刺地在第二部的開篇便以上部主人公脫離囹圄後的一部書《is greed good?》質疑貫穿第一部整場的「宗旨」,同時也奠定了影片的濃重的懷疑色彩。

  A——J的出書演講。

  兩代主人公的第一次會面,是藉助前代老J的出書校園推廣演講。老薑充分地展現了自己在語言表達和思想深度上瞬秒後輩的深刻功力,小J在此前身為12歲便被BOSS看中,瀟灑於華爾街龍頭投行的能力鋪墊便顯得小巫見大巫了,於是,聰明的小J帶著對未來岳父和行業前輩的微妙敬意,主動與老J結識。

  這一段演講,可謂相當精彩,畢竟剛畢業的學生們可以說是比較吹毛求疵的群體了。站在曾在華爾街叱吒風雲的一代投行大BOSS,老J深入淺出地剖析了以華爾街為核心的美國金融體系的維持基本——greed,或者說永恆存在的消費需求和享受需求。這種需求,促使一部份人們馬不停蹄地陷入到貸款所帶來的享樂生活中,而握有社會較多資本的無所事事的銀行家們,則熱衷於利用另一部份人們的儲蓄,發放貸款,投資獲利,聊以度日——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這一系列行動無人負責,也就是說,信用體系的建立完全是在無法定量衡量的道德基礎之上。

  而這種全社會性的、無人擔責的、「數位化」的投機買賣形成了幾乎所有領域的泡沫,只要稍微一個疏忽,所有表象繁華的泡沫經濟,便會破碎消失。而且,如同1929年之後2008重演這個的規律,這一持續反覆的惡性現像被馬克思稱為「資本主義的循環性經濟危機」,相信每一位中國潛在的「政治經濟學家」群體——中國大學生,都很熟悉。

  「那麼,如何轉換形勢呢?」老J的語速降低、語調減慢——"Buy my book"

  老J以簡潔犀利的語言解釋經濟危機的形成,並且辯證地進行批判以及預言,並且成功地將所有人的關注點引導自己的書上。初次展現了建立在明確目的之上的銷售話術。銀行家和公益家?呵呵。

  B——小J的復仇。

  初識上任男主老J的深厚功力,小J自然也不甘落後。為了向逼迫自己人生導師兼BOSS臥軌自殺的對手投行CS的首席復仇,小J使用了既高端又通俗的卑劣手段——造謠。不出幾天,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CS的股票便由於這一系列謠言的謠傳而備受打擊,直接虧損一千兩百萬,商譽受損。

  這一過程,微妙的話術配合高速傳遞的資訊技術以及三人成虎的「國際準則」,展現了非同凡響的效果,直接導致CS頂頭B找到小J扔OFFER。

  *B的房間裡掛了一幅《農神食子》的名畫家遺作。

    小J問B:"what is your number" 這裡的number指離開華爾街單純享受生活的資產數目,B回"more"

  C——」系統性"騙局

  收到CS的OFFER之後,小J對老J的信任可謂提升至另一境界,而全劇性的騙術便從此開始。自此,我認為兩位J的一切話術,目的都是在達成自己所需利益。而這,似乎為劇中所有的話術與「騙術」畫了等號。

  印象比較深的一場話術,是小J在老J的狡猾誘導下,向自己的女友W展現wall street boy「職業素養"的一幕戲。最初,身為左翼網站創始人編輯的女友W非常敏銳地察覺到了男友小J向自己伸出魔掌的現實,而小J也打破了模稜兩可的局面,承認自己的目的,並且引入「超人」的這個充滿正義感以及社會意識的美國大眾漫畫人物,向女友W動之以情,正中W的內心深處所夢。當然,這也是在小J對W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的基礎上而成功的一場話術騙局。

  整部《華爾街2》圍繞著bubble理論,以及華爾街boys的精彩話術和人性本質的greed展開。當電影結束,最終騙局以老J為了自己的孫子和"I'm a human"為契機,返璞歸真。不由得讓人油然生出一種人生如夢,不過白雲蒼狗的感覺。然而,更為強調的理論是,「推銷」是這個信用崩潰社會的全部。投行們說服富翁們投資各潛力股企業,父親說服抱有多年仇恨的女兒與自己重歸於好,甚至非盈利組織的左翼網站也要為了獲取點擊量而登載無良報導……在這無處不在的話術當中,又有多少是無關於騙局?

  人生似乎就如同一場不停貸款享受又在同時不停挽救次貸危機的活動。

  影片最後再次提到那個定義,對insanity的定義。不停地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期望著得到一個不同的結果。如其所說,按照這個標準,大部份的wall streeters都是瘋子罷了,而更多的其他人,卻需要這種瘋狂達到他們的人生巔峰——或許,這就是成功學的話術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