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tashi

2012-04-07 13:40:13

找找自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就電影本身來說,屬於發揮正常範圍內的。劇情編排不過不失,既沒有迪士尼風格的脫離現實,也不屬於純炫技型的舞蹈類電影,一條主線——恢復跳舞權利——貫穿其中,男主一般,女主尚可,夾雜二三情感鬥爭,故事就算講完了。雖然硬傷不少,但總的來說算是完成了任務。


~~~~~~~~~~影評結束,無興趣可無視以下內容~~~~~~~~~~~~~~


實際上讓我好奇的是,外國小孩對跳舞、啤酒等的渴求,被這部電影實實在在地陳述著,一種仿似離了舞蹈,沒了舞會,青年的生活從此就索然無味的論調。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真的就如此重要?

湊巧住在一歐洲城市,不大也不小,自己的感覺是,如果是在小城內,晚上的活動,大多數是坐在酒吧喝酒,聊天。更高端一點的,就是坐在高端的酒吧喝酒聊天。碰到大點的城市,偶爾可以尋到跳舞的地方。這就是地方特色,這就是他們在做的愛做的事。很多像我這樣的留學生,無法融入這種類型的單調生活,覺得索然無味。記得原來聽一趣聞,一留美學生跟著老外去野營,為了融入生活,跟了幾星期撐不住了。原來人老外真是在過生活,而他只是撐著而已,試了幾星期搭帳篷被蚊子咬半夜三更聽到外面野獸喊大風吹的,就頂不住了。人老外還以為他喜歡呢,總邀請他,他卻再也不敢去了。沒別的,只因為那不是我們的生活。

記得與我中國的導師有過如下談話:他覺得他在德國開會,見到參加會議的德國青年學生學者隨口引述黑格爾著作,精確到頁行,說感到十分汗顏,時常感覺自己還差得遠。我當時邊想邊回應到,黑格爾那是他們從小就開始讀的,又是母語,記得清雖屬值得讚揚,但也還是正常的。若要比論述咱的國學經典,他們也不行呀!說到這,我突然卡了下殼。是的,他們不行,我們,似乎也不太行。

最近總是在思索一件事,我們是不是太急了?是不是有些事,我們還是錯了。從小安排我們學英語,學到大學,除了中文系的朋友,大學語文成了垃圾課,而英語的重要性卻不斷攀升,甚至連老師都不能避免,評職稱要英語,出國要英語,升學要英語,找工作要英語,目標是與國際水平接軌,競爭不落後。這一來二往的,的確是競爭上了,但同時,老本卻是一點一點的丟,因為我們不重視語文,不重視曾經或命運安排屬於我們的東西了。我們想著向國外靠攏,過外國人的體面生活,吃飯一定配紅酒,講話夾英語,工作找外企,咖啡都要端個星巴克的,彷彿這就是體面,這就是好的。但事實上,這麼個看似真理的「真理」,近來卻不斷被反思著。徐靜蕾越拍片越高端洋氣上檔次,卻越來越遭人詬病,責其「不接地氣」,我們花大段時間去學人家背莎士比亞的段子,看黑格爾康德,卻不願多花半點時間在自家文花上。這也是為啥許多留洋學生回國後常常工作不順的部份原因。

作為過渡階段的一份子,這種矛盾感時常環繞在身邊。承認他人先進文化是必須,但不是必然以放棄自我為代價。我時常為他人討好外國人感到悲哀,雖然作為在外留學的一份子,求學於他國必然是承認他國有你在國內所求不到的東西,也算是悲哀的討好外人的一份子,但同時也見到太多獻媚外人而遭人輕賤的例子。這不得不說是失卻本意的做法。

我想,片中反映的美國人(或者說部份地區)之喜愛跳舞,我所理解的歐洲人之喜愛酒吧,正如中國之喜愛泡茶,喜愛書法,喜愛吟詩作對,喜愛登高望遠,喜愛在大清早出門在門口小鋪買兩屜包子,喜愛「要想吃炒肝,鼓樓一拐彎」,喜愛京川粵劇,喜愛唱K,喜愛各種各樣讓老外摸不著頭腦的東西。而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文化的不同,沒必要讚嘆外國生活方式的同時輕賤自己,因為就我看來,那種「別人做什麼,我們也要做,做的比他們好」的冷戰思維方式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困擾,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繁華的都市裡到處是酒吧PUB和西式夾雜的餐廳,但裡面的人卻只盯著你的錢包;留學生在海外參加化裝舞會只敢站在一邊看;喝著價格不菲的紅酒卻只能背背網上搜來的資料的這些事情。我只想說,他們的東西沒想像的那麼有趣,咱的東西也並非想像中那樣的落後和無趣,如果你是在是對某種生活方式很喜歡,這很正常,每個人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但千萬別用輕視別樣的生活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品味,也彆強迫自己給自己洗腦告訴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優越的體面的然後日復一日的活受罪,這樣誰都幫不了你。

美國人拍電影的確在行,這是他們發明的,但是電影裡的內容,才是真正決定性的因素。在我看來,一個小城裡一幫高中生喜愛跳現代舞的電影,也就這麼回事,這就是生活方式。但你一定要問我,美國拍得出這個那個,中國可以嗎?我想回答,雖然《赤壁》沒拍好,現代戲也拍得很爛,但是這多數只是個技術問題,可以學習,可以進步,但我們戰國群雄割據,秦滅六國,漢高祖統一天下,三國分立的時候,老外在幹嘛?中國人在思考哲學問題的時候,美國人的祖先在歐洲還不知道出來沒有。我們向他人學習,不是為了俯首稱臣,而是為了重新站起來,「為了中華之崛起」而已。這不是守舊的封建思想和天朝心態,因為文化永遠是中國人的根和本,文化永遠在我們周圍,等著我們去尋找,它不在某個政黨,某個朝代手裡,它就在我們的血液里,而這些,是他們飲毛茹血一族所永遠無法理解的。就像很多人會為中國電影總是拿不到奧斯卡而扼腕嘆息一樣,其實拿不拿得到就是個美國標準,如果得失心太重,拿到也好拿不到也罷,總是在耗心竭力辦事,不如拋開得失,專心做自己的事才是正道。再說了,就是因為你在乎,一件事才會顯得如此重要,那為何要在乎一個遠在美國拿美國標準來衡量電影的獎項呢?竊以為,這個獎項之所以有用,用處就在美國電影觀影官方指南而已。多了的,都是扯談,以及增他人榮光,賞自己嘴巴而已。

說了那麼多與電影不太相關的話,有些對不住,就權當一個瘋子的胡言亂語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