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

我是大卫/送信到哥本哈根(台)

7.3 / 6,757人    90分鐘 | Turkey:84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保羅費格
編劇: 保羅費格
演員: 班提柏 瑪莉亞鮑娜薇 吉姆卡維佐 保羅費格 瓊安普洛萊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om_dongdong

2012-03-11 23:55:36

《送信到哥本哈根》


小男孩大衛,是一個持不同政見者的兒子,自幼成長於保加利亞的勞改營裡。對年幼的大衛來說,除了幻想中的媽媽和像上帝一樣在監護著他的強尼斯叔叔曾帶給他過些許溫暖外,他在這個世界上還未曾領略過多少人間溫情。勞改營裡連十二歲的孩子都得去幹搬運石頭的苦力活,稍有不慎就可能大禍臨頭,大衛偷了一塊肥皂,便使幫他頂包的監護人強尼斯叔叔被當場槍斃,這樣的人間煉獄恐怕只有希特勒德國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才可比擬吧。

1952年的保加利亞勞改營中的政治犯會因為一塊肥皂而被當場處決嗎?也許是這樣,我不知道。這個類似納粹集中營的鏡頭給我的印象不是震驚而是懷疑,我認為這個片子的導演有些過於迫切的要以此來反襯出他所讚美的西方世界的花好月圓,這種簡單誇張的表現手法在某些特定人群的眼裡也許很激動,但這在類似像我這種沒有經歷過那段苦難卻又自認為對那段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就會很不以為然,因為這像極了冷戰時期的相互抹黑遊戲,似乎不把敵人表現得窮凶極惡就不叫藝術創作。大衛在旁人的幫助下逃離了勞改營,他徒步越過邊境跑到了希臘,再沿著纜繩爬到一艘輪船上偷渡到義大利,然後穿過義大利全境進人瑞士再飛往哥本哈根等等,這一路上,他所遭遇的每一個西方世界的老百姓都對他充滿了善意,但每每這個時候大衛的腦海中總會閃回出聯想起他以前在勞改營中類似或相關的悲慘場景,包括他的監護人被槍殺的那一幕。他本能的在逃避著,這些噩夢般的記憶始終在阻礙著他向人敞開心扉。他的旅程就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逐漸逐漸融化的過程,沿途的氣溫實在太高了,沒有一丁點理由讓他拒絕融入到西方社會的大家庭中,也許他變成水蒸氣要更合理些。

不可否認,這種「礦泉水似的情感小品」和《讀者》式的煽情的確有其催淚瓦斯的功效。為了寫這篇東西,本片我看了二遍,在第二次看到影片結尾處大衛終於找到媽媽的那一幕時,我的眼淚竟然很不爭氣的嘩啦嘩啦流了下來。不管是看見漂亮的小女孩還是遇到慈祥的老奶奶,大衛每次都會在腦海中浮現出的媽媽的幻影,當他真的走近媽媽時,他卻只是怯生生的說:「我是大衛。」 「我知道,大衛。我知道。」媽媽深情地把他摟在了懷裡。他媽的,我懷疑自己有俄狄浦斯情結。

本片的另外一個名字叫「我是大衛」,有人稱本片是和《放牛班的春天》差不多的「無可挑剔的平庸之作」,我不怎麼同意這個說法。跟《放牛班的春天》比,《送信到哥本哈根》要簡陋、侷促的多,幾乎所有的細節都不值得推敲,怎麼想都覺得牽強附會。我比較同意這個叫「極品網蟲」的傢伙評價這部電影時最後說的那句話:「有時候對一部電影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它的思想有問題,而是它壓根兒就沒有思想。」

2006-4-19

一個人如果一直沒有找到值得他為之獻出生命的東西,那麼他就沒必要再活下去了。——馬丁•路德•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