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喵
2012-03-06 00:45:17
不管你如何努力你就是再也見不到那個人了
看這部片我正處於一個非常時期,外公剛剛去世。這個時期裡面我拒絕接觸一切可以勾起我任何回憶的電影,只看腦殘搞笑喜劇片,帶一點點溫情的喜劇片也絕對不看,因為我萬分害怕碰觸到內心那麼一點點的柔軟回憶。我在風行上搜索喜劇片的時候偶然看到了這部片,而看下來的結果是淚流滿面。
我並不是職業影評人,勾起我唯一想給這部影片寫一些文字的其實是影片關於那個你再怎麼努力你都無法再見到的那個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奧斯卡有社交恐懼症,對聲音非常的敏感,生活在對一切未知事件的恐懼中,害怕和人溝通,不喜歡打電話。而現實中的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在影片中的演繹和行為我都可以感同身受。那是我埋藏在內心最深處的那個小孩。
成人世界中你沒有那麼多願意和不願意,你每天必須強迫自己和陌生人說話,強迫自己去擠擁擠的地鐵,強迫自己不停地給客戶打電話。但是內心的那個我簡直煩透了這一切,我想像那個爺爺一樣不說話,我想和奧斯卡一樣躲在自己的世界,躲避任何來自城市中的喧鬧和噪音。然而,人不可能一直靠躲去迴避一切事物。
而奧斯卡不可能一直拒絕長大。那個最理解他給他最安全溫暖的父親終於毫無預兆的離開了他,為了找到那一絲絲和父親有一點點聯繫的線索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突破那個躲在角落裡面蜷縮的,弱小的自己,嘗試走出去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發生聯繫,每見一個人,每天走出家門都是一次挑戰和突破。每敲開一扇門之前他都需要鼓起自己最大的勇氣,去全力以赴。那個尋找和父親連接的小男孩變得那麼勇敢和堅強,回憶中的父親一直一直鼓勵著他。
看到叫喊著搖著手鈴和地鐵一起在大橋上奔跑奧斯卡的時候我第一次忍不住眼眶濕潤。那是他第一突破自己的恐懼,第一勇敢的在他眼裡的危險中奔跑。
影片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闡述,評分也和預料中的一樣,很低。甚至有很多評論說煩透了這個神經兮兮的小男孩,討厭他rap一樣的絮絮叨叨,把他那種歇斯底裡的抓狂看做刻意的做作。個人覺得這和影片的關鍵詞有一定關係,豆瓣上這部影片的關鍵詞是:劇情,懸疑,冒險。而風行上更扯淡,喜劇!!著些詞語導致本想看懸疑的觀眾看到的是莫名奇妙的線索和無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冒險的觀眾看到的是做作的瘋狂和無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喜劇的觀眾看到的是根本沒有任何笑點和無休止的叨逼叨。這部影片的定位本身就出了問題。
所以我更願意把影片看做是一部心理劇。
在我看來,他的每一次流淚,每一次絕望都那麼真實,且不說在一個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身上,去面對這些傷痛有多麼困難。就連一個成年人,我自己都難以面對,而我和影片中的成年人一樣選擇了迴避這些傷痛,束之高閣下再碰觸。
爺爺的過世確實是我生命中第一經歷親人的離開。那種恍惚,心不在焉的感覺確實很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錯開別人家的門,公交車坐過站,褲子穿反,菜炒好打開電飯煲發現裡面米還是米,水還是水,突然崩潰的哭泣,入夜後莫名的恐懼。。。 。。。那個時期的我和小奧斯卡一樣,不能夠相信和接受這個人你就是再也見不到了。不相信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努力的想要找到一絲一毫和這個人的聯繫,但是無論如何都抗拒不了這個人離自己越來越遠。
我到現在都深深的記得,看見爺爺遺體的那個時候,還覺得他在呼吸,下一秒眼睛就會睜開,甚至懷疑醫院是搞錯了,在進火化焚燒爐的前一秒鐘都在努力的確認這個事實。然而,你就是永遠的失去了這個人,再也聽不到,再也看不到,再也觸摸不到!
成年人都如此恍惚,如此難以接受,更何況是個對於死亡都無法定義的孩子。
這個感情和小奧斯卡無法接受入殮的是個空盒子一樣,他沒有辦法接受和相信自己的父親就這樣再也見不到了,再也無法觸及到,他寧願相信父親在那個消失了的第六街區,相信父親一定給他留下線索,彷彿一個約定,他就是要去兌現。所以他瘋狂,他勇敢,他執著,他不停的叨逼叨,為無法接父親最後的那個電話而愧疚不已。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911,但是我自始至終都沒有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上面,和我完全建立連接的是小奧斯卡對於失去父親的感情,這部影片完全打動我的也是這份感同身受的感情。沒有那麼多背景,沒有那兒多的拍攝手法,沒有那麼多的光影,沒有那麼多的劇情設置,也沒有那麼多高度,就是那份真實簡單的感情,那麼響,非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