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上湯菠菜

2012-02-25 02:10:14

鳥兒們不會等任何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度以為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紀錄片最合適呈現。但看了《觀鳥大年》,覺得喜劇未必不是合適好的方式。可是作為紀錄片、尤其是關於自然的紀錄片,往往因為真實而震撼人心,觀者如我之類會由對自然地敬畏之心生發出一種難以描述恐怖之情——一種奇怪的圖騰與禁忌。《海洋》一片中充滿了靈性有愛的畫面,但缺少了人類的鏡頭,自然是多麼空寂,即便有其他生命存在,沒有人類的世界一定是荒寂的。「把觀鳥變成比賽」?也許是對自然的一種褻瀆,可這又怎能不說是一種扭曲了的愛?
    作為一個有過觀鳥經驗的環境保護關注者,情不自禁地想叨叨幾句。《觀鳥大年》是一部喜劇,但卻充滿了憂傷。幾個人為了角逐冠軍,展開了各種明爭暗鬥,牽涉了友情愛情和婚姻。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很歡樂的片子,很多對白堪稱經典,布拉德的手機鈴聲多麼拉風啊?「Bird、Bird、Bird」,這是手機鈴聲中的戰鬥機吧。哈哈哈。
     簡言之,觀鳥需要有錢、有閒、有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愛,最終的指向是有癮。觀鳥是個勞神費時耗錢的事兒,但樂趣自在其中。觀鳥是有代價的。要有裝備,長槍短炮,要有時間,夜以繼日的等待,斯圖還有自己的私人飛機,可以到別人到不了的高度,看別人看不到的鳥;說白了,觀鳥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觀鳥同樣是個技術活兒,需要分辨聲音,模仿並引誘,識別鳥類之間的細微或者叫細緻的差別。這技術可以學習,《鳥類圖鑑》可能是好的入門教材。需要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嚴謹的氣象知識。
    觀鳥需要接受很嚴謹的教育。需遵循「不成文的必要禮節」,很可能某個人的些微舉動將導致所有人的前功盡棄;要適應照相和文字記錄的信用監管體系,很難想像在中國有類似的比賽會出現何等怪象。
    關於觀鳥的電台和資訊傳播機制;就這個問題拓展開來,想說的是對自然環境的監管體系,監管這個詞處處體現了人類中心主義立場,在美國觀鳥愛好者之間何以有如此便捷通暢的資訊分享機制?在技術媒體時代,這個資訊共享機制可以借鑑來進行各種動物保護。
    影片中有很多堪稱經典的對話,「在輻射整個大西洋沿岸的危機中生存的人們」(10:00),面對這個問題,為什麼觀鳥,為什麼不去做更需要救助的事情? 「有用焦慮」出現了,觀念究竟有什麼用呢?沒有獎勵,還搭錢進去?這是一種內在的激勵!!!像布拉德這樣的邊工作邊觀鳥的還是好的,很多人甚至為了觀鳥拋家舍業了。這個話題可以繼續展開,正好與當下談論的歸真堂獲取熊膽有很大的關聯。
    在中國,有些攝影家會為了一個悽美的鏡頭不惜擾亂動物的生活習慣甚至犧牲動物的生命。我所說的「好」只是存在與這部片子中,我說的中國的「不好」則是我的切身體會,也許這樣的對比沒有實際意義,不過為我自己的喜好背書,但實際的情況是,2010年,在上海南匯很多人張繩結網地翹首以待從西伯利亞來補給的鳥兒,好賣個好價錢。2010年在有幸在上海南匯觀鳥,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性黑暗,人們張網捕鳥,為了食慾,無所不用其極。很多時候,很疑惑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哪裡去了(或者說千百年來究竟有木有)?這種根深蒂固又源遠流長的通吃文化——一切都可以歸結到口欲之上,究竟怎樣形塑了國人對自然的認識和親近?
    俄懷明的垃圾場,這個畫面給我特別深的震撼,如果大家有幸看到王久良先生拍攝的《垃圾圍城》,相信裡面也會有類似的畫面。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未必比中國好到哪裡去。最恐怖的現象就是未來的地球上到處都充斥著垃圾,最後垃圾將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影片的很多畫面特別唯美,禿頭鷹的求愛鏡頭,布拉德的老父拖著疾病病體在那裡聆聽貓頭鷹等,無比準確地直擊我們內心的脆弱之處。
    影片最後Bostick來到了中國,導演是有意安排的,這個故事會有續集,結果可能是《海豚灣》之類的,這幾年正值中國的動物保護風起雲湧的時候,也是人們的慾望被無限激發的時候,動物保護主義者和自然環境教育者面對貪婪無知等等的挑戰,可能會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輿論風暴乃至交惡。順便在豆瓣簡單查詢了一下關於「鳥類圖鑑」的書籍,基本「(目前無人評價)」或(少於10人評價)。這說明觀鳥在中國知曉率很低,遑論參與度了。往大了說,中國的自然教育是失敗的。說到最後還是想回到自己的國家來,我們什麼時候也能有類似的人並上演類似的事情?與動物和諧相處,而非一切都是盤中餐。
    影片也講述了斯圖和布拉德的友誼,其實他們的友誼也想自然和人類的關係。
    最後以兩句台詞結尾「一旦失去平衡感,就會迷失方向」。「鳥兒們不會等任何人,稍縱即逝」。抓緊觀鳥吧!熱愛自然,從觀鳥開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