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強‧艾德格--J. Edgar

胡佛/强‧艾德格(台)/J.艾德格(港)

6.5 / 133,676人    137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達斯汀藍斯布萊克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喬許盧卡斯 娜歐蜜華茲 德莫麥隆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暗地妖嬈

2012-02-15 21:37:23

我就在那兒


看《胡佛》之前,我一直對這部電影不抱希望,一是因為題材有嚼頭,但表現形式未必就能推陳出新;二是因為男主角的問題,萊昂那多•迪卡普里奧的神經質的確適宜,但有時候「火侯」這東西指的不僅僅是「爆發力」,卻是需要克制與靈氣相輔,方得圓滿。倘若說我對《胡佛》還有所期待,那也和許多影迷一樣,只是對伊斯特伍德的期待。
可是當電影看完之後,卻著實把人嚇了一跳,只因這種處理方式是我這孤陋寡聞之人從不曾見過的,利用「虛假敘事」的電影不在少數,從希區柯克的《慾海驚魂》開始,我們就已經領教到什麼是「故弄玄虛」了,但那些片子多數只是為誤導觀眾或者說糾正觀眾的觀影習慣思維而設計的。後來,它們被用在很多關於精神分裂妄想症的所謂心理驚悚片中,用到爛了大街。那麼,嘗試一下用到傳記電影裡去呢?我恐怕要說,只有刻畫胡佛這麼有爭議的大人物才用得上。好吧,也許《飛行家》的劇本屬於傳統刻板;《莫扎特》立足點非常給力但電影本質上還是借「詆毀」之名給莫扎特建了一座紀念碑;《一代情梟休斯》是浪漫至極的愛情電影;《公眾之敵》則沉迷於冷腔冷調的構築傳奇。只有《胡佛》太難料理,因為伊斯特伍德有自己對這位歷史人物的評價,但又不能無視他謊話連篇的自傳,要如何把「理智」與「情感」融為一體?這是個問題。
胡佛是個另類,作為矛盾體,這個人太關注「真相」與「事實」,他甚至為了挖掘隱私而研究出一套縝密的監聽系統;同時他又習慣說謊,因為深諳愚弄公眾之道;更微妙的是,謊言與真實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當公眾認為他有名無實,為了讓大家看到「實際」,許多不是他做的事情他都認了,以便樹立FBI創始人的威信;可誰說那些逮捕的罪犯,破獲的大案背後沒有胡佛呢?他用漫畫和傳記,以及捏造的「真相」告訴大家:「我一直在那兒!」
沒錯,他一直在那兒,若不是他,就沒有「犯罪現場調查」,若不是他,甘迺迪的風流韻事永遠不會有太多人知道,若不是他,警察那有這麼快就從一枚指紋找到一個人?若不是他,總統們不可能總是對他抱有複雜的感情,表面上愛他,背地裡恨他。作為一個知道太多真相的說謊者,劇本也便跟著說謊,然後通過他的夥伴兼同性戀情人托爾森之口,把觀眾需要知道的真相,以及電影人想要表露的見解一一呈現。起初你可能會認為荒唐,但轉念一想卻不由感慨:「沒錯,他雖然不在現場,可他一直在那兒!」
FBI高層對《胡佛》從頭到尾都沒有太大意見,除了他與托爾森的基情之外,他們認為這是胡編的,但卻是伊斯特伍德這部作品裡從頭到尾都沒有更改過的「事實」。劇本用這樣的表現形式刻畫了胡佛這位「幕後高手」的偉大,同時也指出他絕非聖人,也會犯許多錯誤,政見甚至非常激進,但這些正是胡佛能有創舉的根源所在,他成功建立了他的威信,以及FBI的威信,儘管名人的威信底下往往填有許多讓人不太愉快的真相。奧里弗•斯通的《小布希》塑造了一個剛愎自用又一直活在父親陰影之下的男人,他有很多身不由已的地方,電影真正有拔高的地方僅限於球場上的歡呼,因為總統也是在做秀。《胡佛》做的更乾脆及巧妙,它用一幀一幀的謊言推砌出了真相。
順便提一句,萊昂那多的表演竟沒有我想像得那麼糟,實在很意外,他詮釋胡佛的老態與強勢背後的脆弱,簡直絲絲入扣,可見先前我是被海報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