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莎士比亞的祕密--Anonymous

匿名者/无名风云(港)/无名氏(台)

6.9 / 37,086人    130分鐘

導演: 羅蘭艾姆立克
編劇: 約翰歐羅夫
演員: 萊斯伊凡 傑米坎貝爾鮑爾 大衛休利斯 凡妮莎蕾格烈芙 裘莉李察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聶景朋

2012-02-13 22:49:09

身與名俱滅,唯有words不朽


【為了威廉·莎士比亞,多給一星】

本片開場用的是莎劇時代的老把戲:讓一位「報幕人」告訴你,這是戲。以此赦免了所有狗血的安排。回望大神莎翁本人,當年編得又怎麼樣呢?陰謀、愛情、邪惡、巧合、錯誤的喜劇、絕望的悲劇,無非如此。現代社會的優勢,是可以給伊莉莎白一世的葬禮補一個航拍鏡頭。那時除了上帝,誰也看不到這個。

關於莎劇的作者,學術界也一直小有異議。原因一是以莎翁的鄉村小學學歷,能否寫出經常引經據典、題材涉及古典學養甚多的劇本;二是不但這些劇作並無手稿傳世,就連莎翁手書的私人信件也不見於史,難免要讓人懷疑其中的緣由。然而無憑無據之下,想證明劇本不是他寫的,並不比證明是他寫的更容易(請勿聯想某官司)。本片只不過想像力發作得更怪咖一點,拋出了極端的「文盲說」。頓時讓正統的莎評家們怒火爆檔。俄狄浦斯之類艷俗奇聞,倒在其次了。

其實這個牛津伯爵的故事,與其說是黑化了莎士比亞,不如說是戳死了普天下的文學青年——沒錯,大家都知道他們是一群與眾不同的生物,為了他們的創作,可以吃糠咽菜,不在乎傾家蕩產,父母的反對永遠無效,辱沒家門的威脅不值一提,仕途經濟的忠告統統退散,老婆的抱怨充耳不聞。為了寫出一部《哈姆雷特》,被包養被潛規則又算得了什麼?即使在世時默默無聞,但《紅與黑》的初版不是也只印了500本?而現在本片告訴大家:就算你忍受了所有這一切,也寫出了《哈姆雷特》,最後名垂青史的仍然有可能不是你,而是一個文盲。

這是比亂倫還要終極的幻滅。即便不算那些更慘烈的情節——這並非為了生活所迫而做的代筆,而且反要自己花錢請這個文盲做「代言」——也仍然沒人能肯定,是不是真的有這樣一個「無名氏」,也許還不是伯爵,除了這些偉大的劇作之外,什麼都沒有留下。觀眾的歡呼、掌聲,後世的讚美都和他無關。儘管他的經歷可能沒有這麼跌宕起伏,只是一出更平庸的喜劇。可把《哈姆雷特》作者的名銜拱手讓人,難道不已是一個真正的天才最殘酷的結局?顯然,編劇相信文學是一種詛咒。要寫出那種流芳百世之作,就得付出最大的代價:不但與現世的功名利祿甚至是王位擦肩而過,還得把身後留名的指望都一併犧牲。這想法冷酷多於荒謬。以致為了不喪失對命運的信心,人們寧可相信,世上沒有這種悲劇。像威爾那樣,由手套匠人的兒子變成名利雙收的偉大劇作家,才是人世的法則。

我也願意相信這法則。可惜這法則一到其他的人身上,就變了臉:這是克里斯多福·馬洛的第幾個死亡版本?《莎翁情史》里他稀里糊塗地做了威爾的替死鬼,這次乾脆是被威爾疑似性地幹掉了。為了讓這種幹掉理直氣壯,還拿他的「密探」身份好做了一番文章。本片之所以抽中本·瓊生作為正面男二,唯一的依據也就是他為對開本文集寫的那篇序。也許他確實為人要厚道一點,但用他的「好人好報」來頂替馬洛的成就,比「純屬虛構」的劇情本身更「反文學」。實際像這種仿野史真戲說的貨色,還不如編到馬洛的身上更靠譜。以他那29歲便死因至今不明的一生,最適合作一個驚悚陰謀故事的主角。遺憾在於,那不會有拿莎翁做文章的這種「話題效應」,從而也就難讓製片人動心。

南安普頓勳爵的美麗長髮造型無誤,卻註定為那些著名的十四行詩又當一次炮灰,似乎父子關係的解讀就比同性戀體麵點?不過在所有的「胡編亂造」中,最讓人驚喜的還是這個酒徒、色鬼、文盲三位一體的威爾。當他自己是一個編劇的時候,曾把聖女貞德寫成蕩婦和女巫,就為了滿足英國觀眾的愛國主義要求;那麼想來他也不會在意後輩為了招攬觀眾,把自己編成一個文盲。說到版權這件事,他早已寫過了: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也仍然甜蜜芳香。同理,無論牛津伯爵還是莎士比亞,都無謂於這些words,唯有它們才擁有不朽的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