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落跑教宗--We Have A Pope

教皇诞生/落跑教宗(台)/

6.7 / 11,925人    102分鐘

導演: 南尼莫瑞提
編劇: 法蘭西斯柯‧布魯尼
演員: 米修比哥利 南尼莫瑞提 澤西.史杜爾 瑪姬麗塔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帕克

2012-02-07 06:35:56

教宗很忙


教宗很忙
[教宗誕生]Habemus Papam
導演:南尼·莫萊蒂Nanni Moretti 主演:米歇爾·皮寇利Michel Piccoli/南尼·莫萊蒂Nanni Moretti/馬吉莉塔·貝Margherita Buy
類型:劇情/喜劇
出品:義大利01 Distribution
片長:104分鐘

媒體評論:[教宗誕生]強調了體制下人性的成功,但莫萊蒂的敘事結構,還有待提高。《衛報》
[教宗誕生]真正的牛逼之處是米歇爾·皮寇利的表演,85歲的他,其給教宗灌輸了異常哀傷,失望而又誘人憐憫的眼神。《Movieline》
[教宗誕生]證明了南尼·莫萊蒂拍攝好看主流電影的能力,但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丟掉自己的堅持。《看電影》


      義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的新作[教宗誕生]是一部充滿小智慧的電影,在這讓人會心一笑並扼腕嘆息的一個多小時中,莫萊蒂表露了自己曾經單槍匹馬打下半壁義大利電影江湖的實力。這位被稱為帕索里尼接班人的當代左派電影人,證明了即使把舞台設定在刻板教條的梵蒂岡,即使不用任何苦大仇深的現實問題,即使不使用任何誇張的肢體語言與笑話,也能拍出輕鬆有趣的現實主義佳作。如果說[兒子的房間]代表著莫萊蒂最深刻的思想,[親愛的日記]代表著莫萊蒂最本色的自我,那這部[教宗誕生]則很好的在二者之間找到了平衡點,足以被稱為迄今為止最成熟的一部莫萊蒂電影。

兩個莫萊蒂
      歐洲的作者導演絕對不在少數,但能像莫萊蒂這般,一手掌握自己創作的,卻絕對是極個別。作為義大利影壇最早擁有自己製片公司的莫萊蒂,對自己作品由表及裡的控制絕對是變態級別。雖然演技萬年不變,但他卻對主演自己的電影異常熱衷。而這部[教宗誕生]里,他所扮演的布雷茲則是其眾多電影角色的延續。
      與[兒子的房間]一樣,[教宗誕生]中的莫萊蒂依然是一個略顯尷尬的心理醫師。在梵蒂岡的諸多教條面前,這個角色的憤世嫉俗,顯得異常不合適宜,用一個個驚世駭俗的言論,衝擊著被一代代誤讀的梵蒂岡聖率。在莫萊蒂這個無神論者口中,《聖經》的一字一句都和精神分析暗合,在他看來,蔓延了千萬年的基督教文明,其實卻應該從另一種科學的角度,得到人性化的詮釋。相較於梵蒂岡的各類主教,其實莫萊蒂之前諸多電影所倡導的當代精神分析,在本片中也並非科學,在對體制的嘲諷之外,這次的莫萊蒂也多了一分自嘲,在他看來「一切問題都應該被歸結於三四歲時的創傷」這樣的觀點與整個梵蒂岡一樣,是一件無厘頭的笑料。正是這樣娛人娛己的智慧幽默,讓[教宗誕生]中的莫萊蒂,有了些伍迪·艾倫的感覺。
      鏡頭前的莫萊蒂有些當局者迷的低調,鏡頭後的他則更多的懷有某種惡意的玩世不恭。在他看來,權威都不算什麼,教條也與他不沾邊。相較於千萬人歡呼的教宗加冕,莫萊蒂本人倒是更願意用濃墨重彩,說一說那場有些超現實的主教排球世界盃,陽光下的肆意揮灑汗水,配合上優雅的剪輯和慢鏡頭,四處奔跑的老頭,莫萊蒂的幽默,其實也並不在於諷刺,更多的還是他對所有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合情合理的設計。

一個脫線梵蒂岡
      與艾倫的中產階級溫吞不同,莫萊蒂則明顯帶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在全片開場的教會熄燈烏龍世界中,莫萊蒂便飈了一句堪稱點睛的問句「外面的人知道我們裡面燈滅了嗎?」確實,展現一個不被外人所知,梵蒂岡漆黑的另一面,也是這部[教宗誕生]的主旨。不過,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莫萊蒂並不想諷刺,而更偏向於真實人性的呈現。在選舉教宗的非常時期里,整個梵蒂岡,處於封閉狀態,各個人之間的本性也開始顯露。如果放在別的導演手裡,權力的遊戲必將是勾心鬥角,讓整個梵蒂岡殺的難解難分,但莫萊蒂卻不會如此賣弄戲劇衝突。
       在本片中,主教們則更像是一群生活在世外桃源的孩子。他們害怕被限制自由,害怕承擔過重的擔子,在道貌岸然的選舉現場,他們一個個心中所想只是「主啊,千萬不要讓我當教宗」。但一旦出了會場,則又會因為自己的賠率不如別人,而暗自爭風吃醋,以致於被有些場外觀眾戲稱為「梵蒂岡幼稚園」。與大多數電影中的主教或腐敗墮落(如[教父Ⅲ])或道貌岸然([人與神])的形象截然不同,莫萊蒂的脫線梵蒂岡,塑造的卻是一個個有血有人的真人。他們的喜怒而樂平常而又複雜,沒有什麼多餘的想法,總是在盡著自己的本分。在看過他們的連珠妙語之後,「可愛」絕對是大多數觀眾對這些不那麼高高在上的教士最真切的總結。不過,話說回來,讓主教們走下神壇,顯然體現了不少莫萊蒂類似文藝復興一般的人本主義精神。莫萊蒂表達了其對於權威的不屑,作為上帝的僕人,梵蒂岡中衣冠楚楚者,在他的電影中,並沒有什麼的特權。現實中,他們可以傳神的旨意,但在電影中,卻必須被導演一視同仁。眾人平等的左派精神,才是莫萊蒂個人信仰的真正註腳。

半部勵志好萊塢
       如果說之前的莫萊蒂一直恪守著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的偉大信條而必須讓觀眾與電影保持距離的話。本片則像徵這莫萊蒂藝術手法的90度大轉彎,在全片的大多數時間裡,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宛若一部好萊塢電影。觀眾彷彿看了開頭,便可以想到全片的走向。但慢慢的,我們卻發現,其實真真被牽著鼻子走的是我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觀者。
       前半段,教宗上任之前,突然心理疾病爆發,臨陣脫逃,教會找來心理問題專家莫萊蒂前來診斷。看到導演本人親自上陣,大家本以為故事會如[國王的演講]一般,進入亦師亦友的二人如何克服內心的艱難險阻拿下教宗桂冠的故事。但隨著教宗的棄國出走,師友二人組頓時坍塌了一半,而莫萊蒂也在後半部影片中成為了一位絲毫不影像故事發展的旁觀者。
       尋找自我的心理壓力落在了教宗一人的肩上,故事也走入了另一種好萊塢俗套。像[蘇利文的旅程]中,因不想再拍喜劇而上路尋找悲劇素材的導演一樣,本片中的教宗本人,也踏上了一段自我救贖之旅。教宗雖然有心再回體制,卻漸漸的與我們的預期越來越遠。咨尋心理醫生,得到的都是些有的沒的廢話,雖然電視裡天天在召喚著他回去上任,他卻不緊不慢的玩消失,甚至願意重拾年輕的夢想,琢磨著噹噹臨時演員。最終,教宗做出了最艱難的決定——重回梵蒂岡。大家都以為料想中的結局終於要來了,結果,他卻來了一個當眾辭職,最終決定堅守內心深處的自我。
      雖然導演莫萊蒂有些使詐的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演員表的第一個,但由法國老牌演員米歇爾·皮寇利扮演的教宗,卻是本片毫無爭議的男主角。這位從新浪潮時期的[輕蔑]一路走來的演員,確實有著本片教宗的相似的特質。雖然掛著個法國官方電影協會名譽主席的尊號,但骨子裡的皮寇利還是有諸多自由狂放的六十年代因子。他在本片中的不羈演技,便是明證。這位慈祥的老者,在經歷了幾十年人生起伏之後,也真正理解了當年叛逆的真諦。而帶著智慧的反叛,則是皮寇利能給予莫萊蒂和這部電影,最好的禮物。
      通過這樣一部電影,不難發現莫萊蒂本人的成長。從當年的激進意識,到如今的客觀面對,雖然拍起了老人電影,但他卻離正是剛入中年的創作旺盛時期。莫萊蒂並不超脫,他只是終於找到了更好拍攝電影的方式,雖然在本屆坎城,本片並沒有如預期般再度得獎,但不可否認的是,各路影評的肯定,依然是他繼續完善自我的動力。事實上,過於主觀自我,一直是莫萊蒂的死穴,本片在保留了莫萊蒂愛自說自話的老毛病之上,也發掘了其電影別樣的可能。[教宗誕生]以及和皮寇利的合作,是莫萊蒂向主流靠攏的一個信號。他的才華無需置疑,但能否跳出自我,拍攝一部真正的集大成之作,還有待時間考量。

★★★★(文_西帕克)

(原載於《看電影》,特別加映欄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