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雨果的冒險--Hugo

雨果/雨果的巴黎奇幻历险(港)/雨果的冒险(台)

7.5 / 336,976人    126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約翰洛根
演員: 克蘿伊摩蕾茲 艾蜜莉莫蒂兒 裘德洛 海倫邁柯瑞 克里斯多夫李 雷溫斯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気小圓頭

2012-02-03 03:17:35

重返電影的「摩登時代」


去年3月從Deauville返屋企,先坐的火車到巴黎,Montparnasse車站好像也沒給我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月台、穹頂、電子顯示器上不斷變幻的車次和時間,至少從內部看起來跟其他歐洲城市的中央車站沒什麼不同。未做停留便匆匆離開,沒想到竟錯過了一段電影傳奇。正是在這個車站裡(當然是搭的景),馬丁·斯科塞斯通過一個孩子的探險旅程為觀眾們表演了一個神奇的電影魔術。   
《雨果》是一個3D兒童片,改編自Brian Selznick的小說《造夢的雨果》(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表達的卻是一份標準的影迷情懷。大概是因為除了導演和主創人員,就連小說的原作者自己也有著引人注目的「電影身份」——表兄David O.Selznick是《亂世佳人》的製片人。而老馬丁在儘量保持原著內容的基礎上也加入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讓2004年與他合作過《飛行家》的編劇John Logan塑造了一個孤獨、憂鬱卻機靈無比的孤兒形象。所謂馬丁的風格,體現在當你第一次看見小雨果的時候,他正躲在火車站內巨大的掛鐘背後,透過「4」字中的鏤空,凝視著車站內上演的一幕幕「人間喜劇」:賣花的小販、溜躂思科獵狗的女人以及她的求婚者,殘疾的車站警衛和他能辨別流浪兒的杜賓犬……都很像巴爾扎克筆下的小人物。這些既是雨果的視角,也是導演及觀眾的觀點。就在這個初始的場景里,很多故事像齒輪一樣飛快地旋轉,等待著被電影訴說……然後我們看到小主人公穿過車站內部複雜的機械結構,來到另一面鐘的背後——在那裡,他可以窺視玩具店和它的老闆。那是一個漂亮的讓人想起《好傢夥》里Busby Berkeley和Henry Hill進入酒吧那場戲的長鏡頭。包括後來攝影機一直跟隨著被警衛和他的杜賓犬追逐的雨果,飛奔過火車站的大廳、樓梯、陡坡、人群、甚至小販的跨下。這些都是典型的兒童電影裡的追逐場面,笑鬧的背後,展示的卻是一個《摩登時代》般的充滿現代性的巴黎(齒輪、時鐘、火車,現代性的重要意向)。老馬丁忙碌的鋪開雨果透過火車站高處窗格所看到的世界,而這種手法在他的電影《Kundun的一生》(豆瓣敏感詞)里同樣用過——年輕的Kundun望著外面與他隔絕的城市,是同樣一種令人憂慮的孤獨感覺。   
這本是一個孩子在跟我們分享他們發現的故事,但漸漸的,觀眾很快發現自己隨雨果一起從一個發現者變成一個參與者。管理著火車站裡所有「時間」的小雨果嘗試著修理好一個已逝父親從博物館帶回的機器人,因為他認為父親在這個機器人中留下了資訊。他從玩具店的老闆那裡偷來了一些零件,但最關鍵的是,他還需要一把可以插入心型鎖孔的鑰匙。而這把鑰匙的主人就屬於玩具店主的教女Isabelle。理所應當的,兩個可愛的孩子打開一個神奇之門,在這門的背後,觀眾驚奇的發現,壞脾氣的玩具店主、有白鬍子和陰鬱警惕眼神的老頭居然是喬治·梅里埃。這個名字對小雨果和當代觀眾來說可能沒有什麼意義,但對於影迷來說,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含義,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個影迷。  
作為電影的先驅者,1895年12月28日,梅里埃在巴黎看了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之後便沉迷其中。當盧米埃爾兄弟專注於非情節的紀實電影(他們稱之為 actualités)時,梅里埃卻通過移動攝影、迭印法、遮蓋法和多次曝光等手法,奇蹟般的製作了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即便現在回看起來,這部不到12分鐘長度的科幻片依然讓人驚嘆,主人公駕著火箭飛進「月球之眼」,在經歷過一番與月球人大戰的冒險之後,回到地球。可惜後來一戰的爆發讓他一貧如洗,一手創立的電影studio隨之倒閉。一生所拍攝的500部電影被迫賣給了一家化學品公司,那些膠片被溶解後製成高跟鞋的鞋跟。用賣電影的錢,梅里愛在Montparnasse火車站開了一間玩具店,從此退出了電影史的舞台,也不願再回想當年。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電影裡梅里埃的那句台詞:My lift has taught me happy endings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   
但The story has not over yet。電影夢再過一百年也不可能做完。而那些偉大的舊夢,無論什麼時代重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都能讓人激動不已。   
其實我想,這樣一個兒童片本來是無需花大成本(1.7億美元)拍成3D的,但老馬丁卻願意冒這樣的風險來向偉人致敬。他試圖用立體的影像讓觀眾重回梅里埃的「造夢」實境裡,親身體驗世界上第一座攝影棚的魔力和拍攝《月球旅行記》的過程。我印象里馬丁·斯科塞斯好像沒在自己的電影裡客串過什麼角色,但這次卻客串出演了一位攝影師。好萊塢最近大刮懷舊風,《藝術家》、《與夢露的一週》和《雨果》紛紛入圍奧斯卡,大約是身處3D技術大發展的變革時代,參與變革者設身處地,總會對歷史上篳路藍縷的拓荒者產生共鳴,恰如那個被人反覆提及的例證——《雨中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