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藝術家--The Artist

艺术家/大艺术家(台)/星光梦里人(港)

7.9 / 248,700人    100分鐘

導演: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編劇: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演員: 尚杜賈丹 貝芮妮絲貝喬 約翰古德曼 麥爾坎麥道威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気小圓頭

2012-02-01 21:14:29

「非典型默片」的藝術創新


《藝術家》當真是近年來少有的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的電影,倒不在於其中蘊含多麼深邃的內涵,而在於形式上有一個漂亮的藝術創新。
回想過去,當電影還只是一個偉岸的啞巴時,都是誰在扮演著德藝雙馨藝術家的角色?主人公George Valentin的扮演者讓•杜雅爾丹,也是哈扎維納西烏斯導演的法國間諜劇《里約諜影》裡的男一號,有著光澤的頭髮、上挑的眉毛和結實的肌肉,一看就是大眾情人般的范兒。公眾的崇拜也讓他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個無憂無慮的自我陶醉者,每日帶著他「愛演戲」的小狗周璇在無言的妻子和其他演員之間,在貝利佛山的紅毯上展示著屬於他的榮耀。
但僅僅是兩年之後,有聲電影的興起給了這個默片時代的英雄當頭一棒。有聲片中優美的音樂和明亮的顏色很快便讓觀眾不再懷念屬於默片的那個「摩登時代」。正如《日落大道》的主人公一樣,George也不得不被新的電影浪潮流放到好萊塢古典時期那座褪色的萬神殿中。與此同時,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名叫Peppy(活躍的人如其名)的女演員順應了有聲電影時代的要求,從默默無聞的粉絲、龍套,到「好萊塢甜心」的演變,如法炮製了《一個明星的誕生》式的成名之路。
George毀於他的頑固和驕傲,即便是最潦倒的時候,他依然拒絕「說話」,最後只有狗和司機仍跟隨著他。主人公的遭遇領人同情,更令人同情的是,不僅在好萊塢的影史上有許多這樣真實的主人公,同樣的事情也曾發生在中國。大家都知道阮玲玉之死和她留下的那句「人言可畏」的情殤,卻鮮有人知,彼時,默片中的「神女」因為國語不好在事業上也遭受著江河日下的折磨。所以,比起那些向「經典默片致敬」的通俗說法,我覺得《藝術家》毋寧說是導演在用一種失傳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方式,在向觀眾表達著自己對電影的愛意。為什麼是法國導演和法國演員排出了這樣一部電影?恐怕其中還有著法國人作為電影鼻祖的那份同George一樣的驕傲和固執。
其實嚴格說來,《藝術家》並不是一部默片。大量的音樂被鋪在了聲軌上,同時在個別段落也實驗性的加入了環境音、動作音甚至台詞(最後一幕)。為了讓觀眾產生更多的共鳴,導演在複製早期電影的視覺效果上也破費心思,甚至讓膠片的轉速從每秒24格降到了16格(人物動作加快)。片中大量的音樂取自希區柯克的《迷魂記》,而George和妻子吃早餐一場戲的蒙太奇場景,則是明顯效仿了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事實上,就連故事線也是好萊塢影史上屢次被翻拍的《一個明星的誕生》和著名的《日落大道》的混合體。《藝術家》並不是一個忠實的默片的複製品,它更像是一個再造的經典老爺車上被安裝了GPS導航系統。這部情懷製作無疑會是懷舊者的心頭之愛,亦如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雨果》(致敬梅里耶的《月球旅行記》)。
可惜,導演似乎有點得意於他的這種小伎倆。的確每一個細節看起來都很不錯,演員誇張的肢體語言、雙關的對白、傲慢與偏見的世俗價值觀以及那只比人還愛表演的小狗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藝術家》是一部高明的「偽默片」,但也許離偉大的電影還有幾分差距。
但值得肯定的是,近幾年來,在世界範圍內電影語言都始終缺乏必要的革新。《藝術家》這部「非典型默片」的出現確實是給觀眾帶來了一絲新意——但並不是革命,因為,歷史的車輪不會倒退,默片永遠不會復興,否則,那些新建的大量的3D-IMAX影院的老闆們要如何適從?畢竟,電影說到底,還是一筆生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