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 (Ivanovo detstvo)

伊万的童年/伊凡的少年时代/伊凡的童年

8.1 / 29,659人    95分鐘 | USA:84分鐘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Eduard Abalov
原著: Vladimir Bogomolov
編劇: Vladimir Bogomolov Mikhail Papava
演員: Nikolay Burlyaev Valentin Zubkov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abris

2012-01-19 19:45:38

暫且記下感想


第一句話,提綱挈領:因為看了雕刻時光第一章的關係,我看了電影伊萬的童年,作為不懂藝術的普通人,暫且記下感想。

伊萬的童年的開頭、中間穿插、和結尾都是男孩子的夢境。夢的解析裡面,老弗神神叨叨念了一整本的夢境是願望的改裝,兒童時期的夢境則更加真實的反應其願望的本體。12歲的少年的願望非常簡單,在母親的身邊玩耍,和妹妹一起吃蘋果打鬧。那些景色就好像是牧歌一般,安靜美麗。即便是黑白電影,也似乎能看到小男孩金色的頭髮,曬在大地上的金色陽光,和水面下星星的影子。這是最平常不過的生活,童年難道不應該就是這樣的嗎?戰爭年代這樣的生活只能是個奢望。
夢境越是美好,醒來看到的滿目瘡痍便越是殘忍。

看到小男孩少年老成的跑去了指揮部,說出自己的代號要求聯絡總部,用蘸水筆寫下敵人的資訊。眼神堅強剛毅,站姿坐姿甚至吃東西的樣子都遠遠超過了他的年齡。比我們當年的小兵張嘎更加覺悟更加革命,只有在夢境裡和麵對特別的人的時候,他才稍許回復到真實的自己。他尋求的是保衛偉大的祖國和家園麼——肯定不是,沒有家人的家園不過是回憶的墳場。當戰爭奪去一個人的所有的時候,人不會強大到去反思,去覺悟,只會找一個敵人去憎恨,去毀滅它們,也毀滅自己,不然就無法活下去。生與死的渴望是一個哲學命題,今天不想談……伊萬的想法,應該也逃不出,我已經在地獄裡面了,你們也要來,我跟你們沒完!
中間那一段伊萬在房間裡面想像著面對敵人的場景,不知道後來他又沒有實際做過。小男孩小的時候都喜歡玩打仗遊戲,就算長大了也會偶爾沉浸,不然那些遊戲公司的人都得去喝西北風。差別是那種臨場的真實感,遊戲之所以為遊戲,就是死亡不過game over,我們還可以改日再戰,而真實的戰爭則是one or never,掛了的話下輩子投個好胎,這輩子沒戲了。伊萬在那個自己的「戰爭遊戲」裡面表現出來的緊張,殺意,恐懼,讓人覺得真實,卻情不自禁的皺眉頭。
老塔的電影追求的應該是詩化的世界,不會和一些美國片那樣有過多的撒血漿揮大刀,當然以當年的技術也做不了那些。所以轟炸的時候拍著太陽沒入烏雲和十字架的倒塌,犧牲的戰友屍體被掛在沼澤里也沒有加入近的特寫。最後突然一個急轉入攻陷柏林,四處歡歌,伊萬最後留下的,是納粹在行刑前給他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裡面他含著憎恨的目光。
歡歌的音樂非常的耳熟,是父輩們都會高唱的喀秋莎,贏了,勝利了,又怎麼樣呢。孩子們已經死了,或是被行刑,或是被家人寧為玉碎的殺死,留下慘白的屍體或是一張照片,讓人對著一排排絞架不忍想像。
我們還是需要用做夢來慰藉自己嗎?

戰爭是成年人的殘忍遊戲,小兵張嘎雖然搞笑,但是說難聽了就是洗腦,童年是寶貴的不該被如此利用。大多數時候,我討厭戰爭片,很多都是立場片面,毫無美感的東西。同樣的二戰題材,我國的抗戰片一般都是:鬼子真TM不是人,全是殺千刀的畜生。老美的一般是,日本人偶爾也是人,不過我們更人性,啊~。日本人的一般是,雖然呢……但是我們也是有愛的,儘管呢……其實我們反思了,對吧……恩你們懂得嘛……別老是那麼看著我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