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強‧艾德格--J. Edgar

胡佛/强‧艾德格(台)/J.艾德格(港)

6.5 / 133,588人    137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達斯汀藍斯布萊克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喬許盧卡斯 娜歐蜜華茲 德莫麥隆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2-01-17 06:20:42

這貨是Edgar,不是Hoover


J.Edgar Hoover,但凡看過兩部涉及大型犯罪的美國電影/電視的人,都曾經在台詞的哪個犄角旮旯里聽過這個名字。西廠——FBI——的創立者,近半個世紀權傾朝野,歷任八位總統而始終不倒。直至今日,FBI辦公室的內部裝修,Hotch叔Rossi叔們的名牌西裝,依然銘刻著這位一代目的性格與品味。

傳奇人物。如果按片中的說法,於「恐怖」這一領域中,在二十世紀的美國,J.Edgar Hoover實為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資訊戰(個人資料網路和資訊分類學)的最早提倡與實踐者,犯罪學(尤其是司法鑑定學和犯罪心理學)的先驅。沒有他,就沒有CSI就沒有CM就沒有《沉默的羔羊》就沒有今日的美國,亦沒有其他所有模仿FBI建立起來的專司處理地方警力無法handle的重大犯罪的中央性司法部門。
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Hoover卻未改變他在FBI始創時那一套應付「戰後非常時期」的「超常規做法」。在黑手黨猖獗之時,他不願將「有組織犯罪」作為FBI的首要任務而執意打擊「境內敵對勢力」(境外的敵對勢力歸東廠CIA管)。他將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擅用FBI的資源監視竊聽異見者搜集大量情報,以致甘迺迪和尼克森兩任總統都不敢奈他何。

水門事件之後,隱私安全的地位陡然提升,加上Hoover業已西歸,FBI指揮官的任期亦被限止在10年內,不再恐懼的圍觀群眾七嘴八舌,各種批評甚囂塵上。
按照人類的優良傳統,無論是讚揚或攻擊一個人時,伊的私生活比起伊的工作成就來說,總是更理想的目標。Hoover如此對付政敵,亦遭政敵如此反擊。
Hoover以「同性戀」攻擊Adlai 史蒂夫nson要挾Eleanor Roosevelt的同時,自己也被捲入基友流言且和他的副手Clyde Tolson被湊做堆。更有甚者,還有人言之鑿鑿稱其有「異裝癖」。而無論是這些流言蜚語的贊同者還是反對者都無有過硬的證據——Hoover確實終身未婚,也確與Tolson一生「友愛」(後者還是Hoover的遺產繼承人),但他生前也與女明星有過交往。

著名的紀實小說家Truman Capote(就是寫〈冷血〉的那位)坦承他傾諸筆端的小道消息並非事實,只是存心想看Hoover出醜。
一個人太有名時,就成了靶子。挺他的基友希望他是基友,恨他的保守派希望他是異裝癖,一把把口水射過去,靶面上已經看不出真實。如果要拍「紀實」性質的人物傳記,這塊口水滴答的靶子就是個麻煩——若要迴避這些爭議,那就什麼也拍不得;但假若不迴避,針尖和麥芒不管情不情願總要選一邊站過去,站得太深太穩難免有失偏頗,騎牆搖擺又恐怕一腳踏空。

東木爺爺表示他從來不幹這等挾流言以獵奇,秉立場而造謠的事兒。所以這片子,標題就不用Hoover那名動天下的姓氏,而取其名的縮寫與教名J.Edgar,Hoover簽名的前半部份。

人物傳記是有這等規矩的,如果是官方正史則用人物常見名,Frida的傳記自喚Frida,Patton的傳記標題Patton,Milk的傳記就是Milk,而跑野路子穿插小說情節的則需迴避,比如Nesh的傳記要叫A Beutiful Mind,濟慈的傳記得取Bright Star,Sade的傳記則名Quills(中文沒這規矩,比如葉問和黃飛鴻還有關雲長神馬的隨便喊)

這部電影的名字用了Edgar這一私下親友才使用的稱呼,先自聲明:這部人物傳記的核心並非要記錄FBI第一任指揮官生平所作所為,而是要通過這些有資料可依的事實和流播於民間的傳說,去窺視這個名叫J.Edgar的人的個性。
他無法信任別人卻又渴望依賴某個人的矛盾,對自身不足(口吃、異裝癖,性傾向)的恐懼,是他將自己武裝到牙齒打擊一切可能的侵犯以自保的內在動機。
他在政治權力上空前絕後的成功利益於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說他的內在恐懼及使用克服這些負面心理的渴求,折射出某一個時期的美國主流觀點。
通過J.Edgar,我們看到的是這個時期的美國曆史,處在這段歷史中的美國人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狀態下的犯罪史,以這些犯罪史對日後美國的立法與政策的影響。
影響跳過了J.Edgar的中年時期而直接跳入晚年——甘迺迪的政治左傾,從他上任始,美國進入了另一種歷史階段。

東木爺爺喜歡幹這種事。他不judge,不以「是」與「非」,「好」與「壞」,「正面」與「反派」將自己的人物塑型著色,然後推將出來給觀眾看「瞧,他其實是個好/壞人」。
他讓人物自己,在屬於自己的時代,用自己的聲音發言。也許這一句話這一件事在甲眼中是好的,許在乙看來就是壞的。但是那個說話的人,做事的人,總相信自己是對的。
而重要的不是好或者壞,而是為什麼……為什麼有這樣一種你或許不讚同的正義觀,這樣一種你不認同的行為模式,在另一個時空裡有另外一群人讚成並認同?即使我們最後尋問不到原因,至少要看到聽到知道,有這樣的不同。

用當時的歷史觀去看當時的歷史,用當事的人去說當時的事,聽著很美,可是當這位當事人身上插滿了爭議貼滿了標籤寫滿了傳言的時候,劇本取舍間,要怎麼撇清——至少要無限削弱——拍攝者的立場,就成了一個問題。
安導有他的寬容和溫婉,東木爺爺則有他的獨白和否認。

本片有三條記事線,一條是觀眾POV的現時,一條是Edgar對其自傳記錄者的口述,另一條則是Edgar的回憶。影片初始,在Edgar講完Palmer爆炸案之後,記錄的探員問他「你當時真的在爆炸現場嗎?」,Edgar回答「我是不是在現場不是重點」,向觀眾撇清「以下凡Edgar的POV皆有虛構」。影片行將結束時,Tolson指責Edgar說「你並沒有逮捕John Dillinger(關於此案〈公民之敵〉有另一個敘述立場),Lindbergh也沒有下樓和你握手……這一切的謊言,只怕連你自己都分不清真假」

人的回憶且會自欺,連當事人都無法分辨真假的故事,再記入文章做成影像,就更加無從驗證了。而本片中所述之事是否真實,就像Edgar在Palmer爆炸案發生時的地理位置一樣,並不重要。

故此在現時,Edgar口述和Edgar的回憶這三種敘事之間,電影不做任何色調上的分界。除了Palmer爆炸案一段「小說」氛圍濃重之外,之後各線的拍攝手法也趨於同一。故意模糊虛構與事實的分野。所謂假做真時真亦假,當一切記錄都不是百分百可靠時,願望相信哪一部份,最後是由觀眾的立場來決定。

當然,通過這樣一段記敘,東木爺爺想要傳達的訊息,是自來毫不羞澀地借用主角直白講明——Slogan1:知悉歷史是為了判斷現在
Slogan2: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力量(JKR:這是我的名言,喂!)

不夠含蓄,這恐怕是東木爺爺最大的軟肋了——如果要讓觀眾判斷,就要相信觀眾的理解能力。
出於對觀眾的不信任,這一部在黑手黨問題上點到即止(Hoover在追擊黑手黨一事上的消極怠工態度要掀起來全是各種各樣的政治陰謀論,會混淆主題),在「異裝癖」問題上極力克制避免獵奇向的電影,在Edgar的感情問題上卻是汁液欲滴。
假使沒有那個撲倒的深吻,沒有那明明白白的「我愛你」,只是握握小手,只是四目相交,只把立場維持在這個地方,會給其人物亦給觀眾更大的空間,給影片更明淨的立足。

但是東木爺爺就是忍不住啊,每次遇到這種禁忌另類愛的時候就奈不住那噴湧的煽情衝動。而且作為一代女性殺後,東木爺爺拍起欲語還休的感情戲來格外擅長醞釀觀眾的情緒。
在Clybe小受露著一口小白牙藍眼睛一閃閃的說「我接受這個工作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以後無論好歹,無論和睦還是爭吵,我們都要一起吃午餐和晚餐」(這是結婚誓言麼!劇本叔你太明顯了好不好,台詞敢不敢再含蓄點)的時候已經有觀眾開始竊笑了,你還非打對視的大特寫,還打兩遍啊兩遍!!!你這是鬧哪樣啊!觀眾集體發出淫笑了啊!然後兩人相約旅行,說要住套房的時候觀眾又開始竊笑了(法國觀眾的悟性很高啊!)你還把兩人洗漱的鏡頭剪在一起,再用中景拍兩人一起出到廳裡,觀眾又開始集體淫笑了啊,姐這個GV達人都臉紅了啊!這種「偷看小倆口新婚之夜」的羞澀感是腫麼回事啊!東木爺爺你在拍這段的時候根本是穿越回《廊橋遺夢》了吧,姐特媽的雖然只在少女時代看過一遍,到現在還記得你跟梅姨吃飯然後撲倒的那場戲啊。Clybe的種種表現根本是梅姨上身啊!
你還不收手還不收手還不收手!!!表白了吧,撲倒了吧,打滾了吧,接吻了吧,over了吧over了吧over了吧!!!over了啊啊啊啊!!(不過殺必死很到位啦,姐晚上回去腦補了很多這樣那樣的後續才睡著,睡著以後還做了這樣那樣的夢)。那個畫老妝畫得殭屍體一樣的化妝師傅是有多仔細的還給小李子的嘴唇上了被吻傷的淤青啊!這到底是鬧哪樣啊!!!
東木爺爺,下次咱hold住成不成?就算是跟腐爾摩斯搶情人節檔也hold住啊。你看人家鈣導也只有讓阿福和阿花撲來撲去啊。你要相信群眾的YY能力啊!!!

嗯,好吧,其實因為撲倒這場戲姐偷偷給加了半星一星
(眾:你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算什麼啊!
某:咳,身為腐女有腐女的職業操守啊!賣腐給力的要加星這是基本原則啊咧!)

最後說下小李子。這次又是奔小金人去的。說實話看預告片的時候姐是很失望的,心說這回我就是有心幫你祈禱怕都沒機會使力。結果全片看下來還是可以的(但化妝師傅一定要拉出去切腹八遍)。老妝的樣子確實很像Philip Hoffman,看預告的時候姐有想可以把人物切三段,小李子演中年時期,Hoffman演老年時期。
但因電影想拍的不是「書面記錄的Hoover」亦或「觀眾想像中的Hoover」,所以這個選角倒是意外合適了——影片中的Edgar在職場上呼風喚雨,一聲令下美國地動三搖,在私底下卻總有一份不安全感,一種需要被肯定需要被期待需要被鼓勵的脆弱。P.Hoffman過於舒適自在,這種緊張感只能靠演的。而小李子的緊張感,無所適從感,某些時候有力使不上的焦慮感,是他自有的。本色來演永遠比偽裝來演要天然可信(不過當小探員拍馬屁說「二十世紀最有名的人,那該是您老」的時候,Edgar那個被拍爽了又不願意露出來的傲嬌感姐還是私心想看Hoffman做啊)
小李子的表演生涯大概以大船分成前後兩段。前半段的小李子叛逆但真誠,在who's eating gilbert grape里和J.Depp對戲時表現得特別明顯——沒把自己太當一回事,認真也放得開。其實姐比較喜歡這個時期的小李子,包括total eclipse,marvin's room,他跟前輩級明星們對戲並沒有太多演技上的障礙,有什麼就端出來。後半段就開始坑爹了,各種毀容也就算了,那種想通過揮刀自宮來學成方法派演技秘籍的心理我不懂啊!!!本色演員究竟哪裡不好了!!!戲好才是真的好啊!
東木爺爺看演員,尤其是看那些被貼了花瓶標籤的大明星還是很準的。J.Edgar是個複雜的人物,並不易演。但其本身氣質和小李子有重合的地方,小金人提名可以有,拿不拿得到麼……反正姐幫你祈禱吧,小李子。

PS:關於Hoover本人的性傾向,個人是傾向於他因為過於害怕自己是基友,所以自我催眠刻意迴避這種想法,更別說採取行動了。跟名媛的交往應該也是想把自己掰直但最後沒能成功。異裝癖就有點離譜了——不是說他就一定沒有,但是就算有,以Hoover的多疑,是絕對不會在公眾場合異裝打扮落入口實的。劇本抱著任何「異化」Hoover的傳說都能增加入物層面的idea把這一段流言編進故事也是有點多餘,至少在影片中並不fit in,看得出東木爺爺在拍異裝那一段時匆促,遠不比拍基情部份來得醞釀,不知道為什麼竟沒把這一節剪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