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開燈

2012-01-17 03:34:47

一堆偉大的爛蘋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總統殺局》是喬治-庫隆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被選為2011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片。整體來說,這不是一部讓人太過驚艷、會嚇一跳的作品,無論是拍攝手法還是演員表現,都比較保守且中規中矩。然而,這部小規模的片子,在議題和手法上,卻又表現出十足的誠意,以最簡單和樸素的方式將政治和人性裡的衝突展現出來,沒有刻意譁眾取寵或是討好觀眾的矯情橋段,也沒有強烈的預設立場和道德批判,因此反倒能引人深入思考。

《總統殺局》改編自一出舞台劇,講述一場發生在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俄亥俄州進行初選時的事情。當時有兩位候選人同時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資格,在激烈的選情下,俄亥俄州成為決定兩方勝敗的關鍵地點,誰能贏得俄亥俄州,誰就能出線成為民主黨正式的總統候選人。此外,由於當年共和黨的實力不強,因此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這人將成為下一屆美國總統。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這場即將在俄亥俄州舉辦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便成為所有人矚目的焦點,也成為兩方人馬拼死鬥爭的場子。

影片主要是從喬治-庫隆尼所扮演的一方,一個名為莫里斯的州長及總統候選人,的角度來探討競選過程中,相關人員在裡頭所面對的理想與現實、工作與情誼的衝突。莫里斯是一位態度激進、政見尖銳、強力主張社會公平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候選人。為了競選總統,他成立了一個非常出色的競選團,其中由保羅擔任總負責人,負責一切具體事務。在保羅底下,有個才智出眾的年輕人史蒂文,是最為得力的助手,也是選舉團裡的首席智囊。《總統殺局》便是以史蒂文的核心,呈現周圍人們如何在政治圈裡形成一個殘酷的食物鏈,以及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下,個人必須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最終勝出。

史蒂文是一個典型的政治金童,雖然才三十歲,進入政治圈的時間也不長,但方方面面都展現出過人的才華與機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相信理想、相信莫里斯是一個能將美國帶向社會公平的政治人物。史蒂文與上司保羅形成一個非常完美的組合,後者雖然不像史蒂文將理想放在首位,但他助選的經驗豐富且老到,深諳各種制勝手段和計謀。相比之下,他們的頭兒莫里斯更是他們當中最講究原則和理想的人。當俄亥俄州的選情進入膠著,一個手上握有大量票源、足以左右初選結果的議員湯瑪斯,提出以「國務卿」這個職務作為合作的代價。史蒂文和保羅都希望莫里斯能接受這個交換條件,但莫里斯卻堅決不答應,因為議員湯瑪斯不僅在政見上與他不合,人品也無法讓他苟同。

■影片的轉折處發生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對手候選人的選舉團負責人偷偷約見史蒂文。處於激烈的選舉鬥爭中,史蒂文與對手的人馬私下碰面是個大忌,然而因為第一時間沒能聯繫上保羅,史蒂文出於虛榮和好奇,結果就毅然赴約。果不其然,對方提出挖角的提議,還告訴史蒂文,他們已經和議員湯瑪斯達成協議,將毫無懸念地獲勝並取得總統候選人資格,對方據此更進一步地勸告史蒂文:「想為朋友工作,還是為想為總統工作?」

第二件轉折事情是史蒂文和手下的一個女實習生莫莉好上。這件事情本身倒是沒有什麼,只是史蒂文竟然因此意外地得知,莫莉前段時間曾經和莫里斯發生一夜情,雖然只有一次,但卻因此而懷孕,現在急需一筆現金來墮胎。在這關鍵的時刻,這種醜聞對莫里斯的選舉無疑會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在這當中,史蒂文面對了理想與現實、工作與情誼的衝突挑戰。由於對手已經取得議員湯瑪斯的合作,極大可能性會贏得選戰,此時如果跳到對方陣營,則代表自己將拿到進入白宮的門票,但代價是必須背叛莫里斯和隊友們對自己的信任,以及背叛自己追求社會公平的理想。至於莫里斯與女實習生莫莉的事情,如果是基於工作和選舉,史蒂文應該立即公事公辦,讓莫莉在無人知曉得情況下,儘速拿掉孩子,並在之後立即將她開除,讓她從團隊中消失。只是這麼做,對莫莉來說,不免過於殘忍和現實,畢竟要打斷的是她的政治理想和工作前途。

面對這兩個心理衝突,史蒂文最終選擇了職業操守,也就是將對手約見自己這件事和具體的談話面容,一五一十地告訴上司保羅。至於莫莉,則是以頂頭上司的身份,嚴格要求她對一夜情和懷孕的事情保密、私下安排她墮胎、並且要求她在事情結束後立刻離開。畢竟,莫莉自己犯了錯誤,做出危及團隊和選情的事情,就必須認命地承擔後果。只是史蒂文萬萬沒有想到,在做完這兩件事情之後,竟然發生了意料不到的後果和變化。

■在告訴保羅自己私下與對手方見過面後沒多久,史蒂文就接到《時代》雜誌的記者艾達的電話,艾達表示她從秘密管道得知史蒂文與對手方見面的事情,並且表示如果除非史蒂文說出他們這邊與議員湯瑪斯之間的談話內容,否則她就要將史蒂文背叛自己團隊的消息登在報紙上。這把史蒂文嚇壞了,畢竟如果消息見報,史蒂文的前途就完蛋了,因此他哀求對方手下留情,還提到自己一直當對方是好朋友,一直非常友善地為她提供各種消息。不過,艾達很無情地說,史蒂文之所以把她當朋友對待,那是因為她是《時代》雜誌的記者,一切都是基於利益的考慮。

史蒂文本來以為是對手方將見面的消息透露出去,不過很快地上司保羅就承認是他透露的,因為這樣便能名正言順地開除史蒂文。至於為什麼要開除史蒂文,那是因為他不能接受忠誠度有問題的下屬,不能讓相互猜疑的因子留在競選團裡頭。至於莫里斯,他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也非常同意這樣的處置方式。

史蒂文簡直是氣壞了,他立刻就跑到對手方那裡,決定加入對方的陣營,還提出自己手上有一個大消息,可以讓莫里斯一敗塗地。史蒂文的反應和反擊方式,儘管極為情緒化,但也非常人性、可以理解,然而人心的幼稚和自私在此刻卻也顯露無遺。當史蒂文最初考慮是否加入敵方陣營、是否無情地打斷莫莉的工作前途時,當他人的命運握在他的手裡時,他冠冕堂皇地說自己理想高遠、道德高超,將職業道德置於個人發展和私人情誼之上。然而當情勢逆轉,當他自己犯下危及團隊和選情的錯誤,而別人選擇無情地打斷他的工作前途時,他就毫無猶豫地將職業道德扔在一邊,不擇手段地要施以報復。

只是政治這池子的水有多深,史蒂文直到最後的打擊降臨才徹底明白。史蒂文在氣急敗壞和自信滿滿的情況下投靠對方,卻沒想到對手方竟然一口就拒接讓他加入。對方很直白地承認,當初之所以挖角他,固然是基於能力的考慮,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要破壞史蒂文和保羅這對黃金組合,如今他被開除了,黃金組合沒了,讓史蒂文加入與否就不再重要。而在史蒂文被敵方開除後,我方僱用他就顯得很不智,一方面是憤怒的情緒可能會讓史蒂文做出錯誤的決策,一方面是會顯得我方收了一個對方不要的垃圾。

在被殘酷現實狠狠痛毆之後,史蒂文接著便迎來一個生命的沉重打擊—女實習生莫莉自殺死了。莫莉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女孩,父親是知名的政治人物和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她獨自悲慘地去拿掉孩子,獨自艱辛地回到家中後,她一再給史蒂文打電話,想哀求他不要把自己趕走,讓自己繼續留在競選團中,但史蒂文始終沒有接電話。而在得知史蒂文被開除後,莫莉徹底絕望了,她知道史蒂文一定會投靠敵方陣營,一定會說出她和莫里斯之間的事情。如此一來,不僅自己的工作前途完了,自己的人生也徹底完了。因為這個消息傳出去後,自己不僅將拖垮莫里斯的前途,父親的政治生涯也將受到牽連,而且父親篤信天主教、生性保守,更是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

以正義、以道德為名犧牲他人有多容易?以華麗的辭藻譴責他人有多方便?但潛在的代價究竟能有多巨大,往往要到實際面對時,才知道自己根本承擔不起。每個人在義正言辭、在冠冕堂皇之際,如果真真切切地撫心自問,除了最遲鈍和最無知的人,有多少人真敢說最終不是為了自己?或是實質的利益,或是光大了自己的形象,或是炫耀了自己的知識和道德水平,在犧牲他人時,人們最終總能收穫這些東西。而當易地而處,卻沒有多少人真能毫不猶豫、毫無怨懟地讓別人犧牲自己。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包裝方式不同,自我欺騙程度不同罷了。

■被視為朋友的記者要挾和侮辱、被莫里斯和保羅開除、被對手方算計和玩弄,在經受這一切後,再加上莫莉的自殺所帶來的深切打擊和自責,史蒂文終於明白什麼叫做理想、什麼叫做現實、什麼叫做責任、什麼叫做情誼,這一切都是假的,完全看自己唱哪齣戲碼、演哪個角色。只有自己內心那赤裸裸的企圖心是真的,只有自己想飛黃騰達是真的。既然想出人頭地,就不該惺惺作態、自欺欺人。於是史蒂文先找上議員湯瑪斯,然後便直接找上莫里斯,以莫莉的事情為由與他私下談判。

史蒂文告訴莫里斯,說莫莉臨死前留下一份遺書,可以證明她和莫里斯之間曾有過一夜情和懷孕的事情,以及證明莫莉為了莫里斯墮胎和自殺。作為保守秘密的代價,史蒂文要求兩件事情,第一件是開除保羅,讓史蒂文取代他的位置,第二件是答應議員湯瑪斯的條件,用國務卿的職務換取在俄亥俄州的選票。莫里斯雖然不相信莫莉有留下任何遺書,但他最終還是答應了這兩個條件。在隔天的記者會上,莫里斯熱情地擁抱那個理念與他不合、但雙方進行了違法交易的議員湯瑪斯,然後用最慷慨激昂的語氣呼喊著他的偉大理念,以及對美國憲法的絕對擁護--理想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只有它有足夠的亮度,能遮蓋住最赤裸的野心。

《總統殺局》對美國政壇做了非常露骨的諷刺,揭露政治人物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公開地說出各種公平、正義和道德的主張,但私底下卻是不擇手段只求當選。而且政壇就像野生叢林,依靠的是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越是躋身食物鏈上端的,越是虛偽狡詐。就像影片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史蒂文、保羅和莫里斯,史蒂文原以為理想與道德是政治人物的重要品質,時時將之宣講和表現出來,便能獲得應有的認同和肯定。但他的上司保羅就實際許多,明白理想只是一個空話,如果不能博得上位,再美好的理想也得不到實踐。表面上,保羅之所以將史蒂文開除,是因為他的忠誠度有問題,但實際上是考慮到史蒂文的表現過於出色,已經威脅到自己的生存,必須儘快將他除掉。至於莫里斯更是虛偽狡詐,即使在自己人面前,也是堅稱自己對原則和理想的堅持,直到關鍵時刻才以被迫妥協的姿態轉換立場。

其實,人心多少都是自私自利的,也多少都會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對這種自私進行包裝。我倒不認為政治人物就特別自私或邪惡,無論是各行各業,要想取得過人的成就,便必須比一般人更聰明和更實際,更懂得權衡形勢,以及更懂得自我包裝。只是政治這個行當,因為必須時時出現在公眾面前,必須不斷宣講自己的理念,必須取得大眾的好感,因此就更加凸顯出表里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且,因為政治上頭涉及巨大的錢權利益,吸引更多聰明絕頂的人進入,也就加劇了當中的爾虞我詐和權謀算計。然而,民主制度的一個好處就是,不管政治人物所說的政見主張是否出於真心,一旦上台了,便必須全力實踐自己所說出口的競選承諾,否則民意支持度便會直線下降,那麼就沒有再次當選的機會。因此,政治人物是否虛偽並不那麼重要,只要他們能至始至終都抱持同樣的虛偽就行。

■《總統殺局》除了對美國政治人物的虛偽和貪婪進行批評,還對美國的間接選舉制度做了諷刺。 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里,候選人必須獲得各州黨代表人的支持、從黨代表大會中勝出,方能代表各自政黨角逐總統寶座。在第二階段里,候選人必須獲得各州選民的支持,進而獲得所謂的「選舉人團」票。這種間接而複雜的總統選舉制度,有其生成的時代背景,在立憲之初,因為擔心百姓素質差異太大,以及國家幅員廣闊、交通不便,因而制定了選舉代表人制度的間接選舉模式,後來更因為政黨的形成,而最終形成這種兩階段的間接選舉制度。

這種間接選舉制度一直以來都為人所詬病,留下了候選人與代表人之間進行利益交換的空間,也形成兩黨獨大的必然局面和「選舉人團」這個畸形構造,更成為美國民主進程上的一個缺陷。儘管選民直接選舉總統的素質問題和交通擔憂早已不存在,而相關的改革呼聲也從未斷過,但這個跛腳民主制度卻因為既得利益者的護航,始終得不到相應的調整和修改。就像影片中所指出來的,俄亥俄州並非美國人口最多或最有政治影響力的地方,卻因為選舉制度和機緣的關係,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進而賦予該州某些政治人物一些不相稱的談判籌碼。候選人為了勝出,便不得不接受政治勒索。

《總統殺局》裡頭對美國政治裡頭的黑暗進行了深刻的刻畫,屬於某些政治意識持有者所喜愛的片型。但是必須提醒的是,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裡頭存在缺陷,不等於所有總統選舉制度都有問題;美國的民主制度存在瑕疵,也不等於所有民主制度都有問題。退一萬步說,縱使所有民主制度都不免有缺陷、有瑕疵,也不等於民主制度就和集權制度一樣差。就像上市場買水果一樣,除非徹底不買,否則在爛蘋果裡頭,總要買一顆比較不爛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就愛吃爛蘋果,或認為自己的體質不佳,不適合吃太好的蘋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