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鐵志

2012-01-14 04:52:41

你怎麼能不愛棒球呢?我怎麼能不愛這部電影呢?


經常看到一部好電影就不曉得如何評論,因為感覺多餘。看完《點球成金》我跌進去一星期沒有爬出來,所以感覺不表達一下無法釋懷。

起先看海報的綠茵場和「點球」這個標題我以為是一部關於足球的電影,是一部好萊塢常規的勵志體育片,而且這場球賽的關鍵時候在於在後的點球,可看了才知道我的直覺確實陰差陽錯的,人不可貌相,片不可名狀,我也低估了號稱再拍三部就息影的皮特的選擇。影片無論從音樂,敘事的基調和傳達的內涵以及劇本的嚴謹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社交網路》,果不其然影片的編劇阿倫•索爾金就是社交網路的編劇,此片同樣也是根據傳記體小說而改編,而另一位編劇斯蒂文•澤里安也恰執筆了大衛•芬奇的《龍紋身的女孩》。再調調上,如果說社交網路是高調的低沉,那麼《點球成金》就是低沉的昂揚。

影片描述了棒球總經理比利•比恩如何代領上屆分區決賽敗下陣來的奧蘭可運動家(綠帽隊或白帽隊)在新賽季里客服重重阻礙最終也沒有進入大聯盟決賽的故事。聽起來是個勵志未遂的早泄故事,可要知道比利率領的綠帽隊的預算比起財大氣粗的洋基隊,誇張點就彷彿農民企業和跨國大公司的較量,而且一開場農民企業手下稀有的菁英都紛紛跳走大公司,而比利帶領著農民企業手董事會是一棒子老到沒牙可掉的村長,村長們想方設法重新招聘一些大學生下鄉來振興企業。比利斬釘截鐵的呵斥這幫老頭兒,捏們的思路錯了!首先俺們沒錢,即使來了人才俺們也沒有器材,必須打碎這些舊瓶瓶爛罐罐醬缸缸醋罈壇。

後來比利偶遇一個大學剛畢業躊躇滿志的胖仔,他外表悶騷卻思維激盪,和比利不謀而合,於是這哥倆用複雜的電腦程式分析比賽數據,選購一些無人問津的便宜球員,來填補整個球隊的綜合實力數值。然而這個方案遭到了球隊智囊團的強烈抗議,老頭們都覺的這個比利不看兵法看上菜譜了,球隊教練也堅決不去配合比利的計劃。隨著球隊的連環輸球,比利的威信搖搖欲墜,甚至比利唯一摯愛的小女兒也為這個不著調的老爹擔憂起來,在這種無比孤立的困境和壓力中,比利將如何選擇?

年輕時候的比利也是一位球員,他放棄了史丹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球探的前途無量的蠱惑和薪資的誘惑下踏上了他所熱愛的棒球生涯,然而年復一年毫無建樹的他最總被迫離開球場轉為一名球隊經理。美國棒球文化聲勢浩大,整個聯盟也成為大球隊和明星球員主導的舞台,一個球隊往往要憑藉雄厚的資金來購買明星球員一次奪冠,而預算匱乏的球隊只能充當配菜。比利見識夠了那些球探用爛熟的遊說去忽悠滿腔熱血的年輕人,給他們明日之心的美夢,可真正的明星球員又有多少?很多球員都承載著理想和身體被雙重榨乾的失意。為什麼一個球員的身價是成就個人價值的關鍵?為什麼一個球隊的價值取決於它有多少錢?為什麼整個棒球文化成為明星和金錢的角逐場?這些問題纏繞在比利心中為什麼要愛棒球?

帶著疑問比利索性一條路走到黑,他賣掉了球隊裡優越的明星球員,招募來了那些被遺棄的老球員,傷患球員,用數學來分析棒球,強調球隊的整體性,而非各別明星的秀場,每一個隊員都能夠填充這塊積木的空缺,你不需要很強,你也不用為了因為年歲退化的技藝而擔憂,只要能夠上壘在我這都有用,終於綠帽隊雄起了,連勝20場刷新了養基隊創下的記錄,讓世人大跌眼鏡。然則比利並不興奮,但這不代表什麼?比利之所以這麼說一方面期待著冠軍,另一方面他對棒球的狂熱其實早已隨著他早年球星夢的覆滅被遮掩了,他自成為球隊經理起就不再看比賽,因為他害怕直面失敗,害怕綠茵場的氣氛,他也從不和球員交流,從後來他和女兒的電話也得知,這是他心中的魔咒,他在場上只會給球隊帶來厄運。可漸漸的比利開始轉變,他用新的經營哲學管理球隊的過程中,真切的感覺到希望,他開始和球員們交流,當面叱責以及鼓舞球員,更微妙的是他對掃地出門的球員也表現了出了一點點安慰。比利在球隊遙遙領先的實況下終於第一次走進了賽場,然而魔咒似乎真的再次顯現,他眼睜睜的看著對方一路咬緊直至追平,不忍賭的比利默默的回到了更衣室,果然賽況又出現轉機,綠帽隊的一記全壘打完勝,賽場熱血沸騰的時候他形單影隻的待在健身房,似乎勝利永遠不屬於賽場上的他,他為什麼熱愛棒球?正如助理小胖仔給比利展現的一樣,比利就是錄像里擊出全壘打卻渾然不知還在踉蹌跑壘的球員。沒錯,他沒有成為一名出色的球員,也從未引領球隊步入聯盟決賽場,雖然不能在場上稱雄但比利卻改變了遊戲規則從遊戲的棋子變成了開拓者在幕後揮出了全壘打,你怎麼能不愛棒球呢?原來他對棒球的熱愛從未埋沒,只是沉澱的更深了,比利找到了答案。

比利引用的數學棒球法找回了棒球運動本來具有體育精神,每個球員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而並非其它因素譬如金錢來主導的。這種精神的核心就是熱愛,奇蹟不是中彩而是堅持出來的。美國棒球文化給我們以反思,我們的國家真的具有體育精神嗎?我們兩人以上的球類項目如此之糟糕真的是體制問題呢?還是我們壓根就不愛。

影片的另外一種精神就是打破規則,比利•比恩的角色讓皮特充分施展他的魅力,皮特身上的玩世不恭(隨著年紀,這種味道愈來愈發酵)恰恰對接了比利這個角色的反叛精神,不循規蹈矩,不理所當然,堅韌和焦慮雜糅,最終撼動了整個體制。然而電影並沒有淪為以往此類型的英雄主義,它和《社交網路》一樣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性,無論是《社交》中的扎克還是本片的比利都有著明顯的缺陷因子,無論扎克對朋友的背叛還比利的剛愎自用和對球員的毫不過問,當然這些個性也恰恰成就了他們,可見成功從來不是那麼的純粹,恰如這兩部影片的音樂,總伴隨著沉悶的起伏和噪點。這讓比利女兒那首《The Show》顯得格外醒腦和輕靈。

此外,喬納•希爾的表現也出乎意料,誰能想到這個賈德•阿帕圖幫肆無忌憚的賤賤男能把關鍵人物peter這個小胖子助理演的如此穩重和蠢蠢欲動的靦腆,菲利普低調克制的表演也彰顯了影帝的風度。這是年輕導演內貝尼特•米勒的第三部電影,上一次《卡波特》驚世駭俗,這次亦然。有這麼強悍的劇本墊底,有這麼底片感的攝影,又有皮特坐鎮,再加上這麼一位意味深長的導演,雖然我完全不懂棒球,但影片寓意深刻擲地有聲的感染了我,我怎麼能不愛這部電影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