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比比

2012-01-09 01:59:47

讓師奶飛得更高


弗朗索瓦·奧宗是一個善取百家之長的導演,因此你似乎很難定義他的類型,他的作品風格迥異,當中有《泳池情殺案》這樣的懸疑片,有《沙之下》這樣深沉婉約的文藝心理片,也有《乾柴烈火》、《最後的時光》等同志題材佳作。而與新片《花瓶》的氣質最為接近的前作,則要數2002年同樣由凱薩琳·德納芙主演的《八美圖》了,當年正值年輕氣盛的奧宗,破天荒集結法國老中青三代著名的女演員,在一座封閉的別墅中上演了一場黑色鬧劇,同一屋簷下八個女人之間的大鬥法,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

《花瓶》的陣容沒有《八美圖》那麼鼎盛,演員中的最大賣點就是凱薩琳·德納芙和傑拉爾·德帕迪約這對王牌帝后的第7度合作。不過這次德帕迪約則全然成為綠葉,因為凱薩琳·德納芙這樽「花瓶」才是絕對的中心。德納芙飾演的蘇珊,過著傳統的家庭主婦生活,對脾氣暴躁的丈夫百依百順,在丈夫甚至女兒看來,她不過是個身無長計的家庭主婦——一個「花瓶」,但隨著家族工廠突如其來的罷工,將她的身份從主婦轉變為女老闆,她才重新發現並找到自己作為女人的角色和地位。然而,當主婦翻身做主人,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岌岌可危之時,更多意想不到的事即將發生。

再過兩年就要滿70歲的凱薩琳·德納芙,早已沒有當年《白晝美人》中的艷麗風姿,但卻沉積出掩蓋不住的華貴氣質。在看《花瓶》時,一開始不得不承認德納芙已經老了,甚至腫了,蘇珊的行為的確讓人發笑,她身著紅色運動服在森林中做運動,試圖與動物交流,寫寫小詩怡情,丈夫對她絲毫不關心,連她的生日也不記得,女兒送給她的玫瑰花只是在門口花壇中摘下。但很快,我們發現原來她並不是表面看來的那種頭腦單純的大嬸,她選擇用高貴遮掩掉生活的殘酷,面對家人輕視的言語對她的傷害,她假裝漫不經心,將痛苦很好地隱藏了起來。
        
蘇珊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樂觀的天性讓她不至於在幾十年的等待中枯萎,哪怕歲月流逝,年華老去,情愛消磨,她的內心依舊充滿活力。蘇珊身上有許多所謂新女性都不具備的獨立精神,面對出軌的丈夫,她最絕的報復是生下一個別人的兒子,還讓丈夫一直以為是自己親生。相反她的女兒為挽回花心丈夫的心,甚至不惜聯合父親背叛蘇珊,卻是對不少自視清高、瞧不起老一輩的年輕女子的諷刺。

但如若蘇珊的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只侷限在屋內,那麼《花瓶》與奧宗往常探討女性心理的電影相比,便並無進步可言。《花瓶》作為女權主義電影,難得能跳出個人中心,真正步入社會議題,這才是本片的新意所在:整部戲充滿鬧劇式的對話,明顯的舞台劇風格是奧宗在改編時的刻意保留,但在誇張的演繹背後,激進的性別鬥爭和階級鬥爭卻不費一槍一彈地展現出來。
        
「工人們想加薪,就得加班!」當工廠老闆羅伯特喊出這句話時,影片對現實的諷刺效果立刻顯現出來——因為這正是法國現總統薩科齊的「名言」之一,而影片的時代背景卻是上世紀70年代。時過境遷,當下的言論放在40年前居然同樣受用,可見40年來法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更具諷刺效果的,則是身為資產階級貴婦的蘇珊和無產階級代表巴賓之間,居然還有一段不可告人的情史,這反倒成為了聯繫兩個階級之間的秘密紐帶,現實的荒謬可見一斑。

隨著故事的發展,婦女從政的話題也加入其中,這是奧宗對原版舞台劇作出的最大改動。舞台劇的結局是蘇珊既離開了丈夫也沒要巴賓,獨自接管了工廠;在電影裡,因為女兒的背叛,蘇珊不得不把工廠交還給丈夫,陷入困境的蘇珊怒而發奮,參加選舉並成為女議員。「我對一間辦公室負責,對工廠負責,遲早能對整個法國負責」,她說道。這個結局比舞台劇更富有積極意義,它鼓勵廣大女性跳出生活的牢籠,看得更遠,走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這也是奧宗拍攝此片的私心。(舊稿存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