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開燈

2012-01-03 07:34:30

就想不一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畢業生》是一部推出於1967年的美國電影,獲得第40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美國電影協會曾在1998年時評選百年百大最佳美國電影,其中《畢業生》排名第七名。2007年時,美國電影協會對上述名單進行修訂,《畢業生》雖然從前十名中掉出去,但仍高居第十七名,可見這部電影在美國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畢業生》的導演邁克-尼克爾斯是從舞台劇起家,他的獲獎歷史裡頭囊括了奧斯卡獎、艾美獎、東尼獎和葛萊美獎。除了《畢業生》外,邁克-尼克爾斯還執導過《靈慾春宵》、《上班女郎》、《偷心》等較為出名的電影作品,總體風格比較偏向商業電影,但在通俗流行之中,又偏好較為辛辣諷刺的議題和手法。

《畢業生》是著名美國男演員達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從類型上來說,這是一部青春愛情喜劇片,若純粹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畢業生》不論是在議題上還是手法上,都稍顯有點陳舊過時。然而,一部青春愛情喜劇片在經過四十多年之後,還能成為美國觀眾心目中的經典作品,必然有它出眾引人的地方,它必然捕捉到某種時代的脈動,記錄下某個群體的歲月記憶。

■嬰兒潮世代的無虞與迷惘
《畢業生》的劇情很簡單,講述大學生班澤明在畢業後陷入對前途的迷茫狀態中,在思考未來之際,他受到一位女性長輩的誘惑,陷入不倫關係當中,之後又愛上這位女性長輩的女兒。面對這種混亂的情況以及來自女性長輩的威脅,班澤明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是要為保守不倫秘密而放棄愛情,還是要追求愛情並讓不倫關係曝光出來。班澤明最終的選擇是勇敢地追求愛情,他主動向所愛的女孩承認自己與她母親發生過不倫關係,然後在雙方家長的責罵和阻撓中,不顧一切地將女孩從她與別人的婚禮中搶奪過來。

同時與母女兩人陷入糾葛的不倫關係,這種題材在現在看來,可說是雲淡風輕、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紀六O年代,卻是極為驚世駭俗和充滿話題性。影片中,風情萬種的女性長輩大膽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導演所採用的鏡頭取景角度與蒙太奇處理方式,也成為後來許多電影模仿的對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議題和手法外,《畢業生》最大的特點在於捕捉到六O年代末期美國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以及戰後嬰兒潮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們的茫然與困惑。

美國的嬰兒潮發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間,由於戰爭結束、生活漸趨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緩,新生兒數量出現爆髮式增長。美國目前人口三億人左右,但在嬰兒潮的那18年間,便有約7800萬新生兒誕生。二戰結束的四O年代後期,一切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所有人只得埋頭於重建生活,拼命工作、積累財富,而當時間來到六O年代後期,物質環境已漸漸步入富足與安逸,成長起來的嬰兒潮世代便無需再為金錢和生活擔憂。

影片中的主角班澤明二十歲,是二戰結束後那波嬰兒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學教育,步出校門之際,房子和車子都是現成準備好的。班澤明的父母那一代,為了生活,不得不放棄種種夢想,如今在經歷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奮鬥後,積累的財富、將來的希望、未竟的夢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們迫不及待要為孩子配備齊全,迫不及待要為孩子指引方向、鋪好道路,好讓他飛黃騰達、更上層樓。

但是對於班澤明這個嬰兒潮世代的人來說,學識和物質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為他鋪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過努力便能過上舒服和體面的生活,但循著這道路前進,獲得的成功都不過是來自父母的給予,這如何能體現自己作為獨立人的生命價值?因此,當班澤明步出校門後,便陷入深深的焦慮中,不知道自己未來該何去何從,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頭是要「不一樣」。

■獨立價值的追尋與渴望
這種超脫主流價值桎梏的渴望與急切,在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現。在《畢業生》中,則是透過班傑明所陷入的情感糾葛來表現這樣的心理掙扎。班傑明在面對來自女性長輩的誘惑時,一直都保持非常堅定的拒絕態度,但在被暗示生活過於單調嚴謹後,他這才決心回頭找這位女性長輩,而在被譏諷缺乏性經驗後,他才就義無反顧地與女性長輩發生不倫關係。班傑明雖然能在情感慾望前把持住自己,卻無法抗拒對父執輩們的逆反心情。

藉由對上一輩人的反抗和顛覆來證明白己的獨立價值,是美國上世紀六O和七O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傑明在陷入不倫關係後,雖然內心不時出現內疚和掙扎,但這種跳脫規範和框架的沉淪感覺,又讓他迷戀不已。班傑明後來之所以從不倫關係中脫身,瘋狂愛上女性長輩的女兒,其實也仍是基於逆反的心情。這位女性長輩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過教育,但為了家庭,只能放棄自我和理想,困守在無味的生活裡頭。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兒身上,要女兒比自己嫁得更好、過得更幸福。她自己雖然主動勾引班傑明,和他發生關係,但內心裡她覺得班傑明不夠好,配不上女兒,而正是這種輕視的態度導致班傑明對她女兒的瘋狂執著。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傑明和女性長輩的女兒來往,兩人之間未必會發展出什麼結果,然而,由於班傑明的不倫醜聞,長輩們不斷地對他施予壓力,干預和阻撓他接近女性長輩的女兒,這便助長了班澤明的決心,讓他深信自己深愛那個女孩,決心要娶她為妻。於是班傑明不顧自己的前途、不顧千裡的距離,死纏爛打地搬到女孩學校附近,天天在她身邊打轉、要她嫁給自己。而當女孩的父母聞訊趕來,硬逼著女孩與另一個男孩結婚時,班傑明更是千里飛車奔波,彷彿不要命似地闖進教堂阻攔婚禮進行。

很多人為班傑明不懈求愛和強搶新娘的動作而感動,說他在經歷迷惘和混亂後,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向,確認真愛而非一時的情慾才是生命的真諦。但是,《畢業生》裡頭最為經典的一幕其實是在電影的結局處,而這結局訴說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傑明與身穿婚紗的女孩從教堂中逃出來,兩人手牽著手飛快地奔上公車,在一整車乘客的驚詫目光下,堅定而快樂地走向最後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後,兩人仍止不住興奮和勝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後,他們相視對看一眼,便齊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尷尬與茫然的表情--這表情就像兩個負氣離家的孩子,在叛逆的興奮情緒過後,無言地問著自己:那然後呢?

■後話
《畢業生》之所以成為美國經典電影,在於它以非常商業的手法、極為爭議的話題,來呈現一個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狀態,不光是電影本身,裡頭的配樂、班澤明所開的愛快羅密歐敞篷跑車,都成為經典。有趣的是,《畢業生》雖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裡頭描繪的嬰兒潮世代的境況,恰好與中國出生於八O和九O年代之間的青年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歷經二戰、內戰、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後,中國的嬰兒潮出現在1982年到1990年之間,時至今日,這波嬰兒潮新生兒都成長為青年人,而且類似於美國嬰兒潮青年們所面對的情況,他們的父執輩們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便不餘遺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國嬰兒潮世代的青年們在生活條件上比父母輩更優渥許多,學經歷也更豐富,加上是獨生子女,除了三千寵愛在一身外,更是背負著上一代所有的希望與夢想。而這樣的成長環境,也賦予中國嬰兒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除了因為網路等媒介的發達與普及,資訊的流動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國嬰兒潮世代的長成,也解釋了為何當代出現更多的憤怒青年,以及社會為何出現較強的改革聲浪。我想,這種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壓力,絕非簡單的打壓和限制可以阻攔的,需要透過適當的順應方能疏導。當然,這只是隨便想想、隨便說說,沒什麼特別的意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