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出軌--Unfaithful

不忠/出轨/不忠诱罪

6.7 / 98,527人    124分鐘 | Spain:125分鐘

導演: 安德瑞恩林
編劇: 克勞德夏布洛 導演: 艾文沙吉
演員: 黛安蓮恩 李察吉爾 奧利維馬丁尼茲 艾力克帕蘇利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夜深

2011-12-15 20:33:48

情慾:美與醜的辯證;婚姻:愛與利的捆綁


  美國電影《unfaithful》(2004年),名字本意為「不忠」,引進國內譯名為《出軌》,在出軌幾乎已成全民運動的年頭,這個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譯名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時代性,從而也具有了一點諷刺性;引進香港譯名為《不忠誘罪》,好像老太婆打扮得花里胡哨,一股肉麻當有趣的惡俗味兒。不同的譯名,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口味。我覺得最好的譯名就是直譯為《不忠》,原原本本老老實實不帶任何主觀色彩。
 
    不忠的主題,具有國際性和普世性。忠或不忠的問題,本質上就是忠幹什麼的問題。人到底應該忠於什麼?忠於義務還是忠於快樂?忠於愛情還是忠於情慾?我相信人類不管發展到什麼階段,這都是一個無法消除的困惑,因此也可以看作人類存在層面的一個哲學問題。既然是哲學問題,就很難逃脫辯證。而所謂辯證換句話說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什麼時候選擇當婆婆、在什麼時候選擇當公公,全看你的現實需求,所以,你要是足夠聰明你就可以常有理。真理的面目常常就是如此曖昧。退一步講,即便人類可以確認真理的本質面目,也依舊阻擋不了現實中踐踏真理的腳步。比如「不忠」這種事情,我相信不管真理如何越辯越明,它都不可能絕跡。
 
    這樣,問題的關鍵便由忠或不忠,滑向了不忠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不忠者承擔後果的能力。有道德感的人,要承受精神上的道德懲罰,沒有道德感的人,即便可以逃脫精神懲罰,卻可能要承受更可怕的後果。電影《不忠》便將這兩種後果的懲罰疊加到了一起,結局就是崩潰。
 
    愛德華(李察·基爾)和康妮(戴安·萊恩)結婚11年、孩子9歲,依舊保持了相愛、默契、溫馨的關係,可謂模範夫妻、幸福婚姻。一次龍捲風中的偶遇,使康妮受到了來自年輕書商的性誘惑,幾番思想鬥爭之後,終於放縱了情慾。年輕書商狂野另類的性,使康妮迅速陷落,開始了說謊、欺騙和偷性的日子。一個謊言需要更多謊言來掩蓋,康妮的欺騙很快便被愛德華覺察。陷入情慾的康妮,一邊矛盾自責一邊身不由己,當她發現年輕書商還有別的女人的的時候,立刻抓狂了,要跟書商決裂,廝打中卻依舊做了書商狂烈的性的俘虜。女人被情慾綁架之後,真是至賤無敵啊。康妮從書商家走後,愛德華敲開了書商的家門。愛德華盡力保持著平靜,了解書商和自己妻子偷情的始末。最後,當他跌坐在齷齪成一團的剛剛被自己的妻子和書商用過的床上的時候,忽然發現床頭的水晶球正是他曾經送給妻子的禮物,他崩潰了,錯亂之中,舉起水晶球砸向書商。愛德華在處理殺人現場的時候,聽到了康妮給書商的電話留言:承受不了欺騙家人的罪惡感,跟他分手。但是,康妮的放棄為時已晚,悲劇已經釀成。警察兩次去家中調查,愛德華和康妮默契配合,由此也對各自的所作所為心知肚明了。最後,愛德華去警察局自首。車在警察局門口停下,康妮再次阻攔,兩人擁抱,影片結束。
 
    從故事層面看,這個電影的主題很簡明:不忠很可怕,後果很嚴重。這樣的主題難免太過主流、太過概念化。幸虧故事的情節安排用了心,敘述節奏掌握得好,演員的表演也很有層次感,加上男主角帥、女主角美,使得電影還有不少可看之處。
 
    但我總是不能滿足於故事層面的東西。而稍微深思一下,這個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一些不那麼簡明卻更有普遍性、哲學性的東西。這是我更感興趣的。
 
    籠統地說,這一類的故事,基本都要涉及愛、性、情慾、婚姻、利益、忠誠這些元素以及它們相互之間複雜的交錯關係。我把「情慾」和「婚姻」作為兩個線頭,對這些關係進行一下梳理。
 
    情慾本身很簡單,就是兩性的吸引,這種性的吸引中包含有生命能量的碰撞與釋放,是生命本質的美。而美本身是無罪的。所以,情慾本身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讚美和欣賞。情慾是愛情的核心,但愛情大於情慾的地方,在於共情、同情與犧牲,有了核心之外的這些外圍的東西,愛情才能變得堅強有力。而情慾因為僅止於情慾,沒有共情、同情、犧牲這些因素的包裹,不管它一時一刻多麼光焰萬丈、耀眼奪目,卻必然是脆弱的。有些美的東西,隱含著自我否定的陷阱、自我毀滅的力量。沒有包裹的赤裸的情慾便是如此。
 
    情慾與愛情,有時候是容易混同的,但二者的較量,最終還是可見出力量對比的。年輕書商是一個深諳人生享樂之道的人,他將情慾與愛情分得很清,他引誘康妮,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實現情慾,而不是為了追求愛情。他將性作為刺激冒險的遊戲,可以在床上進行,也可以在走廊進行,還可以在飯店的廁所中進行,他只專注於情慾發洩的樂趣,而並不在乎康妮是別人的妻子,也就是說他並不在乎情慾對象的非專用性。當然,他自己就更不必為康妮所專用了,康妮之外,他對別的女人同樣有極大的興趣,同樣可以無限刺激。按說康妮也是衝著情慾而來的,但在情慾刺激的過程中,卻將它與愛情混同了起來——要求專一性。這時候,她忘了自己本來就是別人的妻子,她的偷性行為本身就是對專一的否定,要求一個與自己玩性刺激遊戲的男人對自己專一,是可笑的,甚至是霸道的。在這裡,涉及到一個需要明確的問題,就是康妮與年輕書商之間是否有愛情,從情慾到愛情的路,有時候確實並不遙遠,但就電影中所展現的來看,他們之間顯然並沒有發展到愛情,除了兇猛的上床,他們之間並沒有別的交流與共情。也許,康妮跟很多身體比大腦靈敏的女人一樣,印證了張愛玲那句諷刺女人的話——通向女人心靈的路,經過陰道。但是,大腦欠靈敏到王佳芝那種地步的女人,畢竟也是「鳳毛麟角」,況且,王佳芝除了易先生之外感情世界是一片荒漠,而康妮雖然偷性,卻依舊有與愛德華的愛情存在。當情慾與愛情進行較量的時候,康妮幾乎毫不猶豫地一邊倒向了愛情。
 
    王佳芝的革命沒有戰勝情慾,康妮的愛情戰勝了情慾。不忠於革命,看來沒有不忠於愛情所帶來的負罪感更為強烈。當康妮擁有愛情的時候,她依舊可以被另外的情慾所誘惑,但如果情慾威脅到愛情,她還是選擇了愛情。
 
    康妮與書商最初的情慾之美,因為涉及對愛情的背叛,涉及愛情與情慾的選擇,逐漸變得走向自我否定。最後,當康妮阻止丈夫自首的時候,不僅徹底將與書商的情慾之美拋棄,而且將書商這個人的生命價值也全面漠視和否定了,曾經給她帶來情慾燃燒使她欲罷不能的男人的生命,這時候在她的生活中已經變得一錢不值。康妮曾經的情慾之美,於是也完全轉化成了情慾之丑。
 
    當然,由於康妮的愛情正好與婚姻是統一的,所以,戰勝情慾的力量除了愛情之外,還有婚姻這種結構自身的力量,即婚姻所代表的利益的力量。可以說,是處於同一方向的愛情與婚姻之利益這樣兩個合力的作用,輕而易舉便對情慾實行了革命。
 
    什麼是最幸福的婚姻?既有愛又有利的婚姻。什麼是最不幸的婚姻?既無愛又無利的婚姻。但,即便是既有愛又有利的幸福婚姻,也仍然難免受到誘惑,因為人性中的貪婪和好奇從來是無法根除的。但是,聰明的人知道幸福是需要保護和愛惜的,知道幸福與誘惑孰輕孰重,知道在危險到來之前收回腳。
 
    讓愛情、婚姻和利益,最終戰勝情慾誘惑,這是一個普世的主流價值觀,是全世界人民能夠普遍接受的。但是,影片在闡釋這個普世的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卻稍稍暴露了一種欠缺,那就是對書商這一個體生命價值的漠視。
 
    在愛德華和康妮關於是否去自首的理由爭論中,說來說去都是他們的婚姻、家庭、孩子,竟然沒有一句關乎到書商生命價值的話。似乎,書商就是個該死的道德祭物。這倒是合了某些中國人對於「第三者」的道德義憤。只不過,這裡的「第三者」是男性而不是女性。
 
    但是,「第三者」(書商)畢竟沒有不忠於誰,卻為不忠的那個人(康妮)的婚姻付出了生命代價,難道他不是最悲劇的嗎?電影對這個角色的生命價值的完全漠視,是一個人文和人道方面的敗筆。
 
評論